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从分析法制、法治与人治概念的内容入手,简要说明中国从“法制”概念到“法治”概念的转换历程,指出这一转换标志着中国法治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法制与法治都属于法现象的范畴。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是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包含着一种价值追求。两者存在着位阶上和属性上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的中国,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论法制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与法治,不论是作为两个法学范畴,还是作为两种法的形态,都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本文从分析法制与法治各自的涵义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阶段,指出法制与法治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原则区别,强调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一项根本任务,这是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特别是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痛苦教训得出的结论。为了这一任务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五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理论,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它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宪法时,把这个问题写入了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一新的宪法条款以及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概念──法治和法制,就是本文要进行分析的重点。虽然在一般法学理论的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从民族法制到民族法治的转变,成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关键。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探讨民族地区法治化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结合民族学、教育学和法律学科的相关知识,为我国民族教育事业从法制早日实现法治的跨越式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希望为我国民族发展、教育公平、国家法治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一般的民族都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过程。前者是以一种缺乏具有自由意志的一般法律主体为基础的,以外在的强制力为后盾的社会统治方式;而后者则是以具有自由意志为一般法律主体基础之上的自律社会治理体系。法律主体的存在,以特定的方式诠释了社会发展的阶段与过程。  相似文献   

8.
9.
无论从历史角度出发,还是概念本身来看,法制与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准确把握二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以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揭示了“ 法制”与“法治”的含义和辩证关系,指出了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意义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英国革命是英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转折点。作为率先走上现代化国家之路的英国,在法治方面同样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在17世纪革命以前,国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经过英国革命一系列人权法案的颁布尤其是“光荣革命”中《权力法案》的建立,彻底改变了英国社会的人治状态而走上法治化道路。研究英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对于建立法治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党在人治与法治方面 ,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轻视法治、重视人治的阶段 ,重视法制建设阶段 ,主张法治阶段。轻法治、重人治是治国误区 ,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加强法制建设 ,主张法治是我党在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论法治秩序与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关键在于乡村社会实现法治。文章将视角放在转型时期的乡村社会,提出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运用分析的方法揭示和描述法治的内涵和功能。运用综合的方法,从制度生产力理论的角度,研究法治的制度生产力,并提出完善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5.
“法治化”不是“法律化”的同义词 ,“以德治国”也不是“人治”的复辟。在经历了无数次“人治”灾难之后 ,中国开始了法治化的进程 ;在依法治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时 ,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风向”又变了吗 ?非也。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提出“以德治国”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农村法治建设的制约与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法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农村法治环境不健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低等仍然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障碍,在新的时期,必须正确认识这些制约性因素的存在,并找准农村法治化建设的着力点,促进农村法治与农村发展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17.
对于“法治”,不同的解读,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含义。从人类历史上看,存在过两种不同的“法治”:一是以法治国的“法治”,二是依法治国的“法治”。即便是依法治国的“法治”,仍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权力为本位,另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依法治国”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以市场经济自主有机整合起来的市场经济力量,既有能力又强烈希望约束国家政治权力的运行,这种力量在最后的意义就是由市场经济整合在一起的公众力量,即民主力量,所以,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民主力量是各国走向法治的决定力量。而民主力量支承法治的最后确立则是通过市场经济力量的自整合,市场经济力量对传统政治的民主改造,国家政治权力使用权的公众委托和以制衡政治制度为主的各项政治制度的民主安排等政治运作逐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基本的治国方略、治国体制,具有丰富的、确定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完善立法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法律监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基层民主建设是依法治乡、依法治村的生动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文章探析了在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因素及其路径选择。如何构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应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文章着重探讨了在乡村社会中,构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关系及其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