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跟往事干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重在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然而。这在解释学看来,理解就是一种“视野融合”。用这样的观点来把握文本.文本也就自然进入了理解的范畴。理解文本不是师生对外在的客体的把握,而是师生视野与文本视野的整合,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对话中.文本向师生开放,即文本要面对师生的追问不断提供新的答案;师生向文本开放.也就是师生在文本中理解自己、扩展自己、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文本视野融合角度思考,理解是建构教师视野的折射域,是圈定编者视野的指向域,是生成学生视野的融合域。理解,使师生、文本和教材编者的视野在融合中形成新的意义。这一新的意义又扩大师生的视野,带给师生精神世界的扩大和人生经验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也就没有真正的人的实践。"基于解释学的理解理念,提出教育领域的理解教育观,试着给出理解教育实践的理论架构与"教""学"通道。基于师生视界探求,走向文本意义的发现课堂成了理解教育视野下母语教育的首要前提与基础;基于学生成长诉求,走向文本意义的发现课堂成了理解教育视野下母语教育的首要任务与中心。由此获得形而上的哲学启示:课程筹划促进理解主体精神成长,且互相融通、互相观照、臻于至善。  相似文献   

4.
正在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文本解读时必然会出现"意料之中"或是"意料之外"的差异,这往往会成为深度理解文本,或是多元化解读文本的重要契机,使教师更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解读能力,促进师生阅读视野的融合。一、百花齐放春满园:差异促成思维新火花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往往会就文章中的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紧紧围绕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展开,千万不可脱离文本的阅读来分析、感悟。而"拓展材料"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恰好可以把课内外有效地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何有效地使用"拓展材料"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是"拓展材料"的必要性。二是如何使用"拓展材料"。  相似文献   

6.
束鹏芳 《历史教学问题》2005,(5):103-104,49
在“课程教学”的视野里,课程不仅是预置的教学文本,还是鲜活的教学生成中的行为、感受与思想;教学不仅是主体对文本的解读,更是现实的、正在进行中的课程,是具体的情景化的课程。显然,课程与教学是二位一体的,教学行为的展开就是文本与主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以及基于沟通与理解之上的行为、感受与思想的生成,这样一种进行中的生成,正是基于预置文本的课程再构。由此,师生主体行为的张扬和主体精神的彰显就是课程教学视野里最核心的问题。如何保证主体行为的实现,这是教育工作者苦苦求索的问题。在课程教学的视野里,新课程已经…  相似文献   

7.
<正>"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者、作品、教材编者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建构活动。既然是师生共同参与,那么,文本解读就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也应该参与到文本解读中来,让文本的内涵与价值真正在学生层面体现出来。笔者对此作了些尝试,试图找到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解释学再次兴起的今天,文章从解释学的视角对理解对象、条件、结果等理解的元问题做了诸多的总结和思考.文章在时"作者意图"和"文本意图"区分的基础上指出,理解在于把握文本意图.哲学解释学对理解可能的条件进行了本体论上的思考.文本在理解中必然是多样性与同一性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动态生成"作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悄然走进我们的视野。"动态生成"重视教学中来自学生的感受、见解、困惑等,能更有效地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学习能力的目标。因此.广大教师对"动态生成"的理解、运用也日趋丰富和多元化,"动态生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文本解读的多元性、师生文本对话的现场性和学生思辨能力的活跃性等特点,有很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有很多适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触发点。笔者仅以教学《六一居士传》为例,谈谈如何把握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观点已被广泛认同。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本对话和学生、教师的自我对话中,"师本对话"是实现有效对话、高效教学的前提。因为教师是联系课程和学生的纽带,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领者,其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将直接影响师生基于文本的对话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主要剖析解读的便是我们的文本。关注文本,不仅要求师生聚焦文本"写什么,说什么",更要破译文本"怎么说,怎么写"。通过这一探究过程,达到品词析句、体悟情感、把握形象、理解谋篇布局的阅读目标。为此,笔者在实践中找到一种  相似文献   

12.
"生本"视野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要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人,依据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开展阅读教学,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情境,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使师生、生生在共同参与、多维互动的交流碰撞中深化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不断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阅读成长。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的理论核心是以读者为中心,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强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相契合。不仅如此,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视野融合"从理论的高度给予绘本阅读教学更多的启示。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探寻有效猜读,呼应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想象,填补文本的"召唤结构"。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课堂是师生围绕语言知识进行交流的"聚会"。通过对话,发现学生的英语表达问题,有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对提高他们语言运用敏锐性和地道性有着积极迁移作用。多元对话使得学生在彼此语言信息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活化认知视野思维,大胆交流与畅所欲言,主动调整学习感知策略方法,积累语言知识和优化表达技能。1.引导学生对话教材,丰富理解思维文本教材是学生认识英语的物质基础,也是丰富认知感悟的"摇篮"。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筛选找出有效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意蕴期待,给读者在接受文本以一种"前理解"的思维框架构思.让读者在接受文本内容之前,对文本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期待.以姚斯的期待视野为理论基础,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本,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参照,对比读者接受文本前、后时,对小说中"轻"理解之异同,同时剖析小说中"轻"的表达.将"轻"的意蕴从读者表象性的浅层理解转换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深层理解,从而丰富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正>一、拓展书本的理论依据"拓展"意指开拓、发展;"拓展书本"意即在书本原有内容基础上,通过增加新的东西,丰富其形式与内容,让学生学习触角向书外延伸。书本是师生课堂学习对话的静态文本,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据。教学前教师先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关系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的制订。在对文本的理解上,存在"复原说"和"意义创生说"。前者认为,意义与真理早已存在于文本中,  相似文献   

17.
在文本理解理论中,出场学注重文本出场的历史语境、出场路径与出场形态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强调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依赖于对"原初语境"与当代重新出场的新语境的考察,这是文本意义出场的条件,也是构成文本意义的历史结构。同时,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也依赖于对出场路径与出场形态的考察。出场学坚持"一体两翼"的原则,从不同的历史语境和不断变迁的出场路径中把握不断重新出场的文本意义的新形态,成为与时俱进的理解范式。因而,与割裂历史语境与思想出场之间必然联系的解释学范式相比,出场学成为文本理解理论的更具科学性、预见性与解释力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过程。对话指的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深层交流,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反思文本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与交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平等对话的理念更是深入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当我们放弃了"独白式"的语文教学,追求鲜活的"对话式"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充盈着主体自  相似文献   

19.
讲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主要运用语言对教材文本进行理解和传授。而在解释学中,理解是对文本的解读。透过解释学的视野,讲授被赋予新的蕴涵,具有理解的特征,即都是为了达到共同目的——生成意义,创造一个意义世界,构造师生有意义的生活。在讲授教学法屡遭责难的今天,从解释学的视角审视讲授,定会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学活动、解读方法、意义生成三个角度对语文教学的文学作品意义进行反思,提出应拓宽作品意义探寻的视野,从形象入手,多角度、整体把握文本的意义,认为意义建构在理解的过程中,探索文本的意义世界与建构自我的意义世界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