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艺术化"是以审美观照来克制对人生实在物的过分欲求,它挣脱了各种现实的束缚与狭隘的人生局限,最终带来人生境界的提升与拓展。人的生活审美化、艺术化,艺术自然便成为人生命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人生艺术化"的意图是在寻找生命的和谐中让生命获得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生艺术化"是丰子恺文艺观、审美观的精髓,其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皈依.丰子恺"围绕着艺术、美、人生的关系,构建了以'童心'为本、'绝缘'为径、'同情'为要、'趣味'为旨的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之真率人生的范式",是中国现代人生美学的重要部分,分析其美学思想独特价值和当代意义,重行理喻其人生境界的深层旨趣,无疑会因触摸到幸福的深度而对生活生出无限的眷恋之意.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中蕴含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和谐审美观。王船山和谐审美观的内涵包括:"和而不同"的审美标准、"中正平和"的审美理想、"情景合一"的审美路径。王船山和谐审美观是推动当代中国文艺美学建设、设计艺术创新和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曾经以批评家的审美观,认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以教师的名义说,校园,敞开诗意的人生。这是亲身的体会,走进教室,我就振作起来,忘我地投入教学,情不自禁地朗读优美的诗句,引导学生领略那艺术的境界。甚至童心萌发,陶醉于其中,展开热烈地对话交流,很快理清头绪,把握感情与思想。也有沉吟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齐白石的绘画艺术,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与时代特征.齐白石擅长花鸟,山水,人物,称的上是一位全能画家,在他洋洋大观的作品中,花鸟虫鱼数量多,面目多,精品多,成就最高,也最有代表意义.齐白石的画中表现出天真、童心、自然、真切,而他的人越老越有童心,天真和童心足以去除浊气和俗气,乃是他绘画不同凡俗的主要因素.白石老人的绘画洋溢着爱的温馨.他的作品有儿童般的想象.什么是纯真?童真稚趣是一个极端."老小孩的那种"纯"不是单纯的"纯",而是经过了人生陶冶之后又"回归"的"纯",是一种复杂的"纯",其作品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他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丰子恺以培植和永葆"艺术心"为宗旨的艺术教育思想不仅自成一格,而且顺应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势。"审美心灵"与"审美生活"内外和谐的教育,即为"审美人生教育"。童心是审美人生之根,艺术教育为审美人生之本,物我双会则是审美人生的升华。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活的艺术家"是相对于专业艺术家而言,他们并非以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而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社会和人生。具体表现为应具有健康的审美观与较强的审美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在知识吸纳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切超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学习艺术是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培养想象力、自我表现力以及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对培养高尚人格、人文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有其特殊功效。艺术教育能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使受教育者丰富人生,陶冶情操,获得身心与智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丰子恺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其对于“艺术的心”的阐释,这是一种兼具“绝缘”与“同情”的艺术精神,通过对儒道释传统文化的思想的吸纳与融合,丰子恺将两者统一在“童心”当中。这一理论也决定了丰子恺对于艺术与人生关系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林丽 《辽宁教育》2014,(6):82-83
正元朝的学者吴澄说:"学必以德性为本。"清末的康有为也提出"以德育为先"的口号。在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我赞成前人的观点和主张,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一、以爱心付童心,以爱心育童心"大音稀声,大爱无言",当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追求灵魂的伟岸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题画诗不仅仅是其艺术审美观的表现媒介,更蕴含着他人生的"气"韵。"气"韵在他的题画诗里表现为"瘦"和"骨"的美学体验或追求,体现了他有为于世的豪迈进取精神和人格取向,是一种内质力量的外化。  相似文献   

12.
"童心课堂,童心做主"在课堂上求真、探索、有序、活泼、愉悦、和谐,把小组学习与单元整体教学彻底地融合在一起。课堂变得有趣多了,孩子也彻底地转变了角色,时而是老师,时而是学生;时而是主角,时而是旁观者;时而是主考官,时而是参赛者。集中小组的力量,在讨论研究中孩子们集众人之力,展集体的智慧。在求真中探索,在有序中进行,体现着愉悦与和谐,孩子们的活泼在课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正>童心就是"儿童心情,孩子气"。从生命的角度看,"童心"就是"思无邪"的自然生命状态,"童心"正反映了人的生命本质中美好的一面。从教育的角度看,"童心"是一种没有受到成人社会污染的、极其珍贵的状态。这种自然状态的"童心"需要发现、尊重、保护、扶植、利用,也需规范、引导、培育、发展,两者兼备,才能促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在数学学习中,儿童的直觉、想象、思维、表达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境界:他  相似文献   

14.
长期的教学生涯和党性锻炼 ,我深深认识到 ,一名共产党员、教师追求的人生境界是 :把教师职业当作事业 ,具有童心 ,重视融合 ,完善人格。这样 ,才能创造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把教师职业当作事业是追求 ,具有童心 ,重视融合 ,完善人格是具体实践。具有童心 ,你就能将心灵贴近学生 ,就能达到用真诚、关爱、执著小心翼翼地呵护 ,循循善诱地引导 ,孜孜不倦地培育学生的境界。如此 ,你才能理解童心 ,时刻把学生融进你的情感世界 ,才能和童心交流 ,努力探究和学生交友的艺术 ,才能和童心相伴 ,不断追求做一名科研型教师的崇高目标。重视“融合” ,…  相似文献   

15.
正人生的起飞,理想的腾跃,往往都是童年心灵彩翼在翱翔。童心的幻想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万花筒,是一首绚丽的人生梦幻曲,是一扇天真的智慧窗。若能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爱唱、爱画、易兴奋、喜探求的个性特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把美术与音乐融为一体,让"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两者和谐统一,既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散思维和陶冶情操,这样就能达到涵养审美情感、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幼儿园课程是学前儿童的课程。学前儿童不仅仅是他现在,他也是未来社会的人。生存、发展、幸福,是他的根本需要。学前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其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园外出培训时我听了特级教师邵乃济讲座,《解读童心共同成长——课改实践与思考》是关于"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的思考与实践。把对"主题日"的探索作为孩子新经验构建的重点,并在关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工作实践告诉我,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童心使我们能够和孩子融为一体,爱心使我们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责任心则能使我们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追求真理的人才。童心过去人们常常把教书先生称为"孩子王",其实,从今天的情况看,班主任才是真正的"孩子王"。不管这称呼是褒还是贬,它至少说明班主任总是与学生们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心灵总是年轻的。的确,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难得天真有人说,童年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而我想说,童心则是最美好的人性。童年终将逝去,而童心却可不老。童心之特点就在一个"真"字。明代李卓吾写过一篇《童心说》,声称"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想起于漪老师,她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她的课或文章,而是一件小事。二十年前的教师节前夕,上海某公司为慰问教师举行联谊会,欢声笑语,可是,当部门经理吴小姐举着酒杯向于漪老师敬上一杯酒时,于老师握  相似文献   

19.
"审美趣味的发展总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携手并进的,同时,不论在这里或那里,审美趣味的状况总是生产力状况的准确标志."(车尔尼雪夫斯基)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人来说至关重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到愉悦的满足以及陶冶心灵,净化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范读、讲解、板书和教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在美的旋律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和谐统一,那么语文教学就能实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20.
禅宗创生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中国和日本的传统艺术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理与艺术思维、审美感悟的共通之处在于感性中的直觉领悟:刹那间见千古,平凡中出奇幻,自然中有妙谛,简易中含深趣.受其影响,中日传统文学审美观念中都追求"悟"与"空"、"淡"与"味".追求在顿悟、妙悟中达到空无境界是二者的共同点.中国的艺术审美观注重表现空灵冲淡之"淡",以清幽脱俗为美,讲求含蓄的"韵"之味;日本的艺术审美观则偏好于闲寂枯淡之"淡",以平淡素简为美,讲求曲折的"情"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