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晚清科举与士人心态:以王锡彤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彤在第二次乡试失败后,以"摧烧"时文读本的方式发誓与科举绝缘,但他最终未经得住戚友的规劝而重返科场,并将这一考试坚持到科举废除.王锡彤的科考经历,既呈现了晚清科举的弊端,也反映出普通士人对科举制度的复杂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2.
书讯     
《科举制与"科举学"》出版 《科举制与"科举学"》一书由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撰写,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科举刺的兴废,内容有: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唐代秀才科的存废、唐代俊士科辨析、八股文百年祭、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第二部分是科举制的影响,内容有:知今通古看科举、多学科  相似文献   

3.
乡试是科举选拔考试中的第一层级,明清小说作者参加过乡试的比较多,他们对乡试也最为熟悉。科举文献记载的乡试史料并未包括全部的规制细节,明清小说却对此有所表现,其中有关乡试考篮、进场前的仪式和封号之前的具体事宜等项,小说资料都起到了补充科举史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晚清的政治使全体国民面临着国际与民族千年未有的巨变和千年未遇的空前危机,晚清政治是典型的“危机政治”,而导致“危机”的根源则是特殊的八股科举及其教育的滞后:造就麻木的灵魂包括愚昧的军官和愚蠢的政治家,因而,科举成为阻滞中国发展的关键。从《纽约时报》的攻击,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废除科举成为晚清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晚清的政治和全体国民所面临的是国际与民族千年未有的巨变和千年未遇的空前危机,晚清政治又是典型的“危机政治”,而导致“危机”的根源则是特殊的八股科举及其教育的滞后,造就麻木的灵魂包括愚昧的军官和愚蠢的政治家,因而,科举成为阻滞中国发展的关键。从《纽约时报》的攻击,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废除科举成为晚清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晚清的政治和全体国民所面临的是国际与民族千年未有的巨变和千年未遇的空前危机,晚清政治又是典型的“危机政治”,而导致“危机”的根源则是特殊的八股科举及其教育的滞后,造就麻木的灵魂包括愚昧的军官和愚蠢的政治家,因而,科举成为阻滞中国发展的关键。从《纽约时报》的攻击,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废除科举成为晚清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李鸿章本是科举之路的成功者,却在接触西学后批判科举弊窦,主张以经世致用为标准培养和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具有"抡才大典"之称的科举制度。他还极力奏请清政府设立算学一科,推动了晚清的科举变革,为之后的科举变废奠定基础。可以说,李鸿章不仅是科举时弊的批判者,也是科举制度的冲击者,还是科举之变的推动者,更是清季科举变革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8.
黄明光 《考试研究》2015,(1):103-106
明代民族区域乡试主考官与监考官队伍的异种民族监控,乡试监考官由外省人员组成,乡试监考官的文化水平及科举功名的高要求,乡试监考官官位要求品级高且文官与武官结合的监考团队是明代云贵川桂四省科举乡试的特点。就借鉴明朝科举乡试考官经验,结合2014年河南高考舞弊案件,提出了在高考县市考点安排少数外地监考教师;提高高考监考人员的学历与职称要求,认真筛选监考人员;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科学选用公安、武警人员参加高考监考团队;制定《考试法》,加大对监考人员舞弊违法行为法律处罚力度等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清代云南科举从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止,共开97科乡试,产生了97位解元。清代云南解元群体存在着自身的特性:首先是云南解元群体分布的地域集中性和中试时段的时间集中性,其次是解元群体仕途差异性,最后是解元群体呈现科举家族特性。这些特性使云南解元群体有别于其他省份。有清一代,云南产生了如萨纶锡、谷际岐、窦垿和周钟岳等著名解元。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卷资、赴考旅费等为士子们的重要开支。清代政府的直接资助限于会试士子,对乡试士子不予资助,资助会试士子金额也有限。清嘉庆、道光时期,各地普遍兴起了"宾兴会"这一科举会社,通称为宾兴组织;江西的宾兴组织颇为发达。士绅控制的科举会社组织于清中期的兴起,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社会经济结构和控制方式出现的某些值得注意之面相。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在清末被废止,然而国人对它的评价并未就此终结,一直持续到现在。百余年来,人们对科举的评价态度历经了由盲目批判到理性平反的重大转变。这折射出人们在认识和评价科举之思维方式上的历史变迁,即由形而上学思维转变为辩证法思维。科举评价之变迁的动因有很多,其中社会因素是主导,但也不乏评价者个人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伏涛 《成都师专学报》2009,(2):43-47,52
赵翼在科举之路上奋斗了二十多年,此后几乎一直生活在科举的阴影中。以赵翼的科举经历为窗口,可以管窥清代科举制度的真实面貌,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赵翼的诗歌研究、文学研究以及赵翼本人的研究,而且可以促进文人心态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科举的认识,从制度层面上去认识科举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明清以来,由于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腐朽而一直遭到抨击,指斥,至清末新政时终于被废止了,然而,科举废除后却给晚清社会和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有鉴于此,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议恢复科举,连一度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梁启超也公然发表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认为科举制度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官考试制度,实际它又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上下沟通、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新的替代体制尚未确立,就贸然弃用它,势必产生一连串问题,如今科举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以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仍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相似文献   

14.
蒋金星 《教育与考试》2011,(2):40-42,68
朝考制度是清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制度,也是从新进士中选拔庶吉士的必由之路。清代一甲进士是否有免于参加朝考的特权,学术界分歧很大。本文利用《清代硃卷集成》收录的记录一甲进士亲身参加科举考试的硃卷履历,对这个争论已久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溧水濮氏家族是白鹤梁题刻所见著名姓氏家族之一,它是晚清时期江苏溧水一个新崛起的家族,该家族以科举出仕、为官理民、文化创造而闻名,在晚清、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代社会均深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演进过程中产生过许多反映士子虚荣心的名词,这些名词尚存在于历史遗迹中,常常混淆后人视听。考察清代科举人物的朱卷履历,则能发现更多科举社会的"虚荣"名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低级功名高级化虚饰;第二,捐纳功名合法化修饰;第三,封赠荣誉扩大化掩饰。科举社会的"虚荣"现象是人们尊崇科举制度的必然结果,是等级社会科举人物凸显功名身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刘海峰 《学科教育》2009,(6):114-123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8.
清代定鼎之初,即宣布采行科举取士之制。沿袭相对较为完善的明朝科举是并不熟悉科举的满洲贵族迅速实现开科取士的便捷之途。在顺治朝建立清代科举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断调整与补充,科举制度步入了鼎盛,其缜密与完善程度远超前代。嘉庆、道光朝虽将多项科举制度发展成定制,但受内忧外患之冲击,科举弊端逐渐显露,衰败之势已逐渐显露。咸丰、同治朝,科举已无法沿着其制度之规定正常运作,发展新式教育、改革科举成为晚清有识之士之共识。至光绪朝,清廷虽对科举进行了局部改革,终回天乏力。清廷被迫下诏停废科举。  相似文献   

19.
王炜 《培训与研究》2009,26(3):50-52,56
在清代,科举考试除常科外,还采用其他方式选拔人才,称为制科。制科是对常科的完善、补充和调整,也是在常科的基础上进行的科举改革。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博学鸿词科以及光绪年间的经济特科就是两次重要的刺科。透过这两次制科可以看到,清代执政者力图从考试内容、录取标准、考试思想等各方面对科举制度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