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墟     
废墟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  相似文献   

2.
废墟     
余秋雨 《教学随笔》2008,(Z2):44-49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陨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相似文献   

3.
古代有一个丁谓施工的故事。蕴含着运筹学的思想. 传说宋真宗在位时,皇宫曾起火.一夜之间,大片的宫室楼台殿阁亭榭变成了废墟.为了修复这些宫殿,宋真宗派当时的晋国公丁谓主持修缮工程.当时,要完成这项重大的建筑工程,面临着三个大问题:第一,需要把大量的废墟垃圾清理掉;第二,要运来大批木材和石料;第三,要运来大量新土.不论是运走垃圾还是运来建筑材料和新土,都涉及到大量的运输问题。  相似文献   

4.
丁谓施工     
中国古代有一个丁谓施工的故事,其中蕴含着运筹学的思想。 传说,宋真宗在位时,皇宫曾起火.一夜之间。大片的宫室楼台殿阁亭榭变成了废墟。为了修复这些宫殿。宋真宗派当时的晋国公丁谓主持修缮工程。当时。要完成这项重大的建筑工程.面临着三个大问题:第一。要把大量的废墟垃圾清理掉:第二,要运来大批木材和石料:第三,要运来大量新土。不论是运走垃圾还是运来建筑材料和新土。都涉及大量的运输问题。如果安排不当。施工现场会杂乱无章。正常的交通和生活秩序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废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废墟文化有苦难、反思和希望的特征,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之中,"废墟"的现实状况多样,决策者对"废墟"的保存与否及保存方式参照不同、标准不一。城市"废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被荒弃、被强占、不成规模;其解决策略是废墟空间重构、文化产业注入、法律保障、监督评价。  相似文献   

6.
废墟大多是耻辱的印记,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记忆。我诅咒废墟,但专情于自己的"废墟",我的废墟如同圆明园,曾经风光过、骄傲过、被羡慕过,是本该忘却又因一时的贪恋而把它留了下来--我的废墟不是客观的存在物,只是主  相似文献   

7.
废墟     
一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先生在《废墟》一文中抒写了自己对废墟的深刻感悟:内容上“废墟是进化的长链”,而形式上废墟具有美。并提出对废墟应取的态度,以此批评中国人的大团圆心理。也许我对本文只有肤浅的理解,但也不妨说说我心中的“废墟”。悠悠岁月中,人类曾创造过多少灿烂的文明,它们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不到罗马,你就无法领略废墟之美。 在夕阳的映照下,古罗马广场废墟笼罩在一片橘黄色中,光影斑驳陆离,如梦似幻,使废墟平添几分古老,几分沧桑。  相似文献   

10.
废墟     
一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萆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但是,代  相似文献   

11.
余秋雨说他的散文“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历史,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死一活,支撑起了废墟。我们每个人都有废墟,藏在心底心灵的废墟。每次看见它,会反省自身。废墟是过去、是昨天的伤疤,但它仍存在于今天的世界。初看《废墟》,也有疑惑:守住现在的快乐不好吗?何必留着废墟,来提醒世人曾经的屈辱,再揭旧伤?反复思索后确实有别样感悟,的确“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我眼中的废墟,并不仅指圆明园、角斗场、摇摇古城这样的历史遗迹。它象征着挫败,可以是生活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我不敢说过去的每一件事我…  相似文献   

12.
废墟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题记独自漫步在一座废墟。踏着砖缝中蔓生出的苔藓,走过悠长的古道,蹚着齐腰深的野草,跨过低矮破败的断垣,拨开深绿葱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大地震以后,灾区许多村镇变成了废墟,到处是残垣断壁和飘飞的尘土,究竟有多少灾民被困在废墟下,是最令人揪心的问题。如何快速地搜寻到废墟下奄奄一息的伤员,也成为救灾的焦点和难点。随着时间  相似文献   

14.
谈及“废墟”的文章不少,而像余秋雨的《废墟》那样思考深刻、内蕴丰富的却不多。它很有嚼头,但要真正嚼透,怕不是很容易。本文避重就轻,只就《废墟》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艺术谈点肤浅认识。先说结构。《废墟》采用的结构方式并不特别,就是“总分式”罢了,不过,这“总分式”用得似乎有点特别——“大总分”里套着“小总分”,“大分”对应并演绎“小分”。这篇谈“废墟”不“废”的文章共四章,第一章写寄情废墟,是“总”;二、三、四章写废墟价值,是“分”。这就是所谓“大总分”。文章的入题部分是“大总”,采用的也是总分式。作为本章乃至全文…  相似文献   

15.
德国二战后的文学被称为"废墟文学",本文从二战入手,讲述德国在战中和战后的变化,由此介绍德国文学是怎样在废墟之上矗立起来的。《铁皮鼓》是当时战后文学的代表作,本文也将详细分析其中的隐含之处,来诠释废墟中的德国文学。  相似文献   

16.
大地震发生后,王学所在的救援小分队已经从废墟中救出了无数的生还者。这天,他和队员被派往一个重灾区,进入救援现场后,大家有条不紊地在废墟中用生命探测仪搜索着生命迹象。由于救援时间已超过7天,废墟中的生还者越来越少,正当大家有些失望时,不远处传来  相似文献   

17.
《废墟》就像一首融注着诗情与哲理的散文诗,作者的视角独特,澎湃的激情从字里行间喷涌而出,文采彪炳,令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文章开篇的这句话,浸透了作者复杂而丰沛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在不长的篇幅中包孕了作者对历史、对文化的深沉思索。瓦砾碎砖,断壁残垣,荒凉的废墟使作者联想到历史的演进轨迹。在作者看来,“废墟昭示着沧桑”,记载着人类奋斗进程中的失败与失落;失败并非终点,它也是起点,是过程,是进化的长链中的环扣。在作者眼里,废墟不是文明的归宿,而是现代文明脱胎而出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8.
废墟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荒凉的地方。这是词典中的注释。平面而呆板。现实中的废墟又何止仅仅于此?时间用废墟体现着它的无情;自然用废墟张扬着它的强大;人类用废墟祭奠着它的思叹。废墟,是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点,而碰撞出的火花则凝固成一段历史,这所有的一切,早已超越了物质的范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废墟昭示着过去,是残缺的、沉默的,充满了沧桑感。面对古罗马竞技场,我领悟了悲壮;面对楼兰古道,我知晓了神秘;面对圆明园,我体味了屈辱。诚然,这堆废墙败瓦远远无法媲美于完美,但是,就某种程度而言,它们…  相似文献   

19.
一看“废墟”这个文题,我们就会生出很多疑问,作者写的“废墟”到底是什么?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是怎样的?作者到底怎么写这个“废墟”?这些问题会使我们想去读这篇文章,会使我们在读这篇文章时产生一种种预测,涌现一个个期待,然后也就能使我们在阅读中有所排遣,有所认同。  相似文献   

20.
在地震或爆炸引发的建筑废墟前,人们总能见到嗅探犬的身影,它们靠灵敏的鼻子寻找废墟底下的生还者。在不久的将来,美国科学家将推出一种"搜救鼠",这些老鼠"救生员"一样能帮助救援人员搜索废墟底下的幸存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