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冶作为中国近代工业与城市发展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已有120多年的煤炭生产历史.1998年以来,整个古冶区进入了煤炭生产的衰退与枯竭期,随之产生了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管理无序、生态环境恶化、民生保障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对古冶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境进行概括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古冶区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证明:国际上每次重大的经济危机都是产业重组、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机遇。经济结构调整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的基本主线。在国内经济国际化和国际经济国内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经济后危机时代和“十二五”时期,中国应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鉴于此,文章从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外贸出口结构调整四个方面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它带来的巨大挑战。对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世界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格 局变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结构也显现出了种种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运动休 闲产业也随着改革开放而经历了粗旷性的“原始”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抉择。运动 休闲产业的消费性、技术性等特征使得它在我国新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处于优势发展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国50多年经济发展历程的回顾,阐述了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对国内经济改革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就中国"入世"后,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的原因除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外,也符合各国经济利益上的追求目标.我国国内外的现实显示了我国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同时也决定了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依然面临着诸多压力与挑战.加快完善中国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建立一个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对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低潮期,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更加剧了低潮期的持续。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产业调整和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也处于低速发展阶段。为顺应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国家提出了经济发展向外扩展的总体方向。我国运动休闲产业借助国外产业成功起步,而要规模化长远发展,也必须开发、设计具有民族特色而又具有国际化、大众化特征的产品,打造国际化品牌。  相似文献   

8.
百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线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线是发展,即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问题。围绕此主线引发了一系列争论,由此也大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理论体系和新古典经济理论及新制度经济理论体系下的研究脉络演变。此外,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理论对小农经济较强的解释力也显示出了其影响力。但百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任何单一理论体系都难以对此过程予以完全有效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浅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受益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逐步成为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热点,对此问题的态度,有人信奉如神明,有人反对批驳,也有人理性思考。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而言,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同样也带来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扩大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本文着重从发展中国家面对国际贸易格局存在的道德风险出发,强调发展中国家对比较优势的理解运用问题,并针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及工业绿色转型的融合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测度并评价2012-2021年安徽省各市数字经济发展和工业绿色转型的水平,同步考察安徽省各市数字经济与工业绿色转型耦合协调度,进一步分析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其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业绿色转型及二者融合发展水平均实现了稳步提升,但各城市间的数字经济及工业绿色转型水平差异较大,绝大部分城市两系统耦合协调程度较低。从影响两系统融合发展影响因素来看,地方政府竞争对二者融合发展有明显负向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政府财政支持、受教育水平及环境规制强度有显著正向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提出重视各自战略发展、探索差异化协调发展、重视教育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