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新闻学教科书都会指出.披露被采访者的真实姓名.对于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防止记者弄虚作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几类人可以被豁免:未成年人.陪审员、生命可能受到威胁的证人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新闻界。因使用匿名消息来源遭遇过最大烦恼的记者,莫过于美国的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他们在报道“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后为“深喉”(Deepthroat)的身份保密长达31年之久,即使他们在面对巨大精神与经济压力,乃至法律审判的时候,依然死守“消息来源”(Source of information)。31年后,虽然“深喉”自己公开了个人的真实身份,两位记者的烦恼也随之解除,但困扰整个新闻界的烦恼却没能解除,甚至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3.
黄玲 《记者摇篮》2004,(12):47-48
匿名消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不便对外公开消息来源,消息提供者因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在新闻中体现出来。在西方新闻界,匿名消息由来已久,如果没有匿名消息来源,就不会挖出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和“五角大楼泄密案”.消息源保密制度也成为西方新闻界最高的伦理准则。即使司法部门要求交出消息来源,媒体宁可顶着“藐视法庭”的罪名也不得违背这一准则。  相似文献   

4.
赵赜 《新闻三昧》2000,(11):54-55,49
在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采访材料的真实、准确。记者在提问中应注意客观、公正,不带主观色彩。这类问题多为中性问题,为采访对象按照事实真相和自己的意愿回答问题创造了条件。比如,1989年12月,我国传播媒介报道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上街游行的看法。采访时,有记者这样提问:“请问,您对最近一些大学生上街  相似文献   

5.
杨丽 《新闻实践》2011,(12):33-35
“把新闻写实”,可说是新闻界同仁一直以来追求的一个目标,说多了难免有点陈词滥调的味道。但没想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赋予了这一命题新的激情。因为“走转改”,读者读到了许多内容实在、清新扑面、新闻价值高的好新闻,继而也使我们多了继续探索这一命题的兴趣和动力。  相似文献   

6.
李钢  陈文 《出版参考》2005,(10):34-34
众所周知,肯尼迪是一位美国总统。很多人却不知道,他曾经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橄榄球员。虽然他花在橄榄球上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仅仅是中学的两年时间。但在第二年,他已经从一个从未打过橄榄球的毛头小伙成长到学校橄榄球队队长。  相似文献   

7.
张丹 《传媒》2002,(3):53-53
传媒领域的“圈地运动” 在俄罗斯,有不少人把新闻媒体市场看成是市场上最有发展前途的一部分。因此,争夺媒体,影响和控制媒体成为俄罗斯各大财团乃至政治集团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彼此进行实力较量时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俄罗斯人把这称为大众传媒领域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徐占焜 《新闻界》2000,(5):16-17
二、新闻背景的作用   有的记者、编辑认为新闻背景可有可无,其实不然。新闻背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衡量消息水平的主要标准是新闻价值的高低,新闻背景能提高新闻价值。主题是消息的统帅、灵魂,新闻背景能烘托和深化主题。新闻事实是消息的主要内容,背景能使新闻事实更鲜明、更充实、更有可读性。新闻背景还能帮助记者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视新闻背景的后果是消息单薄,没有深度,受众搞不清来龙去脉,产生种种疑团。 具体说来,新闻背景有五个作用。   1烘托和深化主题,点明事物的实质、意义,提高新闻价值。   在背景…  相似文献   

9.
新闻媒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问题,主要是在我国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出现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党全力支持自己的报刊、广播电台以及后来出现的电视台,经费上全部由组织包下来。当时媒体也要精打细算,努力降低成本,节省经费。一切为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了社会效益,新闻界对此是十分明确的。  相似文献   

10.
五是新角度。从新闻写作讲,这恐怕是抓问题求实求新的最重要方法。其哲学根据,如列宁所说: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  相似文献   

11.
"万事须是有精神,方做得。" 从事记者工作7年来,每每遇到不顺,或是感觉疲累、委屈时,我时常会用朱熹的这句话暗暗提醒自己。所谓激情,就是强烈激动的情感。做记者,需不需要激情?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新闻界泰斗穆青,素有"激情社长"之称。在半个多世纪的记者生涯中,他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大地发生的变化,用充满激情的笔抒写了这片土地养育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2.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14.
新闻素养的未来还需要书写 特德·伽普(Ted Gup),爱默生学院新闻系主任 马克·吐温曾说过“人人都在谈论天气,但是没有人对它做任何事。”这个观察有时候反映了学界对当今新闻界的观点,似乎它是超越人类控制的力量。当今时代有太多的机构把自己仅看做讨论天气的人,也就是说试图预测未来是什么,如何让学生为它做准备,这是一种听天由命的心态。我们在教室里需要提醒自己,技术不过是工具,但在太多情况下仅仅成了操纵人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纸牌屋》第二季上载第一天,观剧人数就是第一季的八倍。主演凯文·斯派西曾说该剧99%的情节都是真的。关于该剧是否揭示了美国政治“腐朽而黑暗”的现实,成为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的观众都在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姚志能 《新闻界》2007,(3):130-130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蓝鸿文的近作《面向新闻界(增订本)》出版后,在新闻界引起了很好的反响。笔者记得1995年8月,蓝教授的初版《面向新闻界》受到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欢迎,《新闻界》杂志不仅作了报道和评述,姚  相似文献   

17.
18.
C:细和阔的关系。章法要细密,文思要开阔。开阔指的是要放得开,一件事一直在那里讲,讲着讲着就没话了。所以要放得开,要像放风筝一样,风筝飞得很高,但放飞的线紧紧攥在手里,放得开收得住。比如写合成作战训练,如果就事论事地写怎么也不好写,要么就是一堆专业术语,非常枯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放开思维,文笔开阔,我先讲了一个故事:“说起合成观念,我就想起老山前线的一段轶事。”在讲了一个连长指挥打仗忘了炮兵的故事后,问道:“诸如此类的连长在我们部队还有没有呢?”合成观念缺乏就表达出来了,比空讲道理要好得多。有了放开的意识,一切材料都可以为  相似文献   

19.
(四)画龙点睛式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有点儿特别,它既没有文前提出的总论点,也没有正文中的若干分论点,因而全文也就没有那种以论点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主体骨架,而是采取先实后虚、画龙点睛的方式来谋篇布局,结构全文。这种结构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格式,它往往在前半部分简明扼要地列举一个或数个生动的事实,然后在下半部分揭示、引发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加以“点睛”,阐明真谛。这种先实后虚、先画龙后点睛的结构形式,其长处在于灵活机动,生动活泼,有叙有议,借题发挥,形象与哲理融为一体,因而可读性、可接受性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