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潮汕地区的游神赛会活动长期以来被视为封建迷信而为政府禁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认识上不断深化以及思想的解放,将游神赛会视为民间存在的信仰活动的价值共识正在形成.当下的政府工作人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变对游神活动的禁止限制为引导修正,使之成为具有时代活力和反映潮汕传统文化的狂欢节日活动.  相似文献   

2.
萨文化是以萨岁信仰为核心的侗族民间信仰文化。2012年7月,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村的侗民举办了一场"萨岁安殿仪式"的祭萨活动。该仪式有"迎萨"、"绕寨"、"祭萨"、"安萨"、"娱萨"等程序,展示出该村"萨岁"信仰的古风古韵美、全程的活态美、隆重美、虔诚美和神秘美,萨坛环境的宁静美、朴实美和人文美。  相似文献   

3.
《莆田学院学报》2022,(1):36-40
基于民间文献和仪式的角度,通过文本解释和科仪概述,对僮身的兴起、选拔仪式、咒语、“肃坛持戒”等相关科仪进行简要探讨。僮身科仪从严肃神秘的宗教仪式变成一种兼备观赏性和娱乐性的特色民俗活动,为涵江地区的民间信仰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妈祖信仰的形成,与佛道二教影响分不开.人们较多地关注她的平风息浪、海上保安的功能,很少关注妈祖信仰与民众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基于此深入探究妈祖与巫道文化的密切联系.本文从民间文献、民间文学及田野调查道坛科仪资料着手,以文化人类学、民间宗教学的视野,对妈祖信仰形成的巫道背景、妈祖信仰与道教文学、妈祖信仰与巫道女神陈靖姑信仰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对于妈祖信仰文化研究有新领域的掘进和发现,扩宽这一课题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5.
萨崇拜是侗族最重要的信仰,是侗族精神文化体系的核心。萨崇拜仪式充满了象征,萨坛象征一个微观化的神界,伞是庇护与权威的萨岁象征。萨崇拜仪式积淀着侗族辗转迁徙融合的历史记忆和原始氏族部落的遗风。  相似文献   

6.
柯旭东 《文教资料》2010,(14):86-89
浙江温州洞头妈祖信仰属于妈祖次生文化现象,这个号称百岛之县的洞头列岛有妈祖庙近二十座。这里不仅有祭拜妈祖等信仰活动,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产生了不少具有海岛特色的民俗与文化。本文是东沙妈祖宫对外“迎火鼎”民俗活动的调查报告.包括东沙妈祖庙形成历史、庙宇环境、“迎火鼎”、贝壳舞等衍生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越南华人民间信仰源于祖籍地杂糅儒释道文化信仰、祖先信仰、地方神灵信仰、行业神信仰于一体的民间信仰文化,随贸易与移民浪潮播迁入越。早期华人民间信仰极大地保留了祖籍地民间信仰的文化样貌,其宫庙是华人社群生活的中心,信仰活动与影响力局限于华人社会。当代越南华人民间信仰在所祀奉神灵、仪式、空间及信众与内涵上都具有祖籍地与在地化的二重性,但祖籍地仍占主导地位。越南华人民间信仰从历史到现状之变迁的实质是在地化的演进,是社会变迁在民间信仰文化上的投射。  相似文献   

8.
坛神信仰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民俗事项,傩学界对此已有研究,涉及田野调查、资料搜集、源流、仪式与坛班传承诸问题的研究。但研究视野条块分割,地域之间缺乏整合,亟需宏观角度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9.
赣西北万栽从事民间宗教活动的职业人员分佛、道二派.与道教信奉张天师相对应,从事民间祭祀活动的客家俗僧以禅宗高僧普庵为鼻祖.自称普祖门下.调查显示,万载客家俗僧是分坛活动的,不同客家分布区俗僧的坛号不同,其活动状况也有较大区别.共同的祖师崇拜与大致相同的法事昭示着他们属于同一的民间信仰教派,即普庵教派.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村”在固定的时间所举行的民间信仰活动有固定的仪式,其中既包含了丰富的儒释道元素,又体现出民间信仰的民间性、现实性和多元整合性的特征.通过这种定期举行的仪式活动,实现了民间信仰的再造与重申,能够教人为善,惩奸除恶,产生较强的引导和教化作用,增强社区团结和文化认同,延续并传承优秀的村落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人旧时信仰鬼神巫术,所以梯玛在土家族中地位崇高。改土归流后,汉人大量迁徙至土家族地区,随之带来多元的汉文化,致使道教、佛教等文化与当地土家族巫文化相融合,也致使土家族地区人民对梯玛的信仰度降低,梯玛即将面失传可能。特别是丧葬仪式,现如今,湘西很多地区的梯玛已经不参与丧葬仪式,仅在龙山县坡脚乡丧葬活动中还存在着这种梯玛仪式,这种仪式具有巨大艺术文化价值。本文从土家梯玛丧葬仪式的生存环境及现状、仪式过程、仪式音乐等方面来探究现代梯玛丧葬仪式中梯玛社会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湄洲妈祖祭典仪式是妈祖文化中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之一,该仪式中的音乐是妈祖信仰体系中的重点部分,具有典型的传统文化特征和艺术魅力,对促进两岸音乐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目前湄洲妈祖祭典仪式音乐研究的现状,分析了该研究的意义和将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师公与道公作为桂中壮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两类仪式专家,彼此间的密切关联需要从师承谱系、宗教文书及仪式过程等三方面进行考察。位于广西中部地区的上林县镇圩瑶族自治乡古登村的壮族师公与道公是该地区最主要的仪式专家,两者均具有独立的师承谱系。道公凭借科仪书等宗教文本的运用及超度亡灵等仪式角色的扮演,占据着仪式生活的主导地位。师公因在大型法事中被定为副坛而通过文本、口头表述等形式不断塑造自身仪式角色的重要性,以此区别于道公的仪式。与此同时,师公又在具体的仪式过程中与道公共同完成部分法事。这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复杂关系,体现了师公与道公对自身仪式主体性的形塑诉求,并在无形中促成了村落仪式语境的多维面相。  相似文献   

14.
《扛神》是流行于荆山一带的民间传统“巫教仪式”,它一直长期地支配着荆楚腹地的信仰活动与社会生活。无论是在仪式行为、艺术形态还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浓厚的楚风巫师祭祀的民俗特色。通过对其仪式行为及音声环境的简要描述和分析,发现其隐含的荆楚社会、文化、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特别是《扛神》仪式“音声环境”中所投射的“信仰”,其深层次文化内涵、象征符号及发展现状,应该引起学术界的深刻关注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调查记录潮汕民俗游神赛会的仪式展演过程.从祈祥纳福,和睦乡邻,构建和谐社会;娱乐狂欢,传承、弘扬民俗传统文化;普天同庆,促进区域体育发展三方面来分析潮汕地区游神赛会仪式展演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仪式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民间信仰场域中发挥着特定的文化功能。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中的场域与功能视角为切入点,梳理了渭源县本庙索陀龙王身世的传说和演进,阐释了索陀龙王神游仪式中游神、迎神和安神的三个不同场景,从多维度分析民间信仰仪式文化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对索陀龙王神游仪式场域与功能的分析,着重揭示民间信仰仪式文化功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着变迁,民间信仰仪式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正在慢慢地褪去,而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和以“龙”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凝聚功能正在渐渐地彰显。  相似文献   

17.
谢祐神是唐宋时期福建造神活动中形成的神明,谢祐神信仰是闽西北客家重要的民间信仰。福建造神活动具有中原汉人移民的民众基础和精神需求,宋代道教和佛教的兴盛以及朝廷尊佛崇道的文化政策也为福建造神运动提供了文化和政治空间,对淫祀的治理和理学的兴起更对民间信仰起指导作用。在造神和民间信仰中也可以看到客家意象文化心理与道象文化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孔府的自然物信仰主要包括祭北斗和祭日晷。祭北斗仪式与恢宏隆重的祭孔仪式相比,简而又简,且被特意遮蔽掩盖,显示出孔府把不属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文化信仰遮蔽起来,以示圣裔独尊儒家文化,尊崇隶属道教范畴的北斗信仰,实质仍是维护儒家思想。祭日晷此独特的信仰方式,更深层面地反应了孔府自视傲于封建王朝之上的心态。孔府对于诸多自然现象、自然物的信仰与敬奉,是孔府维持神圣地位不懈努力的具体表现,皆是以孔府自身的切身利益为旨归,只是某些敬奉的方式因朝代的更换而有所变动,其信仰并未摆脱实用功利性色彩,凸显出崇儒重道的文化实质。  相似文献   

19.
民族巫术信仰,因地域文化而不同,但其体系都是反映特定的族群文化。黔中苗族地区"媒拉"信仰,其仪式体系是族群文化的反映,仪式主要分为"喊来""送走"两大部分。通过"媒拉婆"的仪式肢体语言、"咒语"、器具以及献祭的物品,进行象征意义的表达,采取这样的仪式以取得与阴间鬼魂的联系达到"通灵",实现仪式目的。媒拉仪式,是一套系统的象征体系,具有社会功能、文化意义,是族群文化的传承与展现,是族群灵魂观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坛神信仰盛行于清代的四川地区,直至今天坛神信仰还广泛存在于四川地区的土家族聚居区以及汉族的广大地区。四川地区的坛神信仰并非土家族祖先崇拜的遗留,而是在中原古老巫文化背景下荆楚巫傩信仰在巴蜀大地的变异和区域化。坛神信仰在与四川接壤的鄂西地区也广泛存在,四川地区的坛神信仰是川楚文化交流的结果。四川地区的坛神不是祖先神,也不仅仅是傩神,而是具有巫傩色彩的家庭保护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