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文化身份成为女权主义创作的中心。托尼·莫里森把现实主义和荒诞的奇思异想巧妙地结合起来,重点描写"底层"人们,尤其是妇女们与秀拉之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矛盾冲突,通过表达寻找自我的主题,以自我解析和自传式叙事完成对黑人文化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英籍加勒比海女作家简·里斯是一位有着多重文化身份的作家。简·里斯出生在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的多米尼加,父亲是英国威尔士人,母亲是欧洲移民的后代克里奥尔人。这种既不属于英国人又不属于殖民地人的复杂背景导致了其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文化认同危机。简·里斯是一位置身于西印度群岛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文化身份中的无根性和边缘性在她的作品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探讨简·里斯的文化身份问题,分析其小说《藻海无边》中的女主人公安托万内特的文化身份危机,揭露父权制和殖民主义的罪恶。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师身份”的焦虑一直萦绕在我国教师心头,本文试图从教育改革带来的焦虑、“教师”身份与“凡人”本性冲突引发的焦虑、来自教育对象否定的焦虑、“身份不明”的焦虑四个方面探讨当下我国教师“身份焦虑”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立足于文化身份的流动性和变化性,探索女主人公莫拉格从成长于玛纳瓦卡、离开玛纳瓦卡到回归玛纳瓦卡的人生经历,分析莫拉格试图确立文化身份、寻找文化身份归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莫拉格既找到了自我认同之所,又完成了自身精神的升华。同时,莫拉格的身份认同寻求之旅也向读者阐述了劳伦斯的多元文化主义观点,表达了她对统一的加拿大民族精神和民族身份的渴望。  相似文献   

6.
读者中心理论强调文学文本只有在读者解读后才能成为文学作品.托妮@莫里森的<娇娃>以它独特的人物身份不确定性,通过客观的展示,为读者的各种解读提供了可能.小说在吸引读者积极参与阐释其意义的同时,展现了美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肮脏、人们又最不愿意启齿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女性翻译为背景提出了女性身份认同的社会问题。女性一直生活在父权社会的梏桎中,长期受到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歧视。女性以翻译为途径,宣告她们自身的社会价值,体现她们的思想理念,在译作中阐明她们的独立主观意识、独立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并把女权主义的思想理论融入译作中,通过语言表述提升她们的社会地位,改变她们的社会形象,实现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和身份认同。该论文最后指出,女性翻译中的身份认同是妇女争取解放,追求女性的自我疆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最优秀的长篇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仍继承了其一贯的创作视角与倾向,将目光聚焦在黑人族群的现实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困境上,审视了美国整个黑人族群几代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融合与排斥之间的矛盾冲突,令生活于美国的黑人族群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困境。莫里森通过这部作品,生动并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黑人族群所面临的这一问题,也展现了作者对黑人精神归属与身份认同路径的探求。  相似文献   

9.
身份认同是美国黑人文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主题。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描述了美国黑人在探索身份认同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文章主要针对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约翰·埃德迦·韦德曼的故事集《丹巴拉》生动刻画了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入侵下失去了非洲文化身份,因此他们急需在白人文化统治的美国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构建其美国黑人文化身份。韦德曼通过文学重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黑人家庭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壮大的家族传奇,帮助美国黑人重构黑人的文化身份,在社会中得到认同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1.
《时时刻刻》(The Hours)是享有美国"X一代"作家之称的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1988年发表的第三部实验体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坎宁安对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处女作《达洛维夫人》进行戏仿,以心理意识为纽带,剖析了20世纪三位知识女性所遭遇的畸形心理情结与精神困惑,揭示了后工业时代人类普遍经历的现代性焦虑。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成功的小说,也是一部描写"海洋和渔夫最深刻的文学作品",该小说有着深刻的思想主题、丰富的象征意义,完美表达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诠释了"人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同时,《老人与海》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试图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探究《老人与海》中复杂而矛盾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3.
"四个认同"教育是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要举措。新时期,面对"三股势力"加紧与我们争夺接班人,"四个认同"教育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形成一套有效机制,结合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让教育的作用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论辅警刑事法律身份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警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法律身份却一直未有明确界定,由此给相关案件的处理带来困难。本文通过对“公务”及“受委托从事公务”两个概念的界定,从刑法角度对担任执法执勤类岗位的辅警在刑法上的法律身份进行了分析与阐述,认为辅警是国家机关聘用的,协助警察以国家或集体的名义处理涉及公共权益的事务、并在一定程度参与执法的人员,属于受国家机关合法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应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在此基础上,就辅警的法律身份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香港殖民化的独特身份为背景,运用相关身份政治学理论与后殖民理论代表人物霍米·巴巴的"混杂"与"模拟"理论,通过对课程、办学模式、教育政策、培养目标等的分析,探讨香港国际学校是如何在一种奇特的身份政治中运作,以及如何通过寻求自身与异文化之间的关系来建立和支持自身的自我同一性,以摆脱潜在的去殖民化焦虑.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师的身份坚守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具有深远意义。但多重制度型构、多元文化背景和职业使命缺位使乡村教师陷入了身份坚守的困境。解困之路径选择,一是以薪酬政策改革为突破,重塑教师地位;二是以学校内涵建设为抓手,彰显身份特色;三是以自身专业成长为支撑,重铸身份担当。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超越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是中国着眼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大局,顺应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的历史潮流,提交的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仅要使其在中国人民内部取得最大化共识,更要推动在世界范围内落地生根、深入人心,这便需要立足跨文化视野,在"共生、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下,不断扩大国际理解和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程度影响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职业意向,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借鉴相关学科专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以扬州本科院校为调研对象,开展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特征及其差异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包括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契合3个维度;专业认同在性别、年级、专业录取方式、家庭所在地和成绩等个体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度不高,处于中立到赞成之间。  相似文献   

19.
陆贾的思想是中正平和的,以仁义教化为根本,主张由黄老刑名之政归向仁政,马上马下异术。陆贾在《新语》中引用《春秋穀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以之作为《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而《道基》又是《新语》全书的理论基石。可以说陆贾的思想就是源于《春秋穀梁传》,研究陆贾的思想就可以窥见《春秋穀梁传》思想的特色。虽然陆贾《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所引用的《春秋穀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不见于今本《春秋穀梁传》,但当见于陆贾所用之古文文本之《春秋穀梁传》,故"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仍可看作是《春秋穀梁传》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