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沈玉成先生的《左传译文》(以下简称《译文》),以杨伯峻先生的力作《春秋左传注》为基础,与注文相辅相成,给读者、特别是一般读者增加了许多方便。沈先生在谈到今译《左传》所坚持的原则时说:“翻译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即在词义和语法上力求和原文对应,……其有不易直译的,则适当参以意译。也就是说,按照‘信、达、雅’的标准,译文偏重于‘信’,行有余力,才考虑兼及‘达、雅’。”这个原则,无疑是正确的。从古籍今译的角度来说,所谓“信”,就是要正确理解原著,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所谓  相似文献   

2.
古籍今译与文言语法林银生当前,作为整理古籍的一种成果,古籍今译之作已日渐其多。这对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普及文化知识,提高今人的修养和素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盛事。翻译古文,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明训访”,二是“通文法”。明训估就是要弄懂句子中的每...  相似文献   

3.
训诂订误三则四川永川市来苏中学水绍韩(一)“蒲服”决非“蒲衣”《语文知识》1994年第3期所载马中礼《“蒲服”并非“匍匐”》一文,对高六册吕叔湘先生《语言的演变》“蒲服即匍匐”提出异议:“虽然古籍中也倡有‘蒲’、‘服’分别通‘匍’、‘匐’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4.
本刊1995年第3期《关于<所见>的琐见》文中认为“把‘鸣’译为”‘鸣叫’比译为‘唱歌’好。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够妥当。古今辞书都把‘鸣’解释为‘(昆虫或鸟)叫’,没有‘唱歌’这个义硕。”古文或古诗翻译成现代汉语,了解词义的最可靠方法是查工具书,但有时仍不能解决问题,需要依靠一些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5.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选了《捕蛇者说》一文,注者把“当其租入”一句注为“抵他的税收。当,抵。”这种解释,我认为欠明确。《语文月刊》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程瑞君同志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注释商榷》一文,就上述注释提出了不同意见,把“租入”解作“租税”,认为“‘租入’在这里不是一个词,‘租’是名词,租税;‘入’也是名词,同样是租税”,“‘租入’在句中是同义词连用,以凑足音节,增加  相似文献   

6.
周放同志认为“‘刹’和‘那’不能分家,只能说‘一刹那’、‘刹那间’,而不能说‘一刹间’、‘刹时间”。并据此判定徐迟《黄山记》(高中语文第二册)一文中的“‘一刹间’是‘刹那’一词的错误用法。”(见《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7.
方言文学的今译与翻译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海上花列传>今译与翻译研究》关注了方言古籍今译的问题和形态。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该研究丰富了方言翻译与古籍今译的实践,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发展。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该研究为两种不同的翻译形态做出了新的解释,也为认知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基于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的中文今译和英文外译两个层面,本书涉及古籍今译的语言问题、文化问题、认知问题和形态比较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写作》 1999年第 1期发表了宗春启同志的文章《“舆论监督”考》。读过之后 ,文中对“舆论”一词的考证使笔者倍生疑窦 ,久久未能自释。于是 ,翻来典籍 ,寻根究底 ,成就此篇 ,欲与作者商榷。文章说 :“说起‘舆论’和‘舆论监督’ ,不能不追溯到梁启超。因为在梁启超之前 ,尚无‘舆论’一词的组合。”作者言辞肯切 ,有不容置疑之感 ,然其考证未详 ,于史相悖也。事实上 ,早在三国时代 ,人们就出现了把“舆”字和“论”字连用组合成“舆论”一词加以运用的例子了。最早运用“舆论”一词的典籍该是《三国志·王朗传》 ,文中写道 :往者…  相似文献   

9.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6期的卷首语《班子应该有“异己”》(以下简称“《班》文”),又读了同刊2002年第l0期的《班子应该有“异己”吗?》(以下简称“《吗》文”)。笔者认为,《班》文和《吗》文中的观点都有欠妥之处。此句名言为何意?“眼睛里不能有沙子,班子里应该有‘异己’。”对这句由中学校长高度概括地提出来的至理名言,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第一,从语法句式上说,这句至理名言应该是一个对偶型的语法句式。至理名言前一句中的“眼睛”一词应该是“班子”的代名词;“沙子”一词应该既可以指“‘沙子’型的‘领导’”,又可以指“‘沙…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断句是翻译的基础,古文今译的关键是对文言文中词义句义的理解。给古文断句,应把握古汉语的语言规律;古文今译应在“信”、“达”、“雅”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语文知识》1993年8期《“东西”一词渊源趣摭》一文认为,“东西”一词用来指事物源于盛温如回答朱熹的问话,即为什么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盛温如(误为“和”)答道:“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属‘木’和‘金’的物品,我这篮子里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和‘火’之类的物品,我这篮子岂是装得,  相似文献   

12.
《语文月刊》1986年第11期上发表了秦国同志的《〈且介亭杂文〉的“且”字读音辨正》。《语文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1期在“报刊文摘”栏里摘要转载。秦文说:“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zu),方合书名原意。”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zu),不合书名原意。”鲁迅写作这些杂文时,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北四川路,即所谓“半租  相似文献   

13.
林老师的大作《“怜”苍苔,还是“怜”屐齿?》(载贵刊1992年第五期,下称《怜》文)认为,《游园不值》一诗中的“怜”字“应该训释作‘担心’最为妥贴”,翻译起来也“显得词顺意达,方是诗人本意”。粗看似乎颇有道理,但笔者思量再三后,觉得实在不敢苟同。其理由是: 1.《怜》文所用的训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十七页,“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定义为:“改写的时候,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或‘亿’字”。对这一定义,我认为不妥。这一定义认为:“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这一提法不准确。  相似文献   

15.
坚毅同志在他的《“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的命题可以成立——与李延祥同志商榷》(《西北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一文中,说我“否认‘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35页,以下凡出自该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并因此对整个学术界进行指责。现就坚毅同志提出的问题作一答辩。坚毅同志一再声称:他的“‘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的命题也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的,又在实际中得到了证明,因此可以称之为真正的理论”。“哲学就应该去吸取”(37页)。他说:“‘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是普遍的。对于前者,人们称之为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17.
最近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刊登的《“除”与“除以”之我见》一文,觉得张维宁老师说的“应该把‘除’与‘除以’两个概念统一起来”,我实不在敢苟同。  相似文献   

18.
省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附有董老的光辉诗作《九十初度》。编者对诗的第二句“吾生多难感蹉跎”的“蹉跎”一词是这样注解的:“蹉跎——这里是挫折的意思。”我认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汉语辞典》蹉跎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失足颠踬,如‘中扳蹉跎’(见楚辞)”。第二种解释是:“谓失时,如‘年已蹉跎’(见晋书)。”《新华字典》上则直接解为“把时光白耽误过去,如“‘岁月蹉跎’。”我们现在用“蹉跎”一词常用它的“空过时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9.
李国文先生的《唐朝的钉梢》(载《人民文学》2004年第2期)一文称“欧阳修倡古文运动,是‘文起八代之衰’的文艺复兴大师”。李先生显然给欧阳修戴错了桂冠,“文起八代之衰”的桂冠是专属韩愈的。它出自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意为韩愈的文章崛起于文章一连衰败了八个朝代(即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的时候。如果把这一称誉授予欧阳修,势必把唐代也列入“文衰”时代.这不是抹杀了唐代古文运动的成绩吗?  相似文献   

20.
释“闻”     
关于“闻”的词义,60年代初期,《中国语文》曾发过一组文章进行讨论。1960年第1期张永言先生的《词义演变二例》认为,“‘闻’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听到’或‘听见’,这从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到了现代汉语里‘闻’,却只有‘嗅’的意思,词义从听觉方面转移到嗅觉方面来了”。文章还纠正了日人大田辰一所说的这个变化产生在六朝时代的看法,认为“闻的这个新意义的产生不是在六朝,而是远在西汉”。同年第5期殷孟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