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认为,学习数学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书由薄到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不知到多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知识逐渐积累,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仅有这个过程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第二个过程,就是书由厚到薄的过程.所谓书由厚到薄,就是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建立知识之间的纵横  相似文献   

2.
利用物像之同等光程性原理推导出薄透镜成像公式.  相似文献   

3.
《烛之武退秦师》一、虚词释义1.之:a.何厌之有b.邻之厚,君之薄c.微夫人之力d.将焉取之2.焉:a.将焉取之b.焉用亡郑以陪邻c.朝济而夕设版焉d.子亦有不利焉二、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贰于楚也邻之厚,君之薄2.越国以鄙远三、翻译加线词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敢以烦执事3.焉用亡郑以陪邻?4.邻之厚,君之薄也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10.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勾践灭吴》一、词义1.乃:a.乃号令三军b.家祭无忘告乃翁c.乃求谋臣d.…  相似文献   

4.
中国破天荒之职业学校出品展览会其程度穉,影响薄,结果少,所不待言,然不能谓为无所得,今日之蹄涔萌蘖他日之江河林木也不可以不记之如次.其开会状况  相似文献   

5.
1.薄薄言均为语气助词,多见于上古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曰:“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云‘薄言’皆是发语之词。”用在动词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经·小雅·出车》)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莒》) 山阴柳家妇,薄言出田野。(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  相似文献   

6.
彭治国 《老年教育》2010,(10):58-58
饮食勿偏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 食宜清淡 “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焦仲卿妻》一诗中“儿已薄禄相”中的“薄”意思是“微薄”、“稀少”。笔者认为:这里的“薄”应当理解为“缺少”之义,“薄”的这一义项还出现在由它组成的一些复合词中。但一些辞书“薄”条的释义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以《汉语大词典》为例,对“薄”条的释义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于《诗经·芣苢》的内涵,闻一多先生的阐释最为精彩,也最令人信服,而他却忽略了该诗最后一句"薄言襭之"的内蕴。"薄言襭之"不是一次简单的劳动操作,而是一种巫术行为,也就是说,在诗中,采芣苢之目的不是为了服用,而是把它揣在怀里,希望它能发生巫术效能,助女人受孕。  相似文献   

10.
训诂学上通过对"对文"来训释词语,解读语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本文以"薄罚"的文字之误,引发对"对文"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并对它的作用进行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1.
粟亚光 《职业技术》2005,(10):39-39
夏天,仿佛是在隐匿的生活中悄悄溜走. 初夏刚至时欣喜若狂,轻纱薄履依次登场,好一番烟花翠柳之景.不过月余,针芒般的阳光便把学子们逼入了暑期.暑期的一个月内,做了书本和电视的囚徒.  相似文献   

12.
食有食法饮食勿偏。“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食宜清淡。“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  相似文献   

13.
对鲍照<代苦热行>的主旨,主要有两种看法,一为传统看法,认为该诗"刺功高赏薄";一为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的看法,认为该诗是对不义战争的指斥.后者合乎鲍诗原意.但鲍照此诗不值得称赞,因他弄错了林邑之战的性质,将正义之战当作不义战争看待.  相似文献   

14.
一、奏上时务书(节录)……臣闻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是故虞、夏之书,足明帝王之道;览南朝之文,足以知衰靡之化.故圣人之理天下也,文弊则救之以质,质弊则救之以文.质弊而不救,则晦而不彰;文弊而不救,则华而将落.前代不能救,以至于大乱,乃有来者,起而救之.故文章之薄,则为君子之忧;风化其坏,则为来者之资.惟圣帝明王,文质相救,在乎己不在乎人.《易》日:“穷则变,变则  相似文献   

15.
<正>华罗庚先生说过:“读书要从薄到厚,然后再从厚到薄.”解题就是这样,必须从薄到厚,入乎其内,想之又想,研解题策略;进而从厚到薄,跳出来看,出乎其外,删除枝蔓,留下根本,观题之不变.本文以苏科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道习题为素材,在原有背景下赋予新的问题,将中心对称图形与圆的知识结合,从而达到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6.
谢三宾在明末政绩卓著,尤其是平定登莱之围,其功甚伟.但入清后却反复告发抗清义士起义,其人品之污,广为士林所薄.其传世的《一笑堂诗集》内的《感怀十首》组诗,让人深切体悟到一个并不高尚的灵魂在明清易代那种特殊的历史境况下所受的痛苦折磨和他的自我辩解,尽管这种辩解是那样的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7.
华罗庚说,我们的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首先是“由薄到厚”.比如学一本书,每个生字  相似文献   

18.
正【学习内容】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上第四册:《动物的伪装自卫术》《冬虫夏草是如何长成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等五篇文章,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2.积累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过程】一、导入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把书"读薄"的  相似文献   

19.
《老年教育》2014,(2):46-46
“服法”并非“伏法” 2015年,王立军、薄谷开来因涉嫌犯罪被公开审判,不少媒体报道称:“王立军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后,认罪伏法,不上诉。”“涉嫌杀人被公开审判,薄谷开来认罪伏法。”其中的“伏法”均是“服法”之误。  相似文献   

20.
一、一词颠倒需更正节选入课文《五蠧》的第四段有这样一个句子:“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字二句对举,要么“薄罚”与“严诛”并列,要么“罚薄”与“诛严”相对。查其他版本,均作“罚薄”。显然教材颠倒误排。这一错误88年版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