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隐性采访是非公开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收集或披露新闻素材的方式,它能真实地采访到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将社会丑陋现象曝光,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因而受到各新闻媒体的普遍青睐。但同时,隐性采访是否合法,作为舆论监督手段是否值得提倡的疑问也在学界存在。隐性采访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对隐性采访可以有条件地合法化,即隐性采访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道德的约束下采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强调记者主体意识的积极介入,但记者应注意介入的限度,正确把握主体行为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不能使采访行为超越道德底线,不能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本文运用新闻理论和相关法律,结合具体案例探讨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与运用“底线”,透视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关系,指出公共利益原则、公正原则、善意原则、真实原则和适度原则是隐性采访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基本原则,从而为找准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角色进行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已被广泛采用,也由此引来一系列法律问题。新闻立法应当承认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隐性采访予以适当调整。具体而言,应当建立隐性采访的采访者从业资格制度;严格隐性采访器材管理制度;采访内容应限定在公众有权知晓但显性采访却无法获得的信息;采访应基于维护公共利益之目的。同时,应加强新闻审查机制对隐性采访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已被广泛采用,也由此引来一系列法律问题。新闻立法应当承认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隐性采访予以适当调整。具体而言,应当建立隐性采访的采访者从业资格制度;严格隐性采访器材管理制度;采访内容应限定在公众有权知晓但显性采访却无法获得的信息;采访应基于维护公共利益之目的。同时,应加强新闻审查机制对隐性采访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恰当地运用隐性采访,能够在新闻监督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旦处理失当,便很容易产生新闻越权、侵权等法律问题。因此,记者在使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地把握好“度”,以避免“过度”、“过热”等带来的不良后果。既要在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揭露问题,又要维护媒介的声誉和监督的尊严;既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效果和社会容忍度,又要尽可能地回避法律禁止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在电视新闻的运用中愈来愈普遍,但也由于运用失当引发了一些亟待人们重视的问题。正确的隐性采访,应处理好隐性采访与新闻导向、法律制约、道德制约这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是新闻满足人民知情权和代表人民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权所必须采用的、获取信息和资料的一种手段,具有其合法性。公共利益至上是隐性采访的合法依据;采访对象及其行为是否受法律、法规保护,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的政策、规定,是否符合社会公德和惯例是记者衡量自己隐性采访是否越界的一个重要标准。记者必须有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和献身新闻事业的敬业精神,才能实施和完成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8.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而事实得来的唯一途径就是采访。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中的一种形式。新闻记者采用隐性采访的手段,是为了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为了反映新闻事件真实的需要,不属于新闻侵犯隐私权范畴。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在近年来被大量使用,通过隐性采访而获得的新闻资料以其真实性和揭露性受到公众的支持,也为许多的栏目所采用。但是,由于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暗访、偷拍等方式来进行的,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游离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因而在实际的运用中,隐性采访又给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带来了很多问题,而这种采访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如何在保证新闻事实真实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做好新闻报道,我们该如何解决;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把握,成了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详细阐释如何更加合理的应用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在近年来被大量使用,通过隐性采访而获得的新闻资料以其真实性和揭露性受到公众的支持,也为许多的栏目所采用。但是,由于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暗访、偷拍等方式来进行的,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游离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因而在实际的运用中,隐性采访又给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带来了很多问题,而这种采访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如何在保证新闻事实真实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做好新闻报道,我们该如何解决;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把握,成了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详细阐释如何更加合理的应用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司法案件审判报道中出现的新闻媒体与法院审判工作冲突的情况,究其实质是记者采访权与独立审判权之间的冲突。分析司法案件审判中记者采访权的内容和界限以及法院在审判活动中如何保障记者采访权的问题,提出了司法案件审判中做好新闻采访报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穆青是我国新闻界享有崇高盛誉的著名记者,自1942年正式从事新闻工作起的大半个世纪里,在不同的时代都为广大的受众奉献出经典的新闻作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并将新闻实践升华为新闻理论,其新闻采写理论在新闻界独树一帜。对我国新闻学相关理论系统而又深刻的论述;散文笔法写新闻的倡导;视觉新闻和实录性新闻的提出是穆青新闻采写理论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隐私权是权利主体必不可少的排他性权利,也是人身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人们在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隐私权也正在面临极大的挑战。我国应当结合国情以及国外先进立法经验,通过确认隐私权的新类型、实行实名制、谋求国际一体化解决等方式,使隐私权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中必然涉及到许多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新闻的获取可能往往以被采访对象的尊严、情感的丧失为代价,要尽可能避免对采访对象的情感伤害,即使为此放弃采访也在所不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与任何一种工作的职业责任一样,要与社会伦理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写作就是运用采访获得的事实素材,在一定的新闻主题统领下,结合画面,如实还原或评述事实.然而,我们在进行还原或评述事实时,就会发现:电视新闻的写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仿佛就像一只只无形的手,支配着记者的笔.文章从"采访决定"、"物我交融"、"四体合一"、"双重转换"、"镜头语言"等方面,探索其内在的规律与写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成功的新闻采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采访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采访时要问具体的问题、要尊重对方、要营造和谐的采访气氛。  相似文献   

17.
当今,在新闻媒体上使用偷拍偷录等隐性手段进行采访比较普遍,已经引起了公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有的人认为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但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采访方法,侵害了某些人或团体的利益与隐私,甚至有诱导犯罪的嫌疑,应当禁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当前国内新闻采访教学现状出发,针对新闻采访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根据我校新闻采访课改革的实际需要,对新闻采访教学进行了大、小课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真实性在新闻和法律中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们对真实性的理解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着明显差异。在目前大量的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法官普遍采用的是过错推定原则,从而把举证责任放置于媒体和记一方,这样就使媒体和记在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案件中处于不利地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遵循我国《民法通则》中“谁主张,谁举证”的责任原则,由受害人来证明加害人的加害行为对自己名誉权的损害。而这种转变,又必须基于对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的本质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获取新闻的基本手段,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采访前的准备,主持人采访过程中情感、信任、形象和语音等优势的发挥及采访中提问艺术的运用等方面对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