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阐述开幕式团体操表演内涵和功能的基础上,全面回顾南京工业大学五届校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实践,总体上坚持了开幕式表演与文艺表演、民间文体形式相结合的原则,每次表演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并做到不断创新,这是开幕式表演的生命源泉。最后围绕努力发挥开幕式团体操表演功能,促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摘要:随着团体操表演模式的发展变化,团体操现有的理论认识,已滞后于团体操实践的发展,并影响到人们对团体操的全面、准确地理解。故对团体操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及全面、准确的论述,是使团体操的理论研究与时俱进和丰富团体操理论的要求。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对不同模式的团体操表演进行考察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团体操是仪式过程中,通过集体依次性或一致性动作组成特定图案的仪式表演。仪式表演是团体操的外延。通过集体依次性或一致性组成特定图案是团体操的内涵,是团体操区别于其它运动项目及舞蹈、文艺表演的典型特征;团体操表演模式是指,通过集体依次性或一致性动作组成特定图案与场地结构的关系。团体操表演模式发展与团体操表演场地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场地是团体操生存的环境,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团体操表演模式的变化。随着人们精神心理需求和团体操表演场地结构的改变,团体操表演模式从基本表演模式衍生出了团体操文艺表演模式和团体操体育专项表演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团体操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审美角度来分析团体操的审美价值, 重点阐述了团体操中审美教育的价值、体育美的价值、培养和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团体操表演功能的研究,对明确团体操艺术发展的方向具有基石性的作用,亦是为体育院校原创新学科提供理论依据的一项基础性研究。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以及44部国家级团体操视频资料统计法,运用文化人类学、象征学、语言学等工具,以团体操起源、表演形式与各种仪式的交汇、手段要素为线索探讨团体操表演功能。得出:团体操起源于斯拉夫民族国家,因团体操宏大精美的表演形式受到斯拉夫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广。这种宏大精美的表演形式被奥运会开幕式、国家纪念日以及国家级会议的开幕式或晚宴所运用,而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仪式表演。团体操表演是通过对手段要素的选择、重组,形成特定图案,这一特定图案用于彰显人性中的正能量,即对生命的礼赞。礼赞的对象,称为团体操文化、艺术功能。团体操的文化、艺术功能是,完成民族文化符号的展示、完成民族命运密码的展示和完成主题的展示。  相似文献   

5.
队形图案是团体操的三大要素之一,在团体操表演中起着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影像资料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归纳总结出我国团体操队形设计研究的现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今后团体操队形设计的创作拓宽思路,促进团体操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团体操普修课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分析,证明团体操符合学生追求美的心理特征,能丰富学生的综合艺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创编能力;根据我国团体操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以及团体操普及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论证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团体操普修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队形图案是构成团体操的三大要素之一,在团体操表演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查阅有关我国团体操方面的9部著作,分别对涉及队形图案设计的60篇文章和多部大型团体操的录像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我国团体操队形图案设计的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今后团体操创编的理论研究拓宽思路,促进团体操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刀郎舞在团体操中应用的研究,刀郎舞动作规范、刚劲有力,上肢幅度较大等特点适合团体操创编要求,为刀郎舞在团体操中应用奠定基础.运用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分析、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刀郎舞在团体操中的整体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我国与我区目前团体操中应用刀郎舞的情况,并对刀郎舞在团体操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前景做出了结论与建议,刀郎舞在团体操中的应用可更多了解维吾尔族民族文化,并挖掘与发扬新疆本土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在《对团体操表演队形与图案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微机辅助设计对团体操表演队形与图案设计进行初步探索,开发具有一定辅助能力的团体操队形与图案设计的专用软件,使软件初步具备编辑图形、图形存盘及绘图输出功能,为今后团体操创编人员改善设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参考使用,也为更好地应用微机辅助设计团体操表演队形与图案积累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0.
将团体操编排特点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效果,笔者尝试将团体操的编排特点,引入健美操教学之中,运用“规定动作、自编队形“的考核方式来检查教学效果,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战术运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水平竞技博弈中,决定运动员成绩的诸多因素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比赛战术制定的成功与否,运动员战术水平和运用能力的高低对比赛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中国艺术体操队集体项目战术运用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战术运用的成功经验,并寻找出其规律,为艺术体操运动员成功参赛,发挥其最佳竞技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体操教师智能结构的构成,是由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能力结构三维度构成的有机整体。体操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提高能力结构,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更好的服务于体操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操和基本体操都隶属于体操,存在着概念混用和误用的现象。以体操概念的演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竞技体操与基本体操的本质区别,彻底厘清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4.
我国艺术体操集体5人操创新剖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95年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参赛队和1995年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集体单套前三名共24套集体操的调查,从队形变化、器械交换、相互配合动作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集体5人操创新的现状,并与世界强队对比,提出加强不规则队形的数量、加大器械交换的难度、挖掘使用器械的新方法等方面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技术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比较分析2004年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集体项目前8名成绩,结果表明集体项目的实际得分(技术分、艺术加分)与填表分数差距较大,其中,前8名有6个队的技术分值填表分与实际得分的差距在30%~50%,从而导致一系列扣分;在艺术价值加分中,动作选择不合理是加分不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运用录像统计和文献资料法对第8届世锦赛上取得六人操前三名的国家的难度进行了优劣势分析;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国际体联编写的2001-2004版规则和2005-2008版规则进行比较,研究新规则中难度的改变对我国在下届世锦赛上取胜的利弊.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完成四类难度的能力与另两国运动员相比有强有弱,新规则四类难度的改变对我国在下届世锦赛上的取胜利大于弊;我国六人操有选择高价值难度的意识,这种意识与新规则中难度的改变方向是一致的;新规则的变化对我国运动员因难度完成质量差而丢分的现状的改善是有利的;我国难度动作选择的均衡性较好,符合新规则对难度动作要求更均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人类基因图的破译对于探讨人类的生命奥秘,防病治病,优生优育,延缓衰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要警惕可能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第28届奥运会为鉴对中国体操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体操队在第28届奥运会上折戟而归.国人在痛惜的同时,也对中国体操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表现充满期待.运用录像观察、文献资料、调查访谈、逻辑推理等方法,从社会学、管理学及心理学视角深刻剖析了中国体操队失利的原因,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这对于中国体操队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甚至于对我国体操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团体、全能、单项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就当今世界女子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状况及中国女子竞技体操面临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美国、俄罗斯、中国、罗马尼亚位居团体第一集团,英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位居第二集团。中国在平衡木项目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全能项目已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高低杠项目上优势被缩小;跳马项目仍然较弱;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女子体操队在平衡木、自由体操、全能等项目上具备获取奖牌的实力。  相似文献   

20.
在界定心理契约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管理学相关理论,结合体操项目特征,就构建体操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心理契约重要性作深入分析,并就具体构建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具体探讨,指出应从以下三方面具体加以构建:1.确立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的新的管理理念;2.与体操运动员一起建立共同价值远景;3.形成高效的管理机制,这其中具体包括建立运动员与运动队的信用机制,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建立运动员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