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每自己的小稿件变成铅字,心情犹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母亲那般幸福、快乐、自豪、安详。每每展开报纸细细寻觅,不上稿的日子是那么多,多得足以让自己心情沉重、焦急、浮躁、失落。 初涉新闻报道,稿件屡投不中,以至于先前的那种神秘、兴奋也被淡化殆尽,心中生出了几份埋怨、隐痛,心情也由此变得消沉。直到有一次整理办公桌,偶然翻阅自己刚刚踏上新闻路时写的稿件,文笔不通,思路紊乱,没有思想亮点,更谈不上行文优美。看着曾经自以为是得意之作的“蹩脚”稿件,自己都感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大都有这样一个心理:盼望自己的作品早日在报刊上发表。那么稿件为什么会屡投不中呢?这里除了思想水平、新闻敏感性的原因外,与平时学习少、积累少,有直接关系。于是,我便准备了几个小本子,在看书或看电影、电视中,注意学习人家怎么描写故事情节,怎样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思想。听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学术不端事件屡有发生,国内学者对第三方代投稿件的特征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基于实际工作中总结的第三方代投稿件的特征,提取了华西医院期刊社于2015-2017年期间的邮箱地址以“tg”“tgyx”和“yxtg”结尾的稿件,对这些稿件的投稿杂志类型、年份分布、来源单位、医院级别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业余的新闻报道员,过去曾向不少报刊投寄过许多稿件,可命中率只有百分之几。苦恼之余,我来到了本地邮电局的书刊柜,偶然拿起一本今年第4期的《新闻记者》一翻,看到一篇题为《新闻稿为何屡投不中?》的文章,我高兴得跳了起来。作者张煦棠同志分析的5种类型,正是自己在写作中的弊  相似文献   

5.
翻翻白已被军内外人小报刊采编的32篇稿件,回顾那段走过的新闻路,其间的苦辣足以淹没眼前这收获的喜悦。一年前,部队一位首长鼓励我走新闻成才之路。我知道,这条曲折的路不好走,需要耐寂寞,需要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但我还是充满信心地上路厂。从此,我交加注意观察军营牛活,笔个停地写。节假日因,找把自己关在屋内独白享受爬格子的寂寞。总之,我把属于自己的时间车都泡了进去。写了誊,誊厂投,新闻底稿堆/一大像,邮票贴了近日jL,可报纸回L就是寻不到自己的名字。屡投屡不中的痛苦,无时木在折磨着自己。此时,假如有人为我…  相似文献   

6.
走出编发稿件的误区中学生学习报社田平从事课程辅导类期刊的编辑工作多年,自觉养成了一种习惯,一是喜欢将自己编发的稿件与其他期刊的同类稿件进行比较,找出稿件在选题、体裁、文风等方面有何差异以便寻求自己所编发稿件的长处与不足。二是搜集读者对自己所编发的稿件...  相似文献   

7.
从今年初开始,解放军报“国防后备军”专版调整到每周四的六版见报。作为军报反映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的主要窗口,这个专版得到了省军区系统新闻骨干和业余报道员的青睐,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稿件。遗憾的是,有些作者写来的不少稿件只是笼统的工作性报道,缺乏新意和闪光点,因而屡投不中。  相似文献   

8.
简讯     
5月上旬,驻东海前哨海军某快艇大队举行好杂志评选活动。在新闻刊物评选中,《新闻与写作》以得票70%的优势获得“最佳新闻杂志”称号。该大队一些业余通讯员以前稿件屡投  相似文献   

9.
一年一度的好新闻评选和各报台的“征文”竞赛,日渐多起来,这对推动新闻改革,繁荣新闻事业无疑是个促进,但是,在不断进行的各类评比中,也给新闻界带来诸多忧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照顾”降低了“优”的质量。为了照顾关系,平衡左右,在有些新闻单位的好新闻评选中,对那些屡年稿件质量差的,往往为了某种关系,照顾面子,总要给几个“三等奖”、“鼓励奖”,这实质上损害了好新闻评选的声誉,此其一。本位主义,削弱了公平竞争的意识。某地有个“老总”,私心重,虚荣心强,每次评选好新闻,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和本报的稿件,极尽吹捧拉拢之能  相似文献   

10.
记得我10年前刚开始给报社写稿时,稿件屡投不中就埋怨编辑不识货或没有熟人等等。担任新闻干事以后,我认真分析失败和成功的原因,总结出把好质量关,上稿就不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一名地市级党报的记者、编辑,长期奔跑在基层一线,也就成了基层通讯员零距离接触的"老师",不仅要能自己写好稿件,又要帮助基层通讯员编好稿件。如何才能帮助通讯员把稿件从内容到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使之引人入胜。这就要求地方党报记者、编辑要对稿件进行认真思考、精心写作、细心修改及润色,提高稿件的宣传效果和质量水平。文章出彩方能夺目一个称职的地市级党报记者、编辑,不仅应该有对自己写的每一篇稿件严格  相似文献   

12.
当前,报业竞争愈演愈烈。省级党报如何通过自身调整,使自己在读者、广告、发行等市场上拥有与自己地位相称的份额,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省报的新闻改革和自身调整之中,经济新闻版的任务尤其艰巨。我认为湖北日报第二版之所以特色不够鲜明,主要缘于三个方面。第一、稿件内容相似的重复稿件多,行业部门稿件多,结论稿件多,静态稿件多,关系稿件多。第二,经济领域动态报道少,前缘报道弱、服务性差。第三、人物报道不鲜明。第四、版面视觉冲击力不强。  相似文献   

13.
刘希 《新闻三昧》2006,(8):18-19
干过几年记者又当了几年编辑之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记者的“信誉”相当程度上关系稿子的采用率。记者的“信誉”,就是自己的“品牌”。“品牌”虽然不是版面编辑取合稿子的决定因素,但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人民日报社一位著名编辑讲过这样耐人寻味的话:版面编辑选稿的原则是“看稿不看人”,但如果记者提供的稿件常常是半成品,还屡有差错,说好交稿时间常常失约等,不  相似文献   

14.
去年下基层时,结识了一批初学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后来陆续接到不少通讯员的来稿,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会发掘新闻素材,其表现:一是“捡到篮里都是菜”,连队发生什么事就写什么事,因此稿件出手率很高,有的一星期就写来七八篇稿件,但屡投不中,时间一长就丧失了坚持写稿的热情和信心;二是觉得部队基层平台小、条件差,满眼都是凡人小事,无新闻可写。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来,我在报刊、电台发表了100多篇稿件,其中,有许多稿件是在读报中产生的。我爱读报。我认为,学会读报,能够从中发掘不少报道线索。想起有些报道员读报,往往是找有无自己的名字,看自己稿件登了没有,却不注意用读报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不善于从读报中发掘报道线索,这真是一件憾事。我想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16.
投稿琐谈     
投稿者总希望自己的稿件被采用,越快越好。为此,有些写稿人三番五次打电话或亲自到编辑部催问稿子的处理情况,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编辑对自己稿件的特别“关注”。其实,他们的想法错了、做法也欠妥当。一般来说,编辑是只认稿件不认人的。因为他要对自己所编的版面或专栏负责,对读者负责。如果他看不中你的稿件,你跑编辑部的次数再多也无用。作为编辑,最怕别人拿着稿件要他当面处理或征求“意见”。当面处理,对那些高水平的文章倒没什么,而对一些低质量的稿件,他们也是不愿当面泼冷水的。至于提意见,临时仓促浏览一遍,哪能提出切实的意见?因此  相似文献   

17.
有人写稿屡投不中,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查找原因: 一、稿件要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一篇稿件之所以能被采用,关键是要有新闻价值,具体点说,就是有指导性,实用性。翻开《吉林日报》获奖作品《说情者迟到了》,用较短篇幅,以行文凝重,逻辑严密的笔调,眨映了廉政建设大主题,将人们引入深邃思考中,很有教育意义。显然这类稿件生命力就强,易于选用。 二、稿件要抓住一个时期的宣传报道重点。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它要根据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群众关心的热点,制定出不同时期的报道重点。比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向孔繁森学习和抗洪自救及企业走向市场等,抓住了这个报道中心,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采写稿件,这样既有  相似文献   

18.
通讯员投稿都希望能够被刊登,但往往不是石沉大海,便是收到一封封退稿信.遇到这种情况,通讯员不是埋怨编辑便是垂头丧气,影响了投稿的积极性.其实,自己稿件能否被刊用,通讯员本人应是清楚的,因为自己写的稿子质量如何,心里是有数的.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就对自己的稿子没把握,有“碰运气”的想法,结果多数稿件必然被编辑枪毙.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对自己的稿子负责,能先从编者和读者的角度来预审一下,自己认为质量合格的稿件才寄出;连自己都觉得“勉强”的稿件就不要寄出。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废品”,不但自己节约笔墨纸张和时间,而且不浪费邮递员和编辑同志的心血。  相似文献   

19.
平时,我接触一些基层通讯员,他们普遍反映说自己投寄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稿件,结果竟连一篇也没有采用。原因何在?主要是稿件质量不高。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采写的体会,谈谈粗浅看法,愿与同仁们共勉,以求共同提高。 首先,要写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比较典型、突出的东西。 我们知道,报刊、电台、电视台所采用的稿件就是要有新闻、信息价值。那么,什么样的稿件才能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稿呢?1.及时体现党的路  相似文献   

20.
1990年我刚刚开始搞新闻写作时,勤奋学习,天天练笔,努力多写稿,但写的几十篇稿件都屡投不中,我因此有些气馁,觉得自己不是干新闻的料,情绪十分消沉。而我们单位的“土记者”看透了我的心思,除在业务上指教我外,还要我找“老师”——订阅《新闻知识》,我立即遵旨照办,使我的精神上有了寄托。 天天盼的第一期《新闻知识》到手,我就被那五彩的封面和篇篇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它指导性强,象未见面的老师在为你解闷,尤其是“通讯员经验谈”和读、作、编”,读来倍觉亲切,十分够味解渴。我从这些宝贵的写作经验中得到启示,获得了许多新闻稿件的写作规律和技巧,从而摸索着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豆腐块”、“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