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浙江、湖南和甘肃三省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的网络游戏行为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网络游戏是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尤其是男性青少年网民参与比例非常高的一项网络行为,有将近九成的青少年网民不同程度地玩过至少一种网络游戏;能够借助网络游戏结成游戏团队、进行人际互动,以及实现自我认同重塑,是网络游戏吸引青少年的主要原因;不少青少年在玩网络游戏时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暴力倾向,对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及其可能导致的行为后果,多数青少年并未能够形成清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
在青少年网瘾人群中,网络游戏沉溺者占了绝大多数。笔者通过分析大量的网络游戏沉溺案例,并对部分网络游戏进行实际体验,发现在网络游戏过程中,有一种"树立和实现目标"的  相似文献   

3.
论软力量与网络游戏——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奈最早提出并论述了"软力量"理论,强调现代社会软力量的巨大作用,呼吁美国政府重视这一资源的利用。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游戏以其精美的制作成为西方国家软力量的重要载体。网络游戏中所体现的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地配合着游戏背景国的软力量战略,体现着背景国的意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青少年玩家,同化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如何应对网络游戏中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挑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刺激性、魅惑性和高黏性使网络游戏产业背负"原罪"恶名。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者不计其数,因网络游戏痴迷而引发的犯罪更是触目惊心。作为新兴文化产业,网络游戏产业需要发展,但作为特殊产业,网络游戏产业更需要规范和控制。最理想的治理模式是网络游戏业者和玩家自觉控制游戏烈度和游玩时间,但玩家的刺激性偏好及业者的嗜利本性将使这种市场的自我调节变得低效,甚至失灵。因此,政府调控、法律管控和社会监管必须多管齐下,将网络游戏产业的危害控制在玩家个体和整个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作为网络游戏领域"异军突起"的互动情境体验型社交游戏,开心农场有着高度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开心农场这一典型网络游戏的分析,教育者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了解青少年的生活现状,探究青少年在开心农场游戏里的异化现象,诠释青少年在网络中的自我异化行为。以便能更好地解决青少年网络自我异化问题,还原青少年网络自我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6.
网络游戏一直被大多数教师和家长视作"毒瘤",即使是"严加看管"也无法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当网络游戏迅速发展之时,一再地对网络游戏进行批评指责已无济于事,此时,转换视角,对网络游戏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并且想方设法地发挥其积极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网络游戏动机问卷(AIGI)和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问卷(AIGA)调查了577名初中生。结论:初中生生活事件、网络游戏动机和网络游戏成瘾得分在年级和性别上均有显著差异。初中生生活事件、网络游戏动机与网络游戏成瘾存在显著正相关。网络游戏动机在生活事件和网络游戏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结果为防范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作为网络游戏主体的青少年,在获得了网络游戏乐趣的同时,也导致了大量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从传播心理学的研究视野看,青少年网络成瘾具有以下原因,游戏的网络媒介视听结合的唯美呈现吸引了青少年的游戏欲望;网络游戏的传播者迎合与开掘了青少年受众的游戏心理意识;青少年受众在网络游戏中满足了交友猎奇、崇尚自由、体验快感、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因此在从游戏、心理和环境等方面综合防范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过程中应该突出网游成瘾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9.
网络游戏作为目前最为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新的交往和行为方式。其中,青少年在网络游戏玩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网络游戏的互动特性,青少年的交往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社会体验的主要方式之一;形成了一个虚拟与现实交织新的交往领域;虚拟交往的增多导致青少年现实交往的危机。同时,网络游戏的弱规范性使得青少年在交往中容易忽视道德、伦理、法规等现实的约束,从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艾瑞市场咨询将"网络游戏" (又称"在线游戏")定义为:必须依托于互联网进行、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电脑游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达到交流、娱乐和休闲的目的.本研究拟在对18~25岁青少年学生进行网络游戏时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征进行质性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出了"学生网络游戏心理需求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维度:现实情感的补偿与发泄、人际交往与团队归属、成就体验.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心理需求程度与其对网络游戏的使用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考察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者采用亲子关系问卷、自尊量表和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问卷对广东省、海南省、湖北省3455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亲子关系与网络游戏成瘾均显著负相关;自尊在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与网络游戏成瘾关系间均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亲子关系既直接抑制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也通过提升青少年自尊来间接减少网络游戏成瘾的发生。此外,父子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抑制效应大于母子关系。为此,父亲特别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多花时间与孩子增进了解,改善亲子关系。学校应该协助家庭更好地满足青少年的自尊需求,组织团体辅导项目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  相似文献   

12.
网络游戏如磁石般吸引着青少年,甚至出现了代练公司、专职代练人员,青少年为什么有如此疯狂的举动。根据对兰州市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情况的调查,本文对兰州市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刘安浩 《教师》2013,(20):110-111
互联网是当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窗口,而在这个窗口里的网络游戏成了许多青少年追捧的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在网络游戏中找到一个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的教育切入点呢?这是网络游戏开发者、学校及家庭共同关注的话题。一、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年数据,探讨网络游戏消费在控制个体、家庭、学校、同群等因素后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玩游戏时间越长,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受到显著且稳健的网络游戏负效应影响;网络游戏中的同群“竞技压力”环境给青少年带来了虚拟空间层面的心理压力,并负面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网络游戏并非孤立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游戏使用强度大、同群质量高、就读私立学校、亲子关系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与父母不同住等虚实融合场景共同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显著负影响。促进功能游戏发展、构建科学高效的网络游戏监管政策体系将是保障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37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采用自我报告法,收集感觉寻求、社会印象、情感联结和网络游戏成瘾的数据,运用层次回归方法考察社会印象、情感联结在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其网络游戏成瘾关系间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感觉寻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2)正面社会印象和情感联结在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其网络游戏成瘾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即感觉寻求通过提升青少年对网游玩家的正面社会印象促进其对网络游戏的积极情感联结的形成,进而影响网络游戏成瘾。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网络游戏媒介本身在丰富的视听盛宴、平等的社会地位、游戏的快乐感觉、对现实的超越性和体验的自由性等方面迎合了青少年受众的游戏心理意识;二是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满足了情感交流、释放压力、自我实现和好奇探索等心理需求。因此,应该从立法、游戏本身、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防范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且尤其应该突出网游成瘾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继家庭、学校、社会之后,网络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又一重要途径;虚拟社会化做为一种与真实社会化相并列的社会化机制对青少年成长作用越来越重要,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内隐攻击行为的影响就是其中之一;以描述性的方式来看待网络游戏的特性以及对青少年的非主流道德修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父母心理困扰、亲子关系、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采用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亲子亲合问卷、基本心理需求量表与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816名中学生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心理困扰会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在父母心理困扰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之间有链式中介作用.基于以上结果,父母应注重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并在积极改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出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的方法,以有效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  相似文献   

19.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已成为目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课题。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会产生哪些影响?青少年玩网络游戏会表现出哪些行为特征?课题组通过对814名陕西青少年进行访谈、量表测量,采用因素分析法提取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六个维度即正向激励、学习懈怠、行为失度、生理疲劳、游戏依赖和人际疏远,展开研究,发现每周游戏次数4次以上、游戏时间4小时以上的青少年在学习懈怠、行为失度、游戏依赖与人际疏远等因子得分与其他同学有显著性差异,学习成绩与性别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游戏行为特征。同时发现,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人格发展、解决问题灵活性等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希望本研究能为引导青少年合理上网及为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开发与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网络游戏媒介本身在丰富的视听盛宴、平等的社会地位、游戏的快乐感觉、对现实的超越性和体验的自由性等方面迎合了青少年受众的游戏心理意识;二是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满足了情感交流、释放压力、自我实现和好奇探索等心理需求.因此,应该从立法、游戏本身、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防范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癌,且尤其应该突出网游成瘾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