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北人说,胡杨树只能灿烂十几天。我刚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时候,胡杨树才由青翠转金黄,而离开的时候,胡杨叶已经大片大片凋落了。如今,每当别人提到,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乘坐“神舟”五号飞入浩瀚宇宙时,不知怎的,在我的脑海里,飞天的那一幕总是以一片片胡杨林金色璀璨的光芒为背景。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在酒泉的17天,我不仅看到了胡杨树最美的季节,还看到了中国人第一次挣脱地心引力飞向太空那历史性的时刻。这里,我以参与“神舟”五号报道的一名特派记者的角度,回顾分析上海媒体此次报道的表现。争机会:“上海军团”聚集酒…  相似文献   

2.
2000年4月,我在台北作学术访问研究,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看到一批与上海史有关的档案,包括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的档案,关于日本在上海谋求建立专管租界的档案,四明公所的档案,关于苏报案交涉经过以及关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西书影响的档案.  相似文献   

3.
解放后,笔者(下文称"应")有幸访问了杜修经老人(下文称"杜").特将与四上井岗山的一段,摘录如下: 杜:1927年冬,湖南省委转移到安源,中央派林仲丹、贺昌到安源,他们二人是湖南省委的实际负责人.不久,我参加了湘东特委,兼任安源市委的秘书.那时,湘东特委书记是滕代远同志.我搬到安源工会旁边的一排工人宿舍里住,象上海的出租屋,只有一层.这时,我到了醴陵乡下,与醴陵的游击队一道与清乡队的敌人打过一仗.  相似文献   

4.
祸从天上来 1960年9月的一天,我从浦东组稿回到上海作家协会《上海文学》编辑部,刚走进编辑室,小说组副组长郭卓一看到我,就激动地对我说:"你来得正好!这里有一个重要任务."我问他:"什么事这样激动?"她说:"我刚从(上海市委)宣传部回来,C副部长(指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某领导,此处将真名隐去)交给我一个话剧剧本,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从福建前线深入生活归来后,集体创作的,C副部长要我们好好帮助他们修改发表."  相似文献   

5.
宇宏 《档案与史学》2007,(11):58-60
2001年,我到上海中山公园收集地方志资料,看到中山公园于1958年印制的《中山公园游览说明》的导游小册子,封面上是一个模样怪异的、头顶着圆圆的石盘的、非禽非兽的动物雕塑的图像,导游小册子以"日晷"为标题专门介绍这尊雕塑,称之为"四不象日晷".  相似文献   

6.
有一天,我外出办事,办完事,已近中午.我匆忙赶回公司,在地铁1号线的入口处,看到一位60多岁的外地老人拿着纸条在向行人问路,行人回答后就匆匆走开了. 看到老人一脸茫然的样子,我知道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走.于是,我上前同他说: "老人家,您这是要去哪里啊?"老人赶紧把纸条递来给我看.原来,老人要去的是陆家嘴方向.  相似文献   

7.
《编辑学刊》2005,(6):65-68
2005年10月,上海的秋天姗姗来迟.当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正在将"把心交给读者"这六个字作为社训镌刻在大厅的墙壁上时,却意外地接到了巴金老人于10月17日19点06分悄然辞世的消息.  相似文献   

8.
"731"亲历记     
曹振亚 《传媒》2001,(6):49-51
我长期在企业工作,闲暇热爱写作,多年的新闻采访与撰稿培养了我的新闻敏感。 1989年盛夏,在一次业余采访中,我写出《一个为用户着想的电气修理部》一稿,被市县报纸刊发后,原文主人公——吕万山老人拉着我的手,用恳诚的话语说:“小伙  相似文献   

9.
一 1995年5月,我作为上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赴北京访问文化老人向他们征集手稿等资料.其间,专程去拜访了曾经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雷洁琼同志.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海琪,这次节目由我来为您主持。不久以前,我从一本杂志的封面上,看到一张三位老人的合影。这三位老人长得有点相象,看上去,他们都年过花甲了,但是呢,精神非  相似文献   

11.
我新住的小区有位年逾70的老人,他经常旁若无人,边走边高唱流行歌曲,神态如老顽童般。老人还经常邀集一群老朋友聚在一起,插科打诨、嘻嘻哈哈,甚至跑到小孩子堆里踢毽子。每天早上还可以看到他在绿化带耍太极、练气功。  相似文献   

12.
<正>"文化老人"丁景唐和我这个"乐观老人"同年,今年95岁。我们初次相识见面至今已有70年。上世纪40年代,我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时,课余爱看的刊物中有一本《小说月报》。1944年《小说月报》举办大中学生征文比赛,我投去一稿被刊用,获得三等奖。1945年3月11日,颁奖仪式在福州路山东路口当年有名的中西  相似文献   

13.
我原是上海一高校的中文研究人员。从1985年至1997年这13年中,发表了  相似文献   

14.
我到《老年杂志》的时间不是太长,采访老人的机会也不是太多,但在有限的对老人的采访中,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十分深刻。从他们身上,我看到更多的是善良、平和以及走过人生  相似文献   

15.
1998年,我写出了14万字的<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的书稿,想请老前辈给我题写书名.我先找到王维老,王维老再三推辞,他给我介绍了夏征农.就这样,我认识了夏老.以后,每逢夏老生辰,我都会前往向他祝寿.可是,2008年10月4日,革命老人夏征农走完了他"半是战士半书生"的人生路,永别了我们.  相似文献   

16.
《俞平伯赴港说“红楼”》这篇新闻,只有短短四百字,但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位老知识分子的形象。读者读了这篇新闻仿佛被带到了现场,看到了记者与俞平伯娓娓而谈的情景,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新闻以较多的笔墨写了俞平伯赴港那天的愉快心情。这位八十八岁的老人精神很好,“早晨五点钟就起来了”,清早就到机场来赶乘赴香港的客机。为了表达老人的这种心情,记者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材料,再现了老(?)的童心:“一九三五年我乘飞机,由上海来北京,还瞒着母亲”。这“瞒着”  相似文献   

17.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我参加学生宣传队到街头宣传。上海解放还不到一个星期,我从解放日报上看到上海华东革大和南京新闻千训班招生的消密,,匆匆忙忙连在上海师专里住宿的衣物和行李都顾不得收拾和搬  相似文献   

18.
就多年来的经营规模和每年的出书品种与数量看,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显然无法和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所谓“大出版社”相比。然而当我看到她近两三年来的出版书目,尤其在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的选择与出版上的坚持不懈与全心投入,我深深感到了一种文化道义上的默默承担的力量。这也使我想到,一个时期的儿童文学的发生、发展和发达与否,固然与这个时期的作家心态、创作阵容、批评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朱熙勇 《新闻前哨》2022,(24):38-39
<正>经历过寒冬,才能领略春天的美丽;体验过生死,才更珍惜每个平凡的日子。2022年4月7日,我在《湖北日报》视点版刊发的专题摄影《我挺好!》,起源于一则1月7日网上流传的视频:89岁的新冠肺炎痊愈者王欣老人在家拉小提琴,抖音点击量超过百万。王欣老人是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收治的患者。3月5日,上海医疗队刘凯医生在护送老人做CT途中,特意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这张名为《看夕阳》的照片,被网友誉为“2020最治愈的瞬间”,感动了无数携手抗疫的人们。  相似文献   

20.
从上海的复旦大学到北京的中国社科院,我读了七年的新闻专业,毕业后我选择<中华工商时报>作为我的起点,既有我在校期间已经决定的经济新闻取向因素又有参与新型报纸的实践冲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