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青少年使用社交软件日益普遍.研究表明,社交软件既能降低青少年的社交孤独感,也会提高其社交孤独感;反过来,高孤独感的青少年更加依赖手机社交软件,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调节青少年使用社交软件的动机、建立对网络社交的合理认知等,是提高青少年网络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使用手机移动上网用户增幅明显,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日渐丰富多彩,这一现象在高校大学生中尤为普遍。除了传统的娱乐、游戏等手机应用外,SNS移动社交网络、多媒体视频应用、LBS(定位服务)的个性化搜索和信息服务应用以及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正在高校学生中迅速蔓延,这一新兴媒介正以迅猛的势头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和社交网站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围绕移动网络和社交网站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模式产生的影响做进一步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3.
攻击者通过在社交网络中部署由大量社交僵尸账号组成的社交僵尸网络,对社交网络进行渗透,严重危害了社交网络和用户的信息安全.我们首次提出一种基于群体特征的社交僵尸网络检测方法.提取社交僵尸网络中账号注册时间集中、昵称相似和活跃时间一致3个群体特征,结合数据挖掘算法,设计一种社交僵尸网络的检测方法.在对新浪微博中48万个账号的检测实验中,检测出多个社交僵尸网络,共包含6 899个社交僵尸账号.较低的漏报率和误报率表明该方法对于社交僵尸网络和僵尸账号的检测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论校园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E-Mail、BBS、QQ、BLOG之后,互联网络兴起了基于真实人际关系的社会交往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NS)热潮。校园社交网络是社交网络应用的拓展,以大学生为对象,其透明、真实、开放等特征弱化了以往互联网络媒介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大大刺激了当代大学生的尝试心理与交流需求。作者探讨了校园社交网络中大学生群体人际交往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校园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进行研究,文章以伊莱休·卡兹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为基础,采用李克特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动机、使用行为、满足程度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6种使用动机中社会整合和电子商务的需求程度最高;社交服务型和电子商务型社交媒体的接触最为广泛;除社会整合和阅读学习外,电子商务、生活资讯、娱乐休闲、个人整合等动机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交平台在大学英语辅助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显著改变了世界各国各学科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近十年来,网络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多新的有效辅助方式,并有其独特的情感作用和即时交际作用。网络社交平台在大学英语辅助教学中的应用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身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人才资源,培育其文化自信对坚定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构建文化强国具有积极意义。网络社交媒体改变了国民信息传递方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本文通过阐述文化自信特征、文化自信内容以及网络社交媒体的特征,探索网络社交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面临的困境,最终提出网络社交媒体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WAP手机网络逐渐成为体育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体育信息在WAP手机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特点,阐述了WAP手机网络中体育信息受众和内容的特征,最后探讨了WAP手机网络体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职学生长期手机网络成瘾,必然会影响学习和生活,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不利于身心健康、不利于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也造成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如何引导高职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网络,采用哪些有效的预防和教育措施来增强这些手机网络成瘾者的抵抗力,减少手机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手机网络的积极功能,已成为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需要多管齐下,既要加强对学生本身的思想教育,又需要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还需要政府加强网络信息监管。  相似文献   

10.
社交网络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文章首先探究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继而明晰了社交网络载体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从增强学习意愿、拓展教育手段、优化教育资源以及助力师生交互四个方面探讨了社交网络载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中的应用,并提出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