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在 1999 年,国家就启动了"春季高考"的改革试点.可以说,历经十余载"摸着石头过河"的春考,已然走过了一段不寻常之路. 十年求索:春考之兴与衰 高考多次化改革是应高考低录取率造成的沉重压力而生的.  相似文献   

2.
黄艳兰 《中小学电教》2011,(10):137-137
如果说高考是“国考”,那么学业水平考试就是标准的“省考”。高考是选拔考试,目的是要为高校选拔不同层次的优秀学生,所以一定要有难度、有区分度才行;而学考是水平考试,目的是检测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达标。它主要考基础题,少量中档题,不考难题。  相似文献   

3.
从2000年1月,北京、安徽两.地作为试点省市在全国率先进行春季高考(以下简称“春考”)改革以来,“春考”至今已走进第10个年头。期间虽有上海、内蒙古等直辖市、自治区加入进来,但“招还是停”的质疑从未停止过。截至今年,仍继续坚守“春考”阵地的只有上海市一家了。  相似文献   

4.
高海明 《教育》2014,(2):25-26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一年多考”旨在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实行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可以多次选择的机制,使高考不再“一锤定音”.而“一年多次考试”要顺利进行,就要确保每次高考试题难度基本相当,就需要一个专业考试机构统一策划来保证.  相似文献   

5.
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考不同,广大考生最关心、最渴望知道的问题有两个:一是2006年高考历史考什么?二是如何考高分?学无定法,但须得法。如何在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在高考中获得最好的成绩呢?笔者以为应做到如下五个关注。  相似文献   

6.
或许是上海的语新课程方案的要求,或许是国家教育部关于“两纲”教育的要求,上海高考语命题近两年连续在第一阅读语段选用关于民族化的章:2005年春考选用的是关于京剧艺术的一篇演讲稿(节选);2005年秋考选用的是关于剪纸艺术的章;2006年春考选用的是关于中国扇子的章。这种连续的、紧锣密鼓的选倾向,自然向所有的中学语教师传达出重视民族化的导向信息:接下来的秋考乃至于以后的高考命题都有可能选用关于中国书法、绘画、服装、饮食、节日、中医等极具民族化特点的章。所以我们一点也不怀疑,2006年上半年在上海滩上出现的各类“模拟高考语试卷”都将出现这些类型的选,其势几可“网尽天下”!在这个意义上讲,上海高考语命题的导向作用已然实现。因为这种社会化的选“嗜好”或说“化癖”。自然会强化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熟悉并热爱我们的民族化,说起来真的是功德无量。  相似文献   

7.
对于高考改革的深化,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指出有四大趋势 :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制度,逐步推行多次考试。对于多次考试有两种解释,可以一年考多次,也可以一年有各种科目的考试。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最好成绩。改变万人一卷的考试形式,试行多样化区域性考试。2002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全国突破500万人,到2005年普通高中就有700万考生,加上职业高中和社会的考生,2005年参加高考的考生预计将近1000万。上千万人考一张试卷,“众口难调”,任何考试专家都难以应付。改变统一科目,在3+X基础上进一步扩大X的范围。在高…  相似文献   

8.
程道流 《学语文》2010,(5):27-28
“年年岁岁题不同.岁岁年年考相似”,依据2010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而命制的语文试卷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年的试卷有哪些变化,透露出哪些信息,需要细细研究,要通过那年年不同的“题”.去研究那岁岁相似的“考”,使高考复习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前言     
本刊1995年第一期《关于高考几个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谈到高考与高中教学的关系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教什么;教多难、考多难,考多难、教多难”,揭示了“教学”与“考试”之间的关系,高考各科试题的设计以“两个有利”的原则为主旨,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的人才;又有利于中学教学。为此,近几年高考坚持了“在考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在中国教育领域有什么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那么高考必定是其中一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相似文献   

11.
《师道》2011,(2):60-60
教育部部长袁责仁最近发表文章提出,将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减轻高考压力。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设想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就是出于这样的意图。但如果操作不当,改革缺乏配套,一年多次考很有可能变为“多考定终身”。(见《金羊网》,作者:熊丙奇)  相似文献   

12.
高考是高校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方式,随着高考模式的变化与发展,高考命题更向着能力考硷的方向倾斜,化学综合计算题已成为高考理综试卷中的“重头戏”,它们一般综合性较强,且所考查的能力层次非常高,有一定难度.为此。对这类问题有相当多的学生,则是见到“大”题就发怵,甚至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13.
《南昌教育》2005,(7):31-31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过去,人们对高考的关注好像与年俱增。有人说高考考的不仅是孩子,也是“考”家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洪捷教授的女儿刚刚参加完高考,他作为一位研究教育的学者,又以考生家长的身份“参加”了一次高考,他颇有感慨:  相似文献   

14.
高考改革重点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在这样的背景下,因为物理与人类的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故物理必将成为高校招生时对学生的选考科目的热点科目,物理难度较大,往年高考中,考生的物理得分率一直不高.如何才能在新高考物理考试中超常发挥,收获高分呢?我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沉着认真,向心态要分最佳的应考心态:自信、沉着、适度紧张.多次深呼吸可调  相似文献   

15.
辨析修改病句是语言知识与运用能力的具体表现,也是高考设题的考点之一,连续三年的春夏季全国高考都考了这种题,因而也是高考备考训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有一类因一字之差——或多一字、或少一字、或错一字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新课程高考数学在试卷结构、题型上继续保持稳定,坚持考查知识、能力并举,体现了“既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控制了试题难度,又呈现出合适的坡度,同时注意选拔功能,试卷整体平和、清新,减少了运算量,但又有一定的思维量,符合高中数学教学水平,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的考试目标。  相似文献   

17.
提高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质──一九九六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试题试析上海市高考阅卷中心组领导小组成员,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郭开平今年上海语文高考的背景有两条,一是考生继去年“并轨”考以后,仍然是使用三种教材(S版、H版、人教版)的考生考同一份试...  相似文献   

18.
<正>高考试题对中学历史教学有重要引领作用,研究试题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改革方向。教育部考试中心曾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本文借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类分层测评模型”对近三年的甲卷做分析,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教育》2011,(4):17
熊丙奇1月7日在《青年时报》撰文指出: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设想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就是出于这样的意图。但如果操作不当,一年多次考,很有可能变为"多考定终身"。有的科目改为一年多次考之后,高考的成绩确实不再由一次考试决定,但如果  相似文献   

20.
做好高考复习的前提是对高考相关规律的准确把握.把握高考,给学生指明方向,应该有对高考的前瞻性理解,应该是与高考的与时俱进,而我们往往站在“望尘莫及”或者“望其项背”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之一,在于我们研究高考的角度.我们已习惯于根据以往高考题来研究推测高考的趋势.从2005年高考题可以看出,要研究高考、把握高考的走向,应该研究的是一个多变量的函数,不能仅仅依靠以往的高考题这一变量,主要的变量如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改革的进度、理念以及由课改引起的中学数学知识结构的调整等.素质教育的大背景决定了高考考素质、考能力的大目标,课改的理念无异会逐步渗透到试题命制的过程中,课改的进度使原有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