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产业学院是国家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具有共生度、融合度和适应度三个内涵表征维度,涉及职业院校、企业、教师、学生、政府与行业组织等六个主要利益相关者。职业院校可通过建立产业学院工作组织架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机制、师资队伍互培共享机制、产业学院发展保障机制、产业学院质量评价机制等路径,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2.
王艳  李宇红 《教育与职业》2022,1004(4):101-105
深度产教融合是实现职业教育成为类型教育的唯一路径,产业学院是走向深度产教融合的主要载体和抓手.经过高职院校多年的产业学院建设探索实践,产业学院已体现出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过程开放、办学资源共享、类型多样化、治理现代化等诸多特征,出现了"1+1"模式、"1+N"模式、"1+1+N"模式和"N+N"模式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学院.不论何种类型,产业学院的育人成效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合作程度,在多元主体的资源整合、统筹协调、有效治理、积极配合下,企业的介入程度越深,越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坚持需求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培养产业和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精准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与一流企业和行业共建产业学院,并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双主体、深融合"的产业学院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坚持需求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培养产业和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精准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与一流企业和行业共建产业学院,并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双主体、深融合"的产业学院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与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试点"企业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跟踪产业升级转型,创建企业生产真实环境,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建设教学团队,建立企业、学生、学校、行业协会及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第三方评价制度,提升了社会服务及产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协同育人,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是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匹配问题的创新之举.通过产业学院的演进和发展,以遵循"以生为本、开放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理念,创新"1+1+N"多元参与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模式,探索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形成"需求对接、技术共享、信息互通、过程共管、协同育人"的产业学院民主集中管理新模式.与产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形成"政府主导、军企合作、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多方共建产业学院.基于FANUC产业学院建设培训中心、技术应用中心、产教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创新形成"政军行企校"紧密结合的办学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产业学院的建设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实现了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联动,从而满足行业发展,助力企业用人,推动学校建设,加速学生成长。文章提出建设产业学院的意义,同时以江苏省无锡市某学院为例,对五年制高职校本实践的建设与尝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太仓迅猛发展的经济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形成独特的"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学校元"和"企业元"的共同作用,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学生在校三年工学交替,通过校企共建、企业资助、派遣高级技术培训师等,为学生提供学习成长的优质平台.  相似文献   

9.
产教融合新形势下,对接产业链构建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探索校企深度融合、提高办学质量的新模式.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在对接产业链建设混合所有制航空产业学院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认真分析产业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形成了"一中心二主体五化六协同"的产业学院...  相似文献   

10.
动画学院目前有在校生500余人,从2003年到2014年,累计培养动漫人才2000余人,动画学院将企业实际的生产任务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采用"公司化管理"模式组织教学。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动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毕业生主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动漫产业发达地区就业,拥有较好的就业市场和就业前景。  相似文献   

11.
段明 《教育与职业》2021,992(16):28-35
产业学院作为我国产教融合探索过程中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在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纷纷成立产业学院,形成了"学校—企业型""学校—协会型""政—校—行—企多主体型"等治理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国应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产业学院的法律性质与地位,从制度层面上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及科学的治理架构,从机制层面上建立适当让渡企业利益的退出机制,从经济层面上明确产业学院产权划分,从文化层面上推动校企文化融合,提升产业学院治理效能,探索能够实现"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前,生物制药产业更青睐于掌握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人才,而如何培养这类人才是一项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教改课题。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制药专业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从事生物制药企业生产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从"学校课堂"到"企业生产"的过渡机会,为企业输送了一批兼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生物制药人才。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的优先开发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先导工程。面对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产业、新业态将不断涌现,高职院校必须更加突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转变发展方式的对接。为使学院学生紧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将教产融合深入教学领域,通过四个"对接"——实习实训内容对接岗位任务  相似文献   

14.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校企联合的新组织形式,其扮演着企业办学载体、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有机联合平台、学生学习平台等多种身份,并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四方力量共同构建。然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依旧存在校企价值冲突、法律地位不明的双重困境。对此,应进一步分析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机理以及在拓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源、促进不同要素间的良性互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育人优势,以国家——健全法规条例、社会——营造优良环境、学院——构建共同体机制为立足点研究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设置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学院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一流"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了解、接触企业,能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在学生和企业间建立"无障碍通道",使学生就业零适应期,学院各系纷纷与企业建立 "定单培养"等各种模式的合作关系,已签定协议的企业有30多家。最近,我院采取"筑巢引凤"的方法,再创校企合作新平台。学院先期投资80多万建立校内商贸实训基地,吸引企业主动与学院合作。通过筛选,我院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阐明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相互关系和产业学院五个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分析基于“三链共生、五维共育”的产业学院建设的意义,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产业学院建设的整体思路,从基础条件、机构制度、平台建设、人才队伍、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关键路径,并总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和学生创业等方面获得的成果,为今后职业院校示范性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以对接ICT产业实际需求、提升ICT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探索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联动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并不断迭代,组建产业学院“科技小分队”,实施“企业化”的第三课堂建设,逐步形成“双向、四实践”产教研协同的特色化建设路径。实践证明,构建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并达到了校企互惠互利、共享共赢的效果,夯实产业学院建设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随着养生与养老、旅游、休闲健身的融合,"旅居养老"成为养老服务行业的新业态.文章分析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背景及人才需求,以某高职学校为例,剖析"旅居+养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提出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一是与大型康养旅居企业合作,组建产业学院;二是推行现代学徒制,组织学生实训,加强校企合作;三...  相似文献   

19.
部分地方高校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明确服务面向的产业学院。随着产业学院和专业学院协同发展的"双院制"模式的形成,既是来自于经济转型的挑战、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政策推动的结果。依据合作双方不同需求和介入程度,分共建共享型、高校为主型和企业为主型"双院制"三种基本类型,其构建策略为:差异化构建组织,以需求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方式,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20.
姚欢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15):143-145+149
基于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现实,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采用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与中兴通讯合作建设ICT产业学院。学院采用业界最先进的商用设备完成实训基地的部署,引入企业实战课程及企业师资,从岗位需求出发,结合大量工程实践案例,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就学院建设标准与内涵展开研究,对设置原则、主要内容和保障举措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