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举制度的公平原则对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公平精神,它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了一般考试发展的规律,即日益的客观化和系统化.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每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的目标,选拔德行之士还是才能之士是科举制度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两难问题,为公平起见,科举制度主要以文才取士.公务员录用考试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必须以公平为核心,在考试理念、考试管理、考试方法上坚持公平的原则,消除各种因素对考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一方面为历代王朝选拔了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许多的读书人也成为了受害者和牺牲者。本文主要分析了明、清朝的"科举制度",介绍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为今天的考试管理和人才选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王峰在《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中国隋唐科举制度与当代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之比较研究》一文中对比了隋唐科举制度与当代公务员选拔制度,对比分析后可见:不管是隋唐科举制度,还是当代公务员选拔考试制度都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考试途径可以不断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在知识、技能、能力上更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分子进入到国家管理机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4.
从科举制度的兴废论考试的必要性和高考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的方法来甄别选拔人才的国家。封建的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是我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教育选才的基本制度。科举制度在我国经历了1300年之久。历史上曾有过六次关于科举存废之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动态地考察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直至退出历史舞台的整个过程,把它放在新制度对旧制度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加以认识,对推进和把握广泛关注的考试的存废和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一、“学而优则仕”是科举制度的核心,也是今天干部选拔的依据之一“学而优则仕”是科举制度的核心。“仕”者,“官”也。科…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官吏选拔的重要制度,唐代基拳上走向完善。这种以考试取士的制度事实上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时代风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地方文化也概莫能外。考索永州地区唐代的科举制度状况,目的是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状况。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的平等精神及其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各种制度中历时最久而影响最大的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平等精神,正因如此,它才历经千年而不衰。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一般考试发展的规律,即日益的客观化和严密化。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每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的目标,选拔德行之士还是取用才能之士是科举制度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两难问题。为公平起见,科举制度主要以文才取士。高考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必须以平等为核心;高考改革的任务是,坚持平等的精神,消除其形式和内容对教育的不利影响,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废除于清朝. 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废除于清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官吏的办法。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进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流行沿革时间最长,考试程序最森严,考题样式最烦琐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从隋唐到清末科举制度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对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代武举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唐长安二年(702年),唐朝设置了武举,改变了以往选拔武官的方式.它的出现,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使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开始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堪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虽然不论广义、狭义的科举都是由中央主持的考试,并以成绩作为取舍的主要依据,但是针对武举而言,武贡举与武制举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唐代武贡举的创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晏殊、欧阳修词,其内容大都是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趣,词风深美婉约,风格雅洁隽秀。晏殊的祝寿词,在词史上或有一定的影响;欧阳修写人物形象的词,值得肯定。而其豪放词,对苏、辛豪放派的形成,则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的雅词中描写了一些贵族女性形象,她们端庄凝重、不怒不怨,和其它词中的女性形象有着迥然的区别。欧阳修描绘此类女性如此成功的原因与欧阳修高雅的审美追求、名家影响、中国文人传统"男子作闺音"的心态以及词的诗化、雅化的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的文艺思想主要通过“文道之辩”、“言意之辨”、“自然与人工之辨”、“诗画意形之辨”和“审美娱乐论”等五个方面体现出来。他的文艺思想对当世及后世都有较为重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载裴氏家族在唐代共有17位宰相,而《裴氏世谱》却记有24住宰相.两书所记差距颇大.本文根据史料逐一考证,认为裴氏家族在唐代共有18位宰相,不是17位,也不是24位.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七古是苏诗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体,最能体现苏轼的诗歌风格。从南行时期到凤翔时期,时间相隔仅一年多,苏轼的七古就出现了巨大的飞跃。苏轼适逢北宋诗文革新,七古创作远承韩愈,近师欧、梅;初仕凤翔的年轻意气,也使其七古创作雄放多变。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期,以留守官员、世家大族和知识阶层为主体的洛阳士人,在陪都洛阳绝佳山水风光和浓郁文化氛围的吸引与熏陶之下,或追慕先贤集会游乐,或放逸心情纵情山水,或挥毫泼墨潜心著述。这部分人以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文彦博、程颐、程颢、邵雍等为代表,在洛阳写下了他们的传世之作,在文、史、哲等领域均创作出杰出的成果。在成就其崇高学术地位的同时,也共同缔造了繁盛的洛阳文化,使洛阳成为北宋时期引人注目的文化重心。  相似文献   

17.
自科举制度创立以来,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此局面从科举制度实施的科举时代一直延续到科举制度废止后的后科举时代。从社会归因偏差理论视角,存在于科举评价中的刻板效应、错觉关联、晕轮效应是导致将科举制度"妖魔化"的深层原因。分析三个效应在科举评价中的表现及影响,从文化自觉、加强科举研究及增强科举信息传播角度切入是矫正科举评价中归因偏差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曲抒写自由、歌颂和谐生命的优美乐章。其中不仅包含了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多重生命的和谐;所蕴含的生态情怀是值得玩味的,它能将人带入一种富有和谐之美的生态美学境界,从而得到对自由生命的诗性体验。  相似文献   

19.
"以诗为词"的出现是对北宋初中期颓靡词坛一个强有力的冲击,它改交了词体原有的特征,也改变了词体的发展趋势.它的创作倾向由苏轼处获得成熟定型后,大致形成了以范仲淹、王安石、苏轼式的雄旷激越和以张先、晏殊、欧阳修、晏几道式的风流闲雅为主的两条线,分别影响了以后的"苏辛派"与"周姜派"词人,直至近代.  相似文献   

20.
欧阳詹与儒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詹是中唐时期著名的闽籍文学家,也是闽地考取进士的第一人,他的生活和创作与儒学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儒学文化深深影响着他的思想、生活与仕途;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他也在生活与仕途的艰难跋涉中,在其一生所致力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时时处处诠释着儒学文化,宣传着儒学文化的经典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