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格温多琳·布鲁克斯诗歌《鲁道夫·瑞德之歌》充分展示了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美国白人对黑人的他者化、隔离和压制,同时又揭示了黑人为摆脱他者地位,在以白人为主导的社会中为自己的权利而战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中的本土与"他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是谈论后殖民主义中的本土与“他者”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作者大致介绍了一下什么是本土,什么是“他者”。再后就简单分析了一下殖民主义时期本土与“他者”的关系。在简单地介绍了后殖民主义以后,本文把重点放在了后殖民主义的“他者”,和本土与“他者”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简单的介绍能让读者了解这二者的定义和关系,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他者化在鲁迅与库切小说中有着充分的表现。他者化行为的施动者均以相貌体征、生活习性、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作为判定他者之依据,均以心理、言语、行动作为将对方他者化之手段。在他者身份的流变形态上,鲁迅小说表现为传递,库切小说表现为逆转,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尽管鲁迅笔下的他者化体现的是对国民劣根性以及封建文化的批判,库切批判的矛头更侧重于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及施行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帝国:且鲁迅悲愤、决绝,库切犹疑、伤感,但以对弱者的关怀和对非人道行为的否定为主要标志的人道主义思想仍然是两位作家笔下的他者化表现共同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4.
张承志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其散文创作具有鲜明的后殖民主义性质.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其理论具有强烈的颠覆性.在当今后殖民主义视野下审视张承志的散文具有独特的意义.一方面,他的散文执着地书写人民,展现民间的真善美,解构西方眼中的"他者"形象;另一方面,对抗新殖民主义,批判中国的智识阶层,追求自由、和平与民主.同时,他积极倡导构建文明自身的主体性,探索文明内部的发言方式.这在全球后殖民语境下,是可贵的.只是,在张承志努力追求的路上,有种不被理解的悲哀,因而他是孤独的.  相似文献   

5.
19世纪的英国作家托马斯·潘瑞格享有"南非诗歌之父"的称号.本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及作家的生平,运用后殖民主义中的"自我"与"他者"理论,分析他和他的诗作,以及其对南非文学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章借助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他者理论,分别以荒岛和星期五为例,对《鲁滨逊漂流记》的他者建构传统进行研究,分析了地理他者和民族他者是怎样被建构和被征服的,并进一步探讨了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于二战之后,是一种多元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其中,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则概括地表述了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后殖民关系。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也对华裔美国人"他者"身份进行了探讨,而且她在作品中,为了迎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大量地描写了中国的陋习,体现了她的"东方主义"的观点。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入手,探讨《喜福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华裔的"他者"身份,并试图进一步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东方主义"情节。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文化批判逐渐被国际社会学术机构确定为一种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文化批评模式。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以否定和颠覆西方新旧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为宗旨,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批判和颠覆殖民主义所确立的"黑人/白人"、"自我/他者"和"男性/女性"等三组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利用后殖民理论最终在"西方/东方"、"支配/被支配"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对西方文化殖民现象作出解答,反对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所构造的知识形式来框定和分析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使其民族精神深处被殖民化和奴隶化。但是,这三组文化批判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即都是在殖民主义话语体系下对殖民主义文化及种族主义所进行的并不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以白鱼河边的印第安部落为背景描述了美国印第安人的反抗和灭亡的过程。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研究了小说中模式化的印第安形象和他们必然灭亡的悲剧命运。印第安模式化形象的塑造是殖民主义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喜福会>是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谭恩美站在美国文化主流的位置上,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出发,用"他者"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作者在<喜福会>中罗列的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向西方读者充分展现了"他者"化的中国形象,"他者"化的儒家思想,"他者"化的宗教信仰,"他者...  相似文献   

11.
作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萨义德非常关注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的群体。萨义德是接受正规西方教育的巴勒斯坦裔,这种东、西方双重身份的交织使得他更为重视知识分子应有品行,更加关注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他眼中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他们具有批判意识,在公共场合代表弱势群体发出声音,他们处于流亡的隐喻状态,甘于脱离中心,处于边缘地位,是社会的边缘人和业余者,面对权势他们敢于讲真话,敢于表达自己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着重从文化层面去分析和批判西方殖民历史及其延续至今的影响,极具洞察力,但其文化主义倾向导致了对种族政治与资本主义扩张之本质关系的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后殖民理论因此对之进行了再批判,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回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指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才是产生种族政治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文化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政治批评理论 ,本文通过《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这两本里程碑式著作 ,分析了美国学者赛义德有关“东方主义”和“文化批评”的理论 ,认为赛义德的理论建树奠定了后殖民文化理论的基础 ,但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盲见” ,因此不能忽视其理论中缺乏一致性和启示性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从作家的生存困境、产生卫慧的文化土壤以及新生代作家怎样寻求破土而出的突破口等,分析产生卫慧的文化渊源;还通过分析卫慧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透视作品中折射出的后殖民文化心态及陈腐的传统文化的浮泛;最后谈了后现代的伦理道德问题,提出重塑民族灵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崛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从文化上探讨全球的现代化问题。继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之后,后殖民主义形成了三个学派:解构理论派、精神分析派和女权主义派。这些理论从文化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第三世界”现代化可能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贝克特作品挑战构建爱尔兰民族文学传统的历史和文化界限,将爱尔兰的历史和文化同后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贝克特的作品不仅反映出在爱尔兰范畴内而且在爱尔兰的后殖民主义的范畴内的矛盾性。其作品中人物的多民族身份和多文化身份是对爱尔兰殖民化主体性的解读,同时也是对帝国主权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北迁季节》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代表作、一部典型的"逆写帝国"作品。小说再现了以苏丹为代表的被殖民国家独立后的现实和精神困境。旨在分析作品体现的多种殖民后遗症:苏丹内部的新殖民主义、东方对西方的报复、西方的变相殖民维持、未被解放的女性地位等,统一于作者对被殖民国家独立后何去何从的探索:本土化前提下"西学为用"的民族立场。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是融合着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精粹的 ,是现代的、民族的完美融合 ,它和后殖民主义 ,和狭隘民族主义文化思潮是相敌对的。鲁迅的关于中外、古今文化艺术关系中走民族化、现代化的文艺道路问题 ;关于人、社会、文明的改造的构想 ;关于文艺和科学的论述 ;关于现代性问题 ;都有着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运用后殖民理论的视角来研读杰克.伦敦短篇小说中的印第安女性露丝、帕苏克和恩卡,可以发现,她们符合男权社会和白人殖民者的双重要求,长期处于失语和边缘化的状态。霸权文化的渗透和顺从的生活并没有使她们逃脱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