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学者李良荣在《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一文中说:“时政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中最后一个堡垒,一旦时政报道能突破,中国的新闻传媒可以与世界任何传媒抗衡。”笔者认为,在广播方面,2004年1月1日悄然登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大胆改革创新,以其前卫的现代传播理念,开拓了广播新闻许多新的节目样式,节目形态和节目运作模式,其中,开创的一种新闻模式——互动新闻,对包括时政报道在内的广播新闻改革是一个突破点,它既值得人们称道,又应引起业界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12,(26):56
8月24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携手搜狐公司,正式推出《央视财经》手机新闻客户端。《央视财经》将放在拥有3400万用户的搜狐新闻客户端里,届时,《央视财经》将成为央视财经频道优秀财经节目的汇集地,同时也为央视财经频道与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来获取新闻,各大门户网站为满足受众移动阅读的需求竞相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客户端。本文以带有官方色彩的《人民新闻》和商业色彩浓厚的《网易新闻》为例,通过比较两家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勾勒出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客户端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究当前新闻客户端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毫无疑问,人又是新闻传播的中心和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版后的第一套频率“中国之声”新创节目《人物春秋》,是专门报道各类人物的节目。作为遵循传播规律、新闻规律的产物,《人物春秋》自开播以来,以独有风格,在第一套频率中彰显个性特征,为“中国之声”增添亮色,受到许多业内人士和听众的赞许。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之声》节目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冉 《声屏世界》2004,(10):45-4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自2004年1月1日改版以来。顺利运行至今,以其前卫的理念、清晰的定位、亲和的风格和全新的气息引起了听众广泛的影响和业界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6.
随着手机短信的走俏,在许多互动性的直播节目中,过去一度流行的热线电话被手机短信所取代。即使是一些以热线互动见长的新闻类谈话节目也纷纷冷落了不该冷落的热线电话,尤其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的诸多互动节目中,几乎难觅热线电话的踪迹。热线互动的缺失,弱化了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同时新闻谈话类节目的传播效果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里,笔者拟以《新闻观潮》节目为例,对这一问题做粗浅分析。以“新人、新事、新观点,你说、我说、大家说”为传播理念的《新闻观潮》,围绕社会上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或一些…  相似文献   

7.
今年元月1日.经过全新的打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开播了。开播四个月来.中国之声展示了它准确的定位、海量的信息、厚重的分析和权威的发布.展示了它在节目形态、传受互动、开发新闻资源及低成本运作等方面成功的做法,成为实实在在的中国广播第一品牌.从而为国内广播走专业化道路.为正在推行改革的各地电台就如何办好新闻综合频率创造了范例。  相似文献   

8.
2009年新年刚过,在许多城市公园的展练场上、在路上行驶的出租车里时常飘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里是中国之声”的收听提示,匆匆赶去上班或上学的年轻人,双耳塞上耳机,口袋里放有可以听广播的MP3,不少人锁定的频率也是“中国之亩”……  相似文献   

9.
中央台作为我们党最早创办的一个电子媒体,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其作用、影响不仅在我国的电子传媒中曾声成天下、一家独尊,而且在整个中国新闻界也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由于电视的崛起,广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从全世界的范围看,有它的普遍性,但在中国又有它的特殊性。特别是在一段时间里,电视呈爆发性增长,而与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月1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改版而来的中国之声开播。这套广播频率增加了新闻评论节目的数量,提升了新闻评论的质量,加强了新闻评论的力度。新闻评论成为中国之声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1.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是史无前例的:这是Nature的一个增刊,是专为中国的研究人员撰写的,而且采用中文发表。  相似文献   

12.
曹璐 《中国广播》2004,(5):10-12
多年来,电波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有着国家电台的权威气势,也或多或少有着陌生感和距离感。“中国之声”的频率定位似有“俯视天下”的提法,当然,从宏观、大局的视角看中国、看世界,是一种视角。然而,就国家电台新闻频率的整体风格讲,我希望她的定位凸显的是平视受众、真诚服务。面对频率资源已不再稀缺的多元媒介竞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直播年代,很多正在发生的事件,可以在网络新媒体上即时浏览,可以在传统的电视媒体上即时收看,也可以在电台上即时收听,就像一张巨大的信息网。由此,新闻战就愈演愈烈,第一时间播报"最新闻",也成为各种媒体对新闻至高无上的时效追求。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新闻评论在广播媒体中境遇尴尬。一方面,一些广播电台缺乏评论意识,广播新闻评论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许多广播电台没有建立科学的评论机制,广播新闻评论形式混乱,节目同质化、评论模式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同时,广播新闻评论个性化之路的探索明显滞后于广播媒体的发展,在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龙头”的广播媒介中,新闻评论在以往节目表上的份量微乎其微。从1922年广播电台正式在中国开播以来,广播新闻评论就像婴儿那样一步一步地学着自己走路,在挫折中成长。直到今天,成长起来的广播媒体开始走自己的路。2004年1月1日,由…  相似文献   

15.
雷从俊 《军事记者》2011,(12):52-5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一段时间.一种冠以“网友曝”的新闻样式.在个别媒体大行其道.不时冲击着新闻的底线.甚至在一定范围内颠覆着新闻的属性。对于这种无需动脚动手动脑而直接取材于网友爆料的新闻操作,《中国青年报》曹林以《“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一文仗义执言.为坚守新闻准则而疾呼。  相似文献   

16.
孟岚 《今传媒》2016,(7):70-71
随着新媒体如火如荼的发展,客户端成为了许多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然而,网络新闻的发展却使得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同质化是网络新闻发展的必经之路,存在其合理性,但想要杀出重围,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尽量减少该种现象.本文以烟台日报“大小新闻”客户端为例,讨论非商业媒体克服新闻同质化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就看你会不会挖掘,如何挖掘。同样是开会,有的人为没有新闻可写感到苦恼,甚至谈“会”色变;而善于“听”会的记者,总能捕捉到与众不同的线索,写出不同寻常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8.
樊怡 《军事记者》2005,(4):52-53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以及当代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广播的需求已经由固定收听转向移动收听.不同听众有不同的兴趣.同一听众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也有不同的节目需求。广播的窄播时代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开始.如今在我国可说是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窄播是针对不同的受众特定需求对广播频率的细分化、专门化。  相似文献   

19.
20.
杭州“西湖之声”广播电台有一档创办于1993年的新闻性专题栏目《报刊选播》。栏目长度30分钟,每天播出3次。近10年来一直以其精当的选题、精心的编辑和精美的播出风格,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其收听率一直高居“西湖之声”乃至整个杭州地区众多电台同类栏目中的榜首。1998年、1999年和2000年,该栏目曾三次选送省里参加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作品奖评奖,连续三年均获省级政府奖一等奖。这是一档很有个性、很有风骨、非常“人格化”的栏目,也是一档历10年之久、常办常新、与时俱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名牌栏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