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金芳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2):23-24
通感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在儿童艺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通感和艺术通感的内涵,并探讨了艺术通感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扩展和完善了儿童的审美经验;激发和调动了儿童的审美想象;丰富了儿童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2.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3):95-96
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也应该不断更新科技手段,提升博物馆收藏与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的关联度。黄河博物馆顺应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在呈现中华母亲河——黄河的"自然史"文化特色上,不断创新服务。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引入二维码、详解服务等,使博物馆成为人们增长科学知识、了解中华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美国克拉克艺术博物馆在全美“开端计划”基础上,结合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资源策划和实施了面向贫困家庭学龄前儿童的艺术开端课程,这种发生在艺术博物馆里的正式幼儿教育课程对我国正在蓬勃兴起和发展的美术馆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通过研究艺术开端课程的策划与实施,可以针对国内美术馆幼儿教育现状提出从普遍性到针对性的幼儿群体课程开发、美术馆幼儿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等一系列馆园合作方式与建议,以改变目前美术馆零散性亲子活动为主的现状,并能构建与幼儿园更好衔接的馆园合作课程。 相似文献
4.
范晓梅郭子峥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3,(3):7-10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从世界范围来看,博物馆群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博物馆之城”,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梳理保定博物馆之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博物馆群落建设的实证经验,提出在发挥集聚效应、社区活动、丰富研学教育内涵、数字博物馆建设、品牌活动策划等方面的保定博物馆之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王伯承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2-15
文化生态和区域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生态可以通过旅游开发带来区域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大规模的文化生态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实现居民的文化自觉。生态博物馆理念下原生民族文化的开发实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保护原生文化→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更好的保护原生文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博物馆旅游快速发展,对其的研究逐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研究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后认识到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以重庆市大渡口区为例,鉴于大渡口区的资源分布情况,探讨博物馆旅游的开发模式选择,并提出该区博物馆旅游开发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时间概念具有“均匀流逝、历史进步、聚焦当下”的特性,而后现代主义时间概念具有“瞬间、碎片、历史终结”的特性。在这种冲突与割裂中,杜威的时间观念通过把时间与人类生存实践相联系,阐述了时间与个体、时间与经验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经验美学理论,阐明了艺术对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陆艳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0):90-91
艺术类师范生课堂教学语言技能偏低,可以通过增设文学语言课程,增加文化与语码储备;与相关课程融汇贯通,随机渗透口头语言表达与肢体语言训练;利用微格教学进行综合的教学技能训练;举办相关的比赛,以赛促练等途径,构建立体的学习与训练模式,以提高艺术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语言技能。 相似文献
9.
沈洁霞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6):155-156,159
艺术素养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组成部分,是提升美育质量与内涵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近年来,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探索运用1234工作法,从1个目标、 2个衔接、 3种资源、 4个阶段等方面,把艺术素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面向人人的育人机制,坚持改革创新,形成了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神殿"或"废墟",对于艺术博物馆的两种截然对立的评论,一直贯穿于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之中。建立在从古典时期就沿袭下来的考古学和博物学基础上的博物馆,从建立之初就令人怀疑。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1944—2019)认为,"博物馆学的历史则是一部不断试图否定博物馆异质性、使之成为统一系统或系列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艺术的审美本质,幼儿艺术教育应凸显审美特性。但在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中,出现了偏离审美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幼儿审美情感被忽视以及幼儿审美情感远离其生活经验。导致幼儿对艺术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其长远、可持续的发展。针对这些现状,本文提出了一些走向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真实应该是媒介的真实,即媒介的可见性与真诚性的统一。绘画的平面性或雕塑的三维性既是某种可见的感知物,同时也是一种令人揣测的亚媒介空间。艺术家通过对艺术媒介的巧妙操纵,凸显媒介的物性力量,开拓了审美想象空间,并以全然不同的方式来重构主体与真实的关系,这正是现代主义艺术将对媒介表现力的探索视为一种新的实践范式与审美意涵的原因所在。最后,检索现代主义绘画艺术的风格演化逻辑发现,各类绘画艺术的主题即是媒介的符号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5):61-62
当前大学生审美素养不足,主要表现在审美鉴赏能力低、审美价值功利性、审美认知面较窄、审美行为有偏差等方面。对此本文基于审美素养提升,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提高对美术教育重视程度、转变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积极运用第二课堂的效应、努力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构建优质的美术师资团队、激发学生美术鉴赏积极性等路径,对大学生美术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旨在实现提高当代大学生审美素养、健全人格、推动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安静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2(1):116-119
第十八届国际美学大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是"艺术教育"。本文以第十八届国际美学大会为契机,以广义"艺术教育"为主要探讨内容,探寻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可借鉴的资源;并结合当代艺术教育的最新成果,从政府支持、专业学者、学校教育工作者三方面探讨中国艺术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活动中,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审美需求与审美体验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而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概念的提出恰好弥补了文化翻译中存在的译入语读者对翻译文本的审美缺陷问题.在接受美学视野内,翻译的文本不但要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更要起到开拓读者接受视野的作用.唯有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文本保有一定的阅读空间和审... 相似文献
16.
现代德国著名的系统理论家尼克拉斯•卢曼提出的艺术系统论独具“二阶观察”的慧眼,洞鉴传统艺术美学理论执着于“美学”“艺术家”“艺术品”等“一阶观察”概念范畴而产生的观察盲点,转而将艺术及美学置于现代社会的多元脉络中综合考量。在他看来,艺术是一个社会沟通系统,美学是一种审美沟通,美学沟通也是艺术沟通。卢曼将艺术沟通描述为一个封闭自指、自我生产的网络化的沟通系统。然而,艺术沟通面临着发生概率较低的困难,艺术作为成功媒介,其结构的二值编码化则提供了问题的解决之道:艺术编码的“美/丑”二元图示成就了艺术的象征性普遍化之功能,操纵沟通,降低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18.
19.
陈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5):61-63
对于人的生存而言,学习不仅具有求真向善的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学习理解活动中的各种思维能力自由协调的游戏活动所必然引发的愉快,是学习审美的源泉.学习的审美生成充分展现了学习活动的审美价值,它主要表现为世界的敞开和学习者自我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鲁娟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5):95-9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归纳演绎法、对比分析法对《2010-2013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和《2006-2009年国际全明星拉拉队竞赛评分规则》中的艺术编排进行研究,论述了舞蹈啦啦操的艺术审美特征与艺术评判特点,为舞蹈啦啦操的成套编排提供可操作的参考依据,从而推动啦啦操运动的普及,并为同类难美项群项目的艺术编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