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氏”     
现今姓氏合称,而古者“姓”“氏”有别,姓为族号,氏为姓的分支。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产生了“姓”,用以区分血缘、辨别部落和婚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尤其是人口的大量繁衍,从老部落中间开始分化出一些新的支系来。“氏”作为这些分支的称号便产生了。据考证,氏的产生始于周代,《左传·隐公八年》大夫众仲曾对姓和氏的关系加以描述:“天子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学者囿于“五帝之世民无姓,贵而为官者始有姓”以及“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的观点,先秦时期的庶人没有姓氏的说法几成盖棺定论。但是,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先秦时期的“姓氏”并不仅仅只是“世官世邑”的贵族们的特权。先秦时期的庶人与贵族虽然在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上存在差别,但是两者共同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发展模式中,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有着相似或者说是相同模式的血缘组织,因此在作为家族组织的标志的“姓”和“氏”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庶人阶层也是有姓和氏的。  相似文献   

3.
你知道吗 ?在中国古代 ,姓和氏与今天是不同的。在现代汉语中 ,“姓氏”已经成为一个双音节词 ,姓和氏再没有什么区别。而在古代 ,姓和氏是分开的 ,代表了两个概念。带着问题 ,我们去探源。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 ,氏要早于姓而产生 ,早期的氏实际上与族同义 ,因为部落的形成要早于家族 ,在氏族社会 ,同一部落就是同一血亲 ,有一个共同的氏名 ,而在同一部落中 ,又有若干家庭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标记 ,这就是姓。例《国语晋语四》云 :“司空季子曰 :……凡黄帝子 ,二十五宗 ,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姬、西、祁、己、滕、简、任、荀…  相似文献   

4.
从《春秋》《左传》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女性命名取字的方式与男性不同,一是女性的名讳必须带上自己的姓,二是女性的名、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先秦女性的名、字、号由母家国名、夫家国名、母家姓、母家氏、夫家氏、排行、夫谥、自谥等八种材料组成,能反映出籍贯、家庭背景、血缘关系、婚姻状况、德行善恶,如同一个个履历标签,具有标识身份的功用。作为血缘集团标志的姓是女性名讳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因此,女性名讳也就自然而然地具有识血缘、别婚姻的特殊社会功能,能满足周人禁止同姓内婚的社会要求。此外,周代女性的字、号往往带上夫谥和夫氏,反映出当时社会关系中女性从属依附于男性  相似文献   

5.
汉语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晓杰 《现代语文》2006,(3):118-119
姓名是人的标记,从姓名可以透视出各民族的文化心理.远在氏族社会,姓氏就是图腾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期望从中获得保障子孙繁衍、生产发展的神秘力量.上古时期姓和氏并不一致.姓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产物,是部族的标志,一个姓往往代表着一个母系部落的族号.据史籍记载一些最古老的姓都从"女",如:姜,周族先祖后稷之母的姓;姬,黄帝的姓;姚,舜的姓;姒,禹的姓.其他古老的姓还有赢、娄、娥、如、妙、妊等.氏,本是母系社会中男子身份贵贱的标志,"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古籍中记载的"伏羲氏""神农氏""高阳氏""有扈氏",都是称"氏"的知名人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经济地位的提高,妇女逐渐失去了姓的特权,姓反而成为男子的象征,子女皆从父姓.至此,姓氏也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是读者熟悉的人物之一.爱新觉罗是姓,溥仪是名.但在溥仪所写的《我的前半生》里,叙述他在学习期间,同伴们称他为“溥先生”或“老溥”.有的读者不禁要问:中国的末代皇帝到底是姓爱新觉罗,还是姓溥?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对此,拙文想谈谈关于满族姓氏的一些情况.一一个民族的姓氏,就是该民族社会血缘团体的称号,换言之,即是该民族家族系统的称号.满族姓氏,就是构成满民族血缘团体的称号.在清代《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六百四十六姓,又记谱外三十三姓,共有六百七十九个姓氏.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图腾崇拜时代的族徽.元金时代,其得姓因由和特点渐有文字记载.至明清已是昭然清晰了.满族姓氏和汉族姓氏有相同之处,如有以部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还有更改姓氏和赐姓的.  相似文献   

7.
姓氏制度是属于文化史的范畴,姓氏制度如何,往往牵涉或影响到当时社会上各个方面的面貌或形态,诸如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血缘组织等方面的因革、变化,以及民族融合、婚姻习俗、社会思想等,无不与之有密切联系.因之,历代学者很早就对姓氏制度给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他们的著作,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莫如成书于战国晚期的《世本》之《氏姓篇》,继之则有东汉时期班固所撰《白虎通·姓名篇》,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东汉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也有专论.  相似文献   

8.
<正>姓氏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姓"和"氏"原来有分别,"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发展到父系社会后,改随父姓。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一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  相似文献   

9.
古代姓氏谈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是《屈原列传》开头的一句话.为什么屈原与楚同姓呢?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说明了这种情况.先秦时期,平民百姓是无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姓。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汉以后天子庶人都有姓了.如:《柳敬亭传》中,有“如优孟摇头而歌”一句.优孟是春秋楚人,“优”不是  相似文献   

10.
姓和氏本来是我国古代史中的问题,也是我国文化史中的问题。已故的丁山先生早在1951年在《新建设》三卷六期上就发表过《姓与氏》一文,重点讨论了我国古代姓和氏产生的原因,并用我国古代的历史材料来印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此后未再见类似及有关的专文发表,似乎这个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已经解决了。但在对先秦文献的注释、翻译中,却经常出现姓、氏不分的情况,即使是当代著名学者的著作中也偶有出现。这严格讲来应是错误,但姓、氏不分毕竟已经两千多年,一般都习惯于不分古今地一律称姓,因而在注释、翻译时就把这个问题忽略了,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不过,如果任其发展,把古代原有区别的历史事实,含而糊之地泯灭其区别,恐伯也不是学术界应有的现象吧。  相似文献   

11.
<正>一、探寻“氏”字起源,感受氏族文化1.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结合字源理解“氏”:从战国时期的文字看,“氏”像一根木杆,上面有样子怪诞的龙蛇状图腾,这是一个宗族的标志。“氏”字的本义是宗族的称号,这种称号在古时只有贵族才有,是宗族系统的符号,为姓的支系。古代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符号。  相似文献   

12.
“姓”起源于母系原始社会,是同一远祖的血缘集团的符号,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氏”则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同姓的分支。姓氏作为标志家族系统的符号,原有高低  相似文献   

13.
姓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明家族的字”。其实,“姓”与“氏”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一、“姓”是一种族号,用以表明家族系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的。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源,“氏”是分支。所以,“姓”与“氏”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后代“姓”与“氏”不分了,如“张氏”、“王氏”,即“姓张”、“姓王”。 二、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后来,“氏”又用来区别贵贱了。如:对显贵之家称“氏”,而低贱之家则有“名”无“氏”。在婚姻方面,“氏…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时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一个有血缘关系的种族起一个姓,后来由于子孙增多,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再起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相似文献   

15.
姓氏的由来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衍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  相似文献   

16.
郭翠萍 《现代语文》2007,(11):25-26
一、汉语中性别标记不对称的现象 (一)在称呼词上的体现 性别标记的不对称首先表现在对对方身份的称呼上.在我国封建社会,女子长期没有地位,出生后也没有名字,出嫁前随父姓被称为"氏",嫁后再加上夫姓称为"×氏",或者直接冠上夫姓称为"×夫人"或"×太太".  相似文献   

17.
北宋初年有一本影响深广的蒙学读物《百家姓》,收录了四百三十八个姓,后来的增补本增加到五百零六个。但这并非汉姓的全部。在这之前,唐林宝的《元和姓纂》收录的姓就有一千四百多个;在这之后,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里所收的姓更增至二千六百多个;而现在一般认为的汉姓有三千多个,也有认为五千多个,甚至有认为汉姓已达一万多的。然而实际上真正的汉姓是很少的,不过几十个,大部分姓原先都是氏。姓和氏现在已连用为双音节词,氏的意义已经虚化,姓氏就是姓。但若从姓氏发展的历史看,现在所说的“姓氏”,大部分应该是氏而不是姓。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单音节词,姓是姓,氏是氏,不能含混。中国社会在秦汉以前是一个既有姓又有氏的社会,两者的区分相当严格。  相似文献   

18.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在有关姓氏制度的文献记载中,郑樵的《氏族略序》可谓记载比较详备,可信程度亦较高。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姓氏制度其实就是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在称谓上的表现形式。因此,这也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制度。本文对此作了一些粗浅探索,欲以说明姓氏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关系,它在西周春秋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而论及它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化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结果,以此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说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其“母感天而生子”,说明“姓”最初产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故“女生为姓,……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姒、妫、姑、妘、婤、姶、(女丕)、嫪之类是也。所以  相似文献   

19.
汉族人的姓,是自上古以来就有了的,而且古人还有姓和氏的区分。我们从姓氏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姓氏发展的历史、世系的渊源,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古老灿烂的文化。在上古,姓和氏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血缘关系相同一族人的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即同姓人不同分支的标志。汉代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姓字的:“人  相似文献   

20.
百家姓     
(配苏教版课本第六册《百家姓》)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氏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名、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百家姓》是北宋初期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