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安全与危机处理报道的分层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安全与危机处理报道往往报道点敏感,社会关注程度高,社会影响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相关报道方面采取分层操作原则,形成自己的报道特点和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中国正在大步走向世界,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会议上频频露脸。与此同时,中国记者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这样的重要场合。怎样搞好大型国际会议的报道,就成为新世纪我们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怎样抓到鲜活的,有价值的、有分量的新闻,对记者来说也是一个难题。首先,大型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相当严密,会议程序也早已确定,能否拿到每一场重要会议的入场券,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世界关注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出场往往只在瞬间,记者一般很难靠近,更不用说对你提出的某个单独问题发表意见了;还有电视台在做现场直播的镜头,对纸质媒体记者的心理也是一个极大的压迫,记者常常会情不自禁地低头问自己“我们还能写什么?”“我们还能有什么作为?”如此等等,这时记者的突破能力、公关能力、观察能力等非技术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上海APEC会议到多哈会议,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下面我们听听他们的致胜经验。  相似文献   

3.
做好节日报道不仅能为节日增添色彩,丰富读者节假生活,而且对提升报纸声誉与关注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青年报》2009年到2013年的节日报道为例,尝试对其节日报道进行分析,探求其报道特色,并找出其现存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以期为同类报道提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重大公共安全报道的机制与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媒体关于公共安全与危机处理的报道,也得到不断改革与加强.报道时效大大增强,报道数量大幅增加.这一趋势反映了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大幅提高,决策越来越科学,既增加了透明度,又提高了公信力,大众的知情权日益得到重视.同时,这也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华社近年在相关报道中,积极探索按照新闻规律开拓新闻资源,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5.
北野 《当代传播》2002,(2):33-35
一、本文的性质和意义1、性质本文实质上是一份针对《中国青年报》的抽样分析,它所抽取的样品是1999年该报有关新疆的全部报道。抽样依据中国青年报社出版的《中国青年报99CD-ROM》。抽样方法是点击关键词“新疆”,从中调出并下载所有标题中出现“新疆”一词的材料。2、意义对一份全国性报纸作随机抽样分析,时段限定为任意一年,内容限定在该报对某个局部省区的全部报道,这样做的意义在于:①洞察全国性媒体对某个局部省区的报道份额、报道方式、报道特色及其传播学意义;②通过与当地媒体的适当比照,分析一个局部省区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量化和质化分析两方面入手,对《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关于天津爆炸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认为《人民日报》侧重对事件和救援的客观报道,而《中国青年报》把人物作为报道重点,具有悲情色彩。  相似文献   

7.
<正>2005年7月和8月份中国青年报医改报道在纸质媒体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媒体转载率也非常高。那么中国青年报医改报道的特点有哪些?其成功的关键在哪里?本文拟作简要分析。一、前期报道步步紧逼事实核心,紧密追踪事态发展。此次医改报道的高潮在7月29 日的特别报道,但是其前期报道从6  相似文献   

8.
伍柯 《新闻世界》2012,(3):122-123
在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备受瞩目,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随着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媒体对调查性报道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本文选取《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面为对象,重点分析调查性报道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9.
时政报道,死板者多,鲜活者少。这是一道“难题”。如何解决这道“难题”,起“死”回“生”呢?有一剂良方,那就是:三贴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和《华盛顿邮报》两份报纸对韩亚空难事件的报道分析,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两报在该事件报道中的异同点及原因。我国媒体在对此类事故的报道中还有一定的向国外媒体借鉴的空间,使中国的传统纸媒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韩亚航空坠机事故导致两名中国女孩当场遇难,媒体在报道这一航空事故的同时,将更多目光聚焦在这两名逝去的如花少女身上。中国青年报通讯《花谢旧金山》中的不当文字,引发了一场关于新闻伦理道德和专业精神问题的批评和思考。回顾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就事件的起因作客观冷静的反思,对新闻工作者如何坚守新闻真实“底线”,怎样在新闻报道中作出客观理性的反应和判断,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毋庸置疑,能源紧缺的现状及其影响是新闻媒体应该关注的热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能源问题已经牵出科学民主决策、深化改革、利益分配、节能型社会等许多深层次问题,而且后者可能比能源紧缺本身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闻媒体关注、报道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因此,紧跟着世界前进的步伐,不断开拓创新,应是新闻工作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青年报》素来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它的创新性尝试应该说一直走在国内各主流报纸的前列,这一点可以从其在重大题材的报道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 否定与超越:《中国青年报》的创新勇气 创新必然意味着自我否定与自我突破.而否定和突破自己,尤其是否定曾经引以为骄傲的,给自己带来过辉煌的东西,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这种勇气并不是每一个新闻媒体都能具备,所以,辉煌和成  相似文献   

14.
如何通过每年全国乃至举世关注的两会契机,在代表委员海量的提案议案、建议意见信息中,发现和筛选出关注青年利益的有分量、有价值的声音,并努力形成话题引导和聚焦,在会议报道中凸现报纸独特定位,并进而突出青年类报刊大型会议报道与众不同的特色,是<中国青年报>近两年一直努力解决的命题.在今年两会上,<中国青年报>做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庄园 《新闻窗》2013,(5):57-58
在灾难发生的瞬间,所有人都在往外跑,但有两类人往里走,一类是军人,一类是记者。 在此次雅安地震的报道中,记者努力将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把自己融入到灾害现场和灾民生活里,实现从外围的旁观者到现场的亲历者的转变,从激动的目击者到清醒的审视者的转变,在对新闻现场的无限逼近中,完成对灾民记忆的叙述。  相似文献   

16.
迎接挑战─—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报道》断想梁长春,张建伟,卢跃刚随着持续两年的“周末版热”现象逐渐降温,各大传播媒体开始冷静地思考:如何重振“硬新闻”的雄风!读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喜欢看高品位的“软新闻”,也同样渴望获得有冲击力的“硬...  相似文献   

17.
18.
体现媒体思考力--《中国青年报》新闻时评创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拥有53年历史的<中国青年报>,从早期的评论员文章、副刊言论,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思想杂文,再到1984年创办的新闻批评性栏目"求实篇",一直在探索新闻与言论的结合.从"求实篇"到"冰点时评",从"法眼"到各新闻版面的专栏时评,人们可以看到媒体思考能力不断以及媒体自身创造力与公信力不断打造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办好一张报纸首先要办好一版。作为要闻版,要中之要还在于头条。头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张报纸的特点和质量,涉及办报方针和方向重点。对头版头条的选择,无疑是办好一张报纸须着力经营的重点。目前,不少报纸的头条普遍存在着五类“瘤疾”:一、分量不足的比较多;二、会议新闻多;三、时间性不强的新闻多;四、长篇新闻多;五、可读性不强的新闻多。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报纸将注意力转移到一版上,致力于头条新闻的改革,已出现可喜的新变化。笔者就此对《中国青年报》的头条走向与特点试作一些分析。经统计,1995年在《中国青…  相似文献   

20.
赵金 《青年记者》2004,(1):15-16
问:从北京大学的“诗坛”走到中国青年报的编辑部,认识你的同学、朋友甚至读者公认你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你主持的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是目前受到普遍关注的知名版面,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论坛的点击率也很高。你觉得做到这些主要凭借的是你的才气吗? 答:我觉得,跟坚持相比,才气并不是一个主要因素。而坚持,主要是你得喜欢它对它有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