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贫困学生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高校贫困生的成因、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及贫困学生心理现象探讨高校贫困生教育与管理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贫困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多利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校扩招,我国高职高专学生人数迅速增长,贫困学生的数量也逐年攀升。贫困生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和政府建立的一整套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对于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这种“输血型”的资助体系难以达到资助的最终目的,因此还必须重视资助的“造血”功能,通过提高贫困学生自身脱贫能力来增强资助的实效性。本文,主要以广西高职高专贫困生脱贫能力为资助着眼点。深入分析广西高职高专贫困生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提高广西高职高专贫困生脱贫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采用自编的《西北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就学资助制度研究学生问卷》,调查了"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就学资助的现状。调查发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就学资助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资助金额或实物相对教育支出的比率较低;国家的政府资助多而其他资助形式相对较少;学生所得资助以实物为主,很难解决被资助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接受资助对象主要由民政部门确定,这很难保证评定工作的科学性与连续性等。因此,急需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就学资助制度,以真正做到物尽其用、财尽其效。  相似文献   

4.
精神资助对于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在高职院校贫困生精神资助工作中还存在着贫困生心理矛盾突出、消极心理普遍、自助意识薄弱、资助理念和方式落后、重共性轻个体等问题。本文从组织建设、资助流程、资助渠道、资助方式等多方面探讨完善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精神资助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来高等教育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且发展极为迅猛。本文简要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现状及产生原因,并论述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的改进策略,其中主要包含完善贫困学生认定体系、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及完善学生心理辅导机制,旨在促进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及资助工作的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6.
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部署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切实提高贫困学生精准资助水平,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精准资助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好精准资助,应以"精准认定"工作为核心,从帮扶、管理、培育等多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单位之一,在院校专门设立以贫困生助学为目的的学生资助体系,高职贫困生助学应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解决贫困生上学难问题,培养其自立能力。本文说明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的资助体系建立必要性,总结了高职院校当前人才培养普遍模式,分析了贫困学生求学困境和资助体系现状,并提出基于人才培养的学生资助体系落实策略。  相似文献   

8.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前提,亦是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本文以嘉应学院为例,分析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机制,发现认定工作存在学生申请过程有失信现象、高校难以掌握学生家庭经济实际情况、认定指标不够全面、认定流程繁琐、较难保护学生隐私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强资助诚信教育、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对学生家庭情况了解、建立更全面的认定指标、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相关部门数据共享来简化认定流程、保护学生隐私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校贫困资助管理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贫困学生干部自身的素质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效率,但贫困学生干部日益突显的问题,已是高校发展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难题。当前高校贫困资助模式主要是"奖、贷、助、补、减、勤、免"为主,能够解决贫困学生干部的物质需求,但不能解决贫困学生干部自身素质存在的问题。高校要加强贫困学生干部的帮扶,重视贫困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促使其在高校贫困资助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互联网+"模式在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得到深入应用。针对高校开展学生资助网络育人工作面临的机制不完善、平台建设规划不合理、平台宣传引导不够等问题,提出高校要加强学校对资助网络育人工作的领导、建立长效机制、丰富内容形式等策略,来提升资助育人的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