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距离”说,是英国美学家布洛首先提出来的。布洛所说的“距离”,就是“介于我们自身与我们感受之间的间隔,是物我实用观点上的隔绝。”布洛还把有无距离视作有无审美的根本区别,”“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能成立。”为了说明问题,他举了一个雾海行船的例子。他说,人在雾海行船之时,往往会感到危险,大有命运难卜,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可是,如果抛开那些由于危险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景色和风物上,其心理状态就会出现另一状况。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差异性,就是由于“距离从中作梗而造成的。”雾海行船时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就是由于后者使周围景色超脱了个人需要和目的牵涉而造成的(见《美学译文》第二期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  相似文献   

2.
美学中有一说,谓之“距离说”,是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其说认为审美时主客体之间要保持一种心理距离。举例说:一条轮船在海上遇到了大雾,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但如果有人能用泰然处之的态度去欣赏这仙境般的海雾,同样可以得到愉快的美的享受。这就是保持了恰当的心理距离的缘故。这个距离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生活中这一类例子可以说随处可见。譬如,  相似文献   

3.
“心理距离”是人们面对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时,摒弃原先功利的、伦理的、实用的想法,采取一种空明虚静的或者实事求是的态度。质言之,即采取一种与原先想法(如果原先有想法的话)拉开一定距离的心理态度。 心理距离说是由本世纪初瑞士(?)英国的心理学家兼美学家布洛创立的。他是从审美角度立论的;他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中提出“心理距离”这个概念,并论述了心理距离说的有关规律。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与对我们发生影响的事物(或我们对事物的感觉)之间的距离”。“距离  相似文献   

4.
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美学理论从"距离"这一特殊角度描述了审美过程中既有距离又有人情的矛盾,并最终使审美过程中的功利与非功利统一在"距离"这一概念之中,这符合审美实践经验.以此为依据,论文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布洛和葛兰西分别提出过"距离说",两人主张的内涵并非恰恰相反,而是能够相互补充的。同时,他们提出各自的主张时,并不是站在同一语境之下,即布洛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距离说",而葛兰西则是从审美批评的角度提出"距离说"。  相似文献   

6.
心理冲突与婚姻家庭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姻的稳定性取决于夫妻双方在生理、心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满足程度,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心情不舒畅,产生不良情绪.心理的不协调和对立引发心理冲突与婚姻家庭危机.  相似文献   

7.
梁好 《辽宁教育》2011,(12):1-1
给果树施肥,有经验的老农不会将肥料施在果树根部,而是埋在距离根部足有两米远的地方。因为。如果把肥料直接堆放在果树的根部,它的根系就用不着向远处、深处伸展吸收养分,久而久之,根系会逐渐枯萎,直至死亡。而施肥时留有一定的距离才能让果树根系拥有向远处深扎的动力,从而保障果树的茁壮成长。果树的成长如此,学生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育学生,更需要留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人看来,离异的夫妻就如缺亏之月,单亲家庭的孩子好像残疾少年。似乎,一旦家庭离异,孩子就会深受其害,变得性格孤僻,爱发脾气,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容易走入歧途。对于孩子来说,似乎谁都无法否认离婚是百分之百的悲剧,是给孩子的成长设置的陷阱。其实,事情并非必然如此。应当说,单亲家教也同双亲家教一样,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实际上,对孩子造成危害的,主要不是父母离婚本身,而是家长以什么样的心理态度看待和处理离婚问题和单亲家教。孩子的悲剧却陷阱不是父母离婚本身,而是父母不能成功地离婚。离婚是婚姻的不幸,…  相似文献   

9.
七天长假,对于平时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学习的人群而言,显然是件舒心的事。可是,如果面对节前节后的巨大变化,如果你没有很好地给自己的心情做个护理,忘了假期里给自己的心理吸吸氧,问题也就随之而生了。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枢会建立起一套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如果人们一下子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停下来,原来那种适应紧张节奏的心理模式便会突然失去对象,会使人们面对宽松的环境反而感到不适应,反之亦然。对于这种心理失调症,人们应该学会自我调适,通过旅游、听音乐、读书等休闲方式,真正给自己的精神和心情放个假。  相似文献   

10.
《中等职业教育》2007,(5S):41-41
七天长假,对于平时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学习的人群而言,显然是件舒心的事。可是,如果面对节前节后的巨大变化,如果你没有很好地给自己的心情做个护理,忘了假期里给自己的心理吸吸氧,问题也就随之而生了。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枢会建立起一套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如果人们一下子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停下来,原来那种适应紧张节奏的心理模式便会突然失去对象,会使人们面对宽松的环境反而感到不适应,反之亦然。对于这种心理失调症,人们应该学会自我调适,通过旅游、听音乐、读书等休闲方式,真正给自己的精神和心情放个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正>一、考前心理稳定首先要做到坦然放松,静心聆听。如果感到心情比较紧张,可以做几次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其次要学会克服急躁心理。有些考生在测试时不是在听材料时大意就是专注于听个别单词,有个别词没听懂,往往停下来去思索,随即产生焦虑心理,头脑一片空白,等回过神来时,录音早已放完。最后,要学会跳听,学会暂时放弃,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影响后面的内容,导致一错再错,甚至一题未听清,也错听下一题。同时,考生应该学会安慰自己,暗示自己,个别题目  相似文献   

12.
英国人与俄罗斯人交谈时,俄罗斯人会不停地向英国人靠近,处于"进攻"状态,而英国人会不断地"撤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美国的人类学家霍尔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4种典型类型:第一种,亲密距离,范围在45cm以内。顾名思义,在这个距离内的两个人,关系非常亲密,比如夫妻或挚友。如果一个陌生人闯入这样的距离,我们会感到非常不适。  相似文献   

13.
今天和两个美国青年聊天,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和我们真的是太不一今样了。我心里很沉重,不是因为他们有比我们好的物质条件,而是感到我们的生活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苍白空洞。我们缺少的不是钱,而是想法,连想像的能力都没有了,给我们时间就不知该用来做什么,甚至很多人除了吃饭睡觉和看电视,似乎就没有其他爱好。而他们完全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而活着,不论做什么,即使生存,即使学习也都带有那么多艺术和文化的色彩。 你想像过去阿拉斯加的海上航行3个月吗?仅仅是他们正常工作之外的临时工。一个搞平面设计电脑动画制作的人,他还可…  相似文献   

14.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3年提出来的。它主要研究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人的积极性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人被激励的程度,不仅受其所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的影响。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所得报酬与别人所得报酬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结果认为是公平的、正常的,心情就会舒畅,努力工作。如果觉得自己比从事同类工作的人收入低,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不公平感会使人们产生怨气,使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导致积极性下降。甚至会使人们另想办法,如  相似文献   

15.
心理防御机制适度地使用可以缓解人的压力,使人恢复心理平衡,消极使用则会使人焦虑、抑郁、退缩甚至恐惧。班主任是一项高应激的工作,在应对焦虑时,如果未采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消极防御机制,会继发新的问题,形成新的情绪高压。班主任应了解心理防御机制原理,积极应对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6.
有几位同学来信说 ,初中生活枯燥乏味 ,尤其是上了初三以后 ,自己对这种生活真是感到厌倦了 信中还说 ,这样的心绪甚至影响到学习 ,影响到同学的关系 其实每天忙于学习功课 ,一心关注自己的成绩 ,每个人都会有烦躁抑郁的心情 ,这种心情持续下去 ,往往会使自己感到麻木 ,学习效率自然就低了 这让人想起煮茶水 水煮不到沸腾 ,最好的茶叶也泡不出本身具有的色香味 ,低温的水自然就浪费了好茶 如果你的校园生活是一杯茶 ,你和你的同学的心情就是水 ,某种程度上你学习的效率、生活的质量就取决于是否有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愉悦平和的心态 …  相似文献   

17.
《小朋友》2007,(4)
你喜欢什么颜色?红的、绿的,还是黄的?知道吗,颜色跟我们的心情有很大关系呢!春节到了,到处可以看到带金黄饰边的红色中国结,在寒冷的冬天,让人感到暖洋洋的,不由自主地就兴奋起来。赤日炎炎的夏天,如果看到蓝色的大海、绿色的树林,烦躁的心情会一下子轻松起来。科学家发现,红色会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蓝色会使人心跳减慢,情绪沉静。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人们常以“知足常乐”来安慰自己,劝慰别人。从个人名利的角度看,人们只要在满足了理应满足的心愿后感到知足,心情自然会无比舒畅,乐趣自然会常伴自身,贪欲就不会产生,害人害己之事就会销声匿迹。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如果取得了一点成绩或者收获了一次成功后就感到知足,从而沾沾自喜,裹足不前,宽恕懒惰,甚至姑息缺点,不仅会步入平庸,而且最终会使自己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淘汰。  相似文献   

19.
几乎所有即将登台演讲的人心情都会格外紧张。这种紧张表现为:面红耳赤、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抖脚颤……有的人甚至在一星期前,一个月前就害怕起来,胡思乱想,想找各种借口把演讲推辞掉。这种在众目睽睽下会更加加剧的焦虑不安、情绪骚动,我们称之为“怯场”。 怯场心理不是某人的“专利”,而是人皆有之。美国的一份抽样调查表明:40%的成年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座位的安排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我觉得座位的安排不是随便的事,有部分班主任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因素,按成绩的好坏排坐,好的坐同桌,不好的排在教室的后边,这种作法无疑使成绩差的学生感到心灰意冷。成绩差的学生本来就很自卑,与成绩好的学生相比心理不平衡,老师又如此安排,更促成了他们之间心理距离的拉大,于是往往会造成成绩差的学生破罐子破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