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旦后春节前,报上有一条花边新闻,一条关于一位高级干部的花边新闻,引人关注,惹人议论花边新闻关涉的主人公是大连市委原书记薄熙来,新闻说的是他奉调正式启程赴沈阳升任辽宁省政府要职,一天早上的一个镜头,不,一串镜头:万余市民闻讯自发赶到市委大院为“老领导”送行,数十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条“花边新闻”,读来饶有兴味。通过这篇报道,我们知道了:在美国电影界,他们不但每年评一次“奥斯卡”(评出最好的),也每年评一次“金酸莓”(评出最差的)。“金酸莓”奖在“奥斯卡”的前夜举行。报道称:这是和奥斯卡开的“小小玩笑”。  相似文献   

3.
今年初,湖南《邵阳日报》为了增加新闻的时效,多让“昨天”在报纸上出现,报社领导决定在本报设立“快速反应记者”。并确定由我和本报政教部副主任袁通杰为“快速反应记者”。1月8日,一条《本报特设快速反应记者》的花边新闻在一版见报,并将我们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花边     
花边新闻是当今报业界一种时尚。   庸俗性是花边新闻最本质特征。所谓庸俗,可用“食色性也”一言以概之。但在编辑这类报纸专栏者看来,“食色性”恰好是读者所渴望的,也是报纸的“卖点”。于是乎“某女星与男友街头热吻”、“某男星酒吧争风吃醋大打出手”、“港星风流暗播龙种”、“奶油小生星城落入色情陷阱”……热炒热卖、热线追踪、专版专栏“卖点”凸现,报纸办得十分抢手。有人戏称专写此类绯闻者为“娱记”。   “花边新闻”的“鼻祖”,当然得从西边去找。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对此多有记述。原来早…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某台播出一条为用手机上网而作的广告.广告词中说:“停电无聊、堵车无聊、吃饭等位无聊、……无聊时刻上网谋一把、看花边新闻……”其实.宣传用手机上网的优越,有很多可以选择的词汇和句式.何必用一连串的“无聊”来反衬手机上网的“有趣”呢?加上播音员绘影绘声的朗诵,使一些模仿性较强的孩子在遇到停电、堵车等同样的情况时.  相似文献   

6.
绝妙好题     
1947年某日,军统特务纪念藏笠“逝世”一周年。上海文汇报本可将消息弃之纸篓。然而,总主笔徐铸成却匠心独具,加上标题“最笠精神不死”,编成花边新闻,插在国民党军警如何镇压学潮、工潮的报道中,何其妙也!  相似文献   

7.
传媒对大学生形象的妖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一新生因离家不适应入学六天后跳楼身亡”、“在校大学生胆大妄为从交警岗亭偷自行车”“、大学生与女友分手自杀”、“研究生气球书写求婚宣言腾空而起”①……这是在2005年9月11日新浪网的新闻频道上有关高校的新闻,这些新闻大部分可归结为“花边新闻”,或是负面新闻。近  相似文献   

8.
回归消息的主体地位迎接新一轮报业竞争彭朝丞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报业正在经历“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如果说,从前几年的“扩版大战”、“周末版大战”中,兴起的花边新闻、透视新闻、长通讯、大特写热,已使这种竞争在广阔的空...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四年九月八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开辟了一个新的专栏——《凡人新事》。细心的读者或许记得,也是在人民日报的第一版上,过去曾断断续续地刊登过一些比较新鲜有趣的“花边新闻”,如果把《凡人新事》比作一朵小花,那么,“花边新闻”就是它开放前的蓓蕾,后者是前者演化过来的。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要闻版版面向来很紧,它要用大量篇幅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报道国内外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还要刊登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活动。那么,为什么要在第一版开辟这样一个专栏呢?一九五六年党中央曾经在一次研究人民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9):31-35
成都《工商导报》是成都地区跨越解放前后连续发行的两份报刊之一,其婚姻报道数量众多,且具有持续性、丰富性、实效性等优势,是观察建国前后婚姻报道嬗变的最佳窗口。建国前其主要刊登各类婚姻相关启事和婚姻花边新闻;建国后则主要报道新婚姻制度及具体政策、典型事例和大量婚姻方面的群众来信。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条变迁路径:运营逻辑从市场到政治、功能定位从简单的新闻报道到初步具备舆论监督功能、办报模式从报人单一主体到"报人—读者"双主体。  相似文献   

11.
李强 《中国广播》2011,(4):21-24
美国的假新闻(fake news),常被公众当作“愚人节玩笑”,多数为花边新闻。《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Jayson Blair)和朱迪斯。米勒(Judith Miller)的造假丑闻是新世纪以来美国新闻界最大的丑闻。在关国,新闻报道的准确主要靠媒体自律。这两起丑闻,显示出美国某段时期新闻界自律与他律的缺失,以及美国的“新闻自由”与记者的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登不得大雅之堂!”,这是部分受众对社会新闻的一般印象。近年来,一些媒体片面追求“卖点”,刊播一些格调低劣、荒诞不经的社会新闻,陷入了低级趣味和媚俗的误区,使得社会新闻——这个被称为“8小时以外新闻”的新闻题材饱受争议,社会新闻报道如何才能走出花边新闻的怪圈,成为既能为媒体争得受众眼球,又能彰显人文关怀、提升媒体影响力的的精品新闻?  相似文献   

13.
赵强 《出版参考》2007,(4X):10-10
如今要想探究谁是第一个喊出“80后”词汇的人恐怕还有些枉然,这个词汇的始作佣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80后”如今成全了包装“80后”作家的某些出版社、某些书商、制造“80后”花边新闻、八卦新闻的某些报刊、网站。他们一是利用社会经验近乎稀少的“80后”作家的作品狠狠地赚了一把,二是利用“80后”的轻率和狂妄所产生的一些新闻,或多或少地霸占了读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开始,人们突然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出版社出版“老上海”的图书,就达到了30多种。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党史、方志部门,展开了一场广泛的社会征集的热潮,老百姓珍藏的“豆腐帐”或一份党费收据,都成了宝贝。对这些现象暂不展开分析,今天要谈的是另一种“社会档案现象”,即“档案”这一名词在社会上的集中出现,我把它称作为“社会档案现象”。 现象之一:使用“档案”名词为神秘感。 1996年去关国考察学习,在街头随意买了一份中文报纸,突然一条新闻映入眼帘,“美国联邦调查局对某某问题进行档案调查”。从美国取道香港回国,在香港逗留期间名者又在街头买了份报纸,竟然又看到了一条“香港对某某问题进行档案调查”。从美国和香港报纸上看到的这两条新闻,不是同一问题,但媒体均采用“档案调查”作为新闻由头,这绝不是巧合。我想如果常住国外也许能经常看到这类使用“档案”字眼的新闻。时隔五年,这两条猎奇新闻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侵权中,社会新闻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为社会新闻在一些人眼中往往与“小道消息”、奇闻轶事、花边新闻划等号,这种对社会新闻的错误认识极易造成侵权行为的发生。目前虽然我国还没有《新闻法》,但在许多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中都有关于新闻侵权的认定。所以,记者在具  相似文献   

16.
采访散论     
“一比十”美国记者赖安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八条“赖安报道规则”,其中一条是,“在不知道答案60%的情况下,不要去采访任何人”。穆青写《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之前看资料约70公分厚。二战前夕,美国驻柏林记者为了希特勒给他的几分钟采访时间,准备了几个星期。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事前看了几公斤的材料。有位资深记者提出,为了一份时间的采访,最好有十份时间的准备,即“一比十”。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时,笔者比较认真地阅读了《北京日报》1月份第一版的33个版面(包括京华周末版第一版的2个版面),感到该报一版的版面编排有独到之处:粗犷、大方,具有大起大落、生动活泼的特点、概括说来,主要有“三多”、“三注重”。“三多”是: 条数多,1月份,《北京日报》第一版33个版面,共发文字、照片、美术插图稿555条,每个版平均16.81条,其中发稿20条以上的8个版,16至19条的16个版面。每个版在16条以上的占全月第一版总数的72.7%。除一个版发稿9条外其余每个版发稿都在10条以上。如1月29日第一版,头条以通栏标题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立龄 《青年记者》2002,(10):28-28
长期以来,外界包括新闻界对生活类报纸及其记者有一个偏见,就是这些报纸是不入流的“小报”,他们的记者都是“小报记者”,这类报纸关心的大部分是社会新闻和花边新闻,他们的记者做不了主流新闻,也很难做出在某一领域叫得响的有影响的新闻,更不用说在业界有话语权。跑同一个口的记者, “小报记者”比不过中央级媒体,更无法与党报记者平起平坐。事实上,就连这类报纸自身,也有点瞧不起自己的记者。  相似文献   

19.
张斌 《大观周刊》2012,(43):48-48
近十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浪潮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各级电视台,尤其是地面频道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勃兴的过程中,这一电视新闻体裁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报道内容单一,尽是琐事堆砌,同时安于表象;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受众心理负担加剧;正负报道失衡,娱乐化向暴力化演变,一些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花边新闻、媚俗新闻的代名词;媒体角色错位,从业人员常以“无冕之王”自居,“帮办”色彩浓厚,舆论监督“过犹不及”,新闻传播面窄,关注点过度倾斜,忽略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受众等。  相似文献   

20.
新闻庸俗化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大量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花边新闻、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等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吸引力,进而衍变为一种片面追求煽情、刺激、悬念、血腥和性,并美其名目“人情味”的新闻报道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