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圣人治吏     
近读《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知韩非子主张 :圣人治吏不治民。是说仁德的圣君只须管好下级官吏 ,不必更多地直接管理民众。细一琢磨 ,此话有几分道理 ,对当今不乏借鉴意义。余以为 ,当正式领导机构、管理系统建立后 ,每级领导者、管理者只须指挥好直接部属 ,即管好“吏” ,至于“民”的事体应让“吏”协助百姓处理好。圣人治吏不治民 ,一可充分发挥“吏”的作用 ;二是要腾出精力处理大事。治吏 ,一是治“贪” ,二是治“庸”。只要各级官员不贪不庸 ,层层负责 ,老百姓很好管理。匡世奇才诸葛亮因为有违圣人治吏的古训 ,搞事必躬亲 ,连罚军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唐律》中官吏渎职罪的研究揭示了传统中国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治吏不治民”的传统。对官吏渎职罪的规定和惩罚是《唐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唐律》中有一半以上的条款属于官吏渎职罪。《唐律》中的官吏渎职罪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一般性的渎职罪和特定的渎职罪。在《唐律》中,官吏渎职罪的范围十分广泛,对渎职罪的刑罚是十分严厉的。但严刑不是唐朝立法者的目的,对官吏渎职罪的刑和求做到“罚当其罪”。“罪当其罪  相似文献   

3.
人们大多熟悉唐朝“依法治吏”政策,认为它是保持唐政治清明、官吏廉洁的重要手段。其实,“依法治吏”的前提是“依法选吏”。唐王朝为培养一批能懂法、执法的官吏,从教育、选举到任用每一环节都注重对官吏法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1328—1398),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即位后在敬业勤政的同时,非常重视加强吏治建设,始终把肃贪倡廉当作一项重要的治国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整饬了吏治,净化了官场风气。史称洪武年间“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有百余年”,;①它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朱元璋的肃贪倡廉思想作一简单概述,以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 重典治吏是朱元璋肃贪倡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适应明初政治斗争形势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正如朱元璋对继位者建文帝所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当自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②由于实行“重典”政策,以重刑严惩贪官污吏,整肃了史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朱元璋认为,官吏贪污是历代的固疾;为官发财,官吏的信条;官吏苛剥,豪强横暴是造成官逼民反,国家大乱的根源。因此,他从即位开始就着手整顿吏治,提出了治乱用重典,惩治贪宫污吏的主张。他说;“吏抬之弊,莫过于贫墨”,③“不禁贪墨,则民无以其生”④他遂告诫百官说:“思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定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  相似文献   

5.
从大司农的财经支出来看,完全是为了“养活一大群国家官吏和主要地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 首先是官俸。官吏的薪俸是国家财政的主要开支之一。西汉“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而“汉定以来,百姓赋钱,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奉用其半”,可见,每个官吏一年平均消耗国家财政收入16,600钱,平均月俸1380钱。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社会官吏贪污总根源探析马先彦(一)从形式上看,官吏贪污在中国封建社会并不合法,并且历代封建政府都对官吏贪污予以严惩。从西汉武帝“六条问事”中的惩贪举措1到明代朱元璋对贪官的“剥皮实草”2,从李悝《法经》中惩治贪吏受贿的条律3,到《唐律》、《大...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过秦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的“下吏”一词,课本注为“狱吏”(“狱吏”指管理监狱的官吏——笔者注)。愚以为这个注解值得商榷,根据是: 1.《辞源》合订本第29页注:[下吏]低级官吏。《左传》哀十年:“吊君之下吏。”《淮南子·主术》:“大臣专权,下吏持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代有作为的执政者和政治家 ,都一贯强调民本思想。他们普遍认为 ,国之根本在于民 ,人民群众是国家、君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水 ,国家和君主是舟 ,水干舟自灭。没有黎民百姓 ,哪有什么国家 ,没有被统治者 ,哪来的统治者。国家、君主和人民群众是血和肉的关系 ,相互依存 ,相得益彰。从殷周时期《尚书》的“民唯邦本” ,《诗经》的“宜民宜人” ,先秦时期孔子的“仁政”、“爱民” ,孟子的“民贵君轻” ,荀子的“君舟民水” ,到汉唐时期贾谊的“民为政本” ,李世民的“国依于民” ,柳宗元的“吏为民役” ,再到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张…  相似文献   

9.
官吏贪赃的腐败现象在封建社会一直禁而不止,严重危害了朝廷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北宋建立以后,对贪官的惩治取得了一定效果,其中有些做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北宋惩治贪官贯彻了“重文轻武”的方针,即严打贪吏,轻责贪吏。其收效最显著时期是在宋初(太祖、太宗朝)和熙丰期间(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这两个时期虽然在严立法、重打击、紧防范的措施上基本相同,但又表现出由于两个时期社会矛盾、经济发展不同而导致的各自特点,其结果也不尽一致。本文拟对这两个时期惩治贪官的情况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不仅在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封建帝制,而且在思想上也是一次划时代的启蒙。这集中表现在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理论传播和具体实践。所谓“民主”,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人民作主”,再具体地解释则有两层意思:一是国家属于人民;二是国家由人民来管理。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不仅对这两个重要问题首次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而且进一步回答了如何才能使“国家属于人民”,怎样才能实现“由人民来管理国家”。这较多地体现在他们对“民”的新思考,提出要将奴隶式的“臣民”转化成主人式的“国民”;对“国”的新构想,呼吁要将专制集权式的“皇权”转变为民主参政式的“共和”。这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的文学创作极其丰富。流传至今的散文和诗赋有六百余篇。他的诗文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在艺术上也富有创造性。本文主要就他的传记散文的一些特点做一简析。首先,柳宗元作为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他的哲学观点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具有比较进步的历史观和可贵的批判精神。在《送薛存义序》一文中充分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上的民本思想:“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奴仆,并指出人民“出其十一”雇佣官吏来为他们服务,而有些官吏不仅“受其直怠其事”,甚至还盗取人民的财富。(以上未注出处引语均引自《送薛存义序》)毫无疑问,这种思想在当时是站在时代的高峰,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的。正是由于这种对人民的历史作用的进步认识,使之能冲破旧袭,为决定历史发展的“生人”立传,为那些受命帝王的人立传。柳宗元用“传”的形式,庄重地象史官为帝王将相立传一样,记述被压迫的下层人物的事迹,歌颂他们的优秀品质、聪明才智;歌颂他们的善于斗争和反抗精神。这一点正是柳宗元大胆质疑、敢言当世之过;敢于挑战封建统治阶级正统观念的难得...  相似文献   

12.
咬鼻子甲与乙斗争,甲啮下乙鼻。官吏欲断之,甲称乙自啮落。吏曰:“夫人鼻高耳,口低岂能啮之乎?”甲日:“他踏床子就啮之。”(选自《笑林》) [注释]①啮(niè)t咬。②夫:语首助词。不译。耳:句末语气助词。 [译文]甲乙两人打架。甲把乙的鼻子咬下来了。(两人到衙门打官司。)官吏准奋断案。甲说乙的鼻子是他自己咬下来的。官吏说:“人的鼻子比嘴高,嘴怎么能咬下自己的鼻子呢?”甲说:“他是站在床上咬的。”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以法御臣”的治吏思想建立在“自为心”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它具体包括:以法治吏、选贤任能、明乎职责、赏罚分明、手段神妙等几个方面。其治吏思想在制度规范官吏行为、树立官吏的威信、重视传导艺术、发挥官吏能动作用等方面具有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有秩”在秦汉电籍中记载较少,而在出土简犊资料中却不断被发现。“有秩”是秦汉时期普遍设置的级别较低的基层官吏,一般来说为百石之吏,怛亦不完全如此。,对“有秩”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秦汉基层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章由元散曲“隐逸的泛化”,追溯儒、道之“隐”的区别,进而论述儒学对历代人的深远影响。但“学而优则仕”却要等到隋唐科举制出台才有现实的可能。不过到了封建特权专制盛行的元代,科举衰落,吏制逆转。这不仅导致儒风凋丧,士人歌“隐”,也造成官吏整体素质滑落,并影响到元代政权的巩固。回顾这一段历史、化、学的状况,对于我们理解发展先进化的战略意义,以及严明吏制的重要性,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明治维新以前的德川幕府时期,日本政治体制是“幕藩体制”,各级官吏只能由武士担任,官吏的地位取决于门阀和亲疏。例如,幕府的最高官吏“大老”和“老中”,分别要从领地十万石和二万五千石以上的“谱代” (幕府直系大名)中选任,下级武士即使很有才识,也只能充任下僚或为卒伍。明治时期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福泽谕吉(1834~1901)在自传中讲到,他的父亲很有才识,却因门第低微,只能终身为会计吏。他愤愤不平地写道:父亲“为封建制度所束缚,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出个成就来,空怀不平,饮恨而死”。“门阀制度成了父亲的死敌”。明治政府一成立,就宣布必须废除门阀取士的制度。“王政复古大号令”中说:“为扫除旧弊,广开言路,有建议者,不拘贵贱,勿庸顾虑,皆可献言。且登用人材乃第一急务,倘有合适人选,宜述上报”,表达了急于选贤任能的迫切心情。但在当时,一举废除门阀制是不可能的,这不仅因为幕府的旧势力还很强大,而且因为,要实行近代  相似文献   

17.
“吏为民役”思想是由唐朝著名思想家柳宗元提出的。郑观应用君主与民众应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诠释“吏为民役”。谭嗣同用民本君末的道理阐述“吏为民役”。柳宗元的勤政思想得到李化南、陈宏谋、黄宗羲及谭嗣同等人的丰富与发展。国家官吏要做民众公仆,要勤政;只有勤政,才能巩固国家政权。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得到继承与发扬。勤政的彻底性和为人民服务内容的丰富性既体现了党的宗旨对“吏为民役”思想的超越与升华,也是共产党员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论两汉的廷尉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廷尉是秦汉时期的司法长官,两汉时期,廷尉制度日趋完箅,它的秦谳定刑、司法监察、制定法律的功能日趋突显,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上行阶段司法制度的完善。与此同时,廷尉制度维护了封建君主的绝对独尊地位,使封建君主有效地约束官吏的行为,达到了以法治吏从而肃清吏治的目的,但这也带来一个负面的影响。因为这种权力的约束、监督变成了封建官员间的排陷政敌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为防官吏贪赃枉法,采取了预防与惩罚相结合的措施:第一,崇俭倡廉,皇帝以身作则;第二,在告诫官吏勿贪的基础上,制定“职官犯赃同职相纠察法”;第三,对犯“赃罪”较轻的官吏给予杖罚,目的是让他们明廉耻;第四,对于再犯“赃罪”之吏,不论赃数多寡,一律除名,而对于除名之吏,重新任用则很慎重;第五,对于贪赃数额巨大之吏,则诛杀或杖后诛杀;第六,皇亲国戚或子弟、亲兵等犯有“赃罪”,同样严惩不贷。由于措施得力,大定一朝的吏治较为清明,世宗遂享有“小尧舜”的美誉。  相似文献   

20.
“白衣领职”是流行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独特的官吏处罚制度,它主要适用于中央中、高级官员的轻微职务犯罪,重点处罚官员的失职行为,是强化皇权和整饬吏治的一种手段,同时还有激励罪吏“戴罪立功”的积极作用。但在操作过程中,该制度也有一定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