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元曲作家普遍地具有隐逸情怀,或是表现为宁静淡泊,或是表现为放荡不羁,但总体上都表示出对功名的不屑,对自适生活的向往。这种隐逸情怀的大量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
山水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辉煌成就与在新诗中的缺失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这有艺术自身的规律,也有时代、社会、文化的综合影响。文章从塑造论角度分析了古今人与自然关系变化:分离——复归——再背离,从而指出了古今山水诗流变的哲学因素。  相似文献   

3.
吴澄的隐逸诗与其以儒为主、游移于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心态有关,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吴澄中年以前的一些隐逸诗反映了他游移于儒释道之间的矛盾心情;吴澄晚年的隐逸诗则表现了安贫乐道,追求“孔颜乐处”的精神;昊澄的隐逸诗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农智”的赞扬,这无疑是对“上智下愚”思想的突破。吴澄的隐逸诗代表了元代隐逸诗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元人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充满生命的情调,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采用了身与物化、立象见意等方式,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通过对空灵、悠远、荒寒等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的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5.
文人画山水诗的产生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强烈精神还乡思潮的风会有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大分裂、大动乱的年代,广大文人士大夫在极度悲苦彷徨中,在毅然走上怀疑、否定名教道路的同时,总想有一个可以栖身的避难所,于是在诗画艺术这一人化的自然中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处所,获得了精神上的快慰与满足  相似文献   

6.
古代隐逸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隐逸有种种不同情形。分析隐逸现象 ,反思隐逸文化 ,可以看到隐逸之士在政治、思想、文化、生活诸领域 ,是如何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的。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纵观孔尚任一生,他并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却隐居山林达3年之久;他湖海飘泊仕宦坎坷,却时时有着隐士的情怀;甚至罢官归乡后,迫不及待的就是重游他魂迁梦绕的地方——石门山。在他暮年乡居的16年里,又多次对石门山的重游、重访乃至重修、重建,有史可查的就达6次。石门山是孔尚任理想中的桃花源,隐逸思想是孔尚任人生的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8.
王士礻真山水诗的主体是根据其神韵说的审美要求而创作的神韵山水诗。它具有典雅修饰的语言,冲淡清远的风格,含蓄空灵的意境,已摆脱了政治功利性的束缚,注意表现山水自身的审美价值与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王士礻真对山水诗创作有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郑燮作为一代才人,他的文学主张表现在:力求反映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创新而不泥古,以自然为师,写出事物的真精神;郑燮的山水诗因其生活经历的内在制约,故而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性。郑燮以画家的笔法、诗人的眼光把进入他笔下的山水表现得既充满阳刚之气,又不乏阴柔之美,在质朴的风格中着意创造出一种飘逸洒脱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谢朓诗文作品中的隐逸思想具有阶段性,出仕初期以当时流行的希冀隐逸思想为主,出守宣城期间以"吏隐"思想为主,晚期作品中隐逸思想则带有游仙色彩,而隐逸思想的变化折射出他所身处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1.
宋词中抒发愁情的词句比比皆是,总体可归为离别之愁、伤己忧国之愁和伤春悲秋之愁三类。由于愁情的说不清道不明,宋词中多借助意象来抒愁。本文试从词的愁情题材的分类与借助意象表现愁情的方式两个方面来漫话宋词中的愁情。  相似文献   

12.
13.
追求幸福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如何让自己在有生之年过得更幸福,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幸福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感受,一万个人可能就有一万种答案,也很难用量化的标准来判断,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Hermit方程边值问题解的相似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Hermit方程的一类边值问题的解的表达式进行分析、归纳和简化,得到了解式的相似结构形式;指出了对解式相似性质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的分析解的内在规律,在解决相应的应用问题时,方便编制相应的分析软件.  相似文献   

15.
以傈僳族民间口承文学为观察和分析对象,以“诗性叙事”的理论概念,结合傈僳族民间口承文学文本中的韵文叙述、诗意表达、民族个性做具体的分析,旨在对傈僳族民间口头传统诗性叙事进行梳理,以具体的文本分析结合民族的叙事语境,探究傈僳族诗性叙事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范椁是元代诗坛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元诗四大家"之一.范椁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兼擅众体,近体尤工;收放自如,超迈洒脱;明白晓畅,生动自然;写景抒情,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17.
唐代应试诗对谢朓诗歌的接受,是受到唐代科举的影响.唐代科举重视进士科,应试诗成为了科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形下,《文选》被奉为圭臬,其中对谢朓诗歌的学习行为表现突出.科考命题对谢脁诗歌的重视,表现在谢胱诗歌原句被九次化用为试题.由应试诗可见,唐科考士子对谢朓诗歌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以谢朓诗为题的科考主要集中在中唐时期,这与主考官的文学偏好有关.谢朓诗歌在中唐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得到了来自官方的认可,致使文人争相学习谢胱的诗歌.  相似文献   

18.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反映了先民的爱情生活,特别是女性的爱情生活。在这些爱情诗篇中,女性作者记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的历史,抒内心的体验,表达了一种对真诚的爱的渴望与追求。从诗歌所表现的她们在恋爱、婚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中,可以看出她们是一群敢爱、敢怨、敢恨的女性。  相似文献   

19.
《玉台新咏》着力表现的女性美以往大都被贬斥为庸俗低下,近来却被更多的人重视和欣赏。研究《玉台新咏》中关于女性美的描写,探讨它们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对于纯洁人们的道德、美化人们的心灵是有一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