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构建柔性化高等教育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申利民 《教学研究》2009,(3):13-16,27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加速了信息社会的到来,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过于僵硬,无法动态适应知识经济带来的巨变.将柔性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提出了柔性教育体制的思想,给出实现管理层面柔性.教师层面柔性和学生层面柔性的策略.以燕山大学的教育改革为实例,说明构建柔性教育体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柔性教育体制本身能够动态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更容易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宏观需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柔性教育是美国大学为适应全球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柔性需求所倡导的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灵活性和个人潜能的开发及应对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力,它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利用柔性教育思维,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由于超常学生的独特优势,传统的教育体制显然不能适应这些学生发展的需求,长此以  相似文献   

4.
基于柔性教育的大学课程体系的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提出了基于柔性教育理念的柔性课程体系,并阐述了柔性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以及构建新课程体系的保证措施。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结合起来,采用弹性、灵活的教育方式,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柔性人才。  相似文献   

5.
关于高等院校推行学分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应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需求。学分制的推行是教育体制顺应经济体制转化的客观必然,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主体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表现。这要求高等院校在客观分析学分制优劣的基础上,结合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积极推进学分制的实行。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已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是新时期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必然反映。教育基本规律之一教育体制必须同社会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科技进步和化传统相适应,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经济建设,教育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教育规律,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的经济地位居亚洲四小龙之首,它对于南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经济发展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那么,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新加坡建立了怎样的高等教育模式?本文作一简要介绍。 从整体上看,无论是从教育体制还是从课程设置上,新加坡高等教育都是效仿英国的模式,但是它也在不断吸收、消化、调整和创新中建立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教育体制。新加坡高等教育共有四种模式:①综合性大学,它主要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②理工学院,它主要培养社会需求的工业科技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许多问题有待于探索。有的是世界性的问题,如在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中,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才。有的是中国特殊的问题,如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教育体制如何改革;如何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推进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如何坚持  相似文献   

9.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课堂教育己经不再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的需求,一场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育结构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教育巨变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应合理流动,并从高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高高教经济效益,挖掘和发挥学生素质优势,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论述了实施学生合理流动模式的必要性;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学生合理流动的几条原则;还探讨了建立有利于学生合理流动的新的教育体制与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开放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开放教育制度是实施开放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开放大学教学教务管理工作正常运作的重要一环。在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制度建设中,开放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开放”的标准、集中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以及以开放教育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实现制度的具体实施等关键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教师教育制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主战场,农村教师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和农村教育质量。农村教师教育制度的特殊性在于"农村性"。目前,我国农村教师教育制度存在"离农"倾向、缺乏灵活性、"育"与"训"分离等问题,因此,我国农村教师教育制度改革应坚持"农村"取向、建立开放的农村教师教育制度、强化免费师范生"务农"责任。  相似文献   

13.
从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看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介绍,深入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特征;教育体制的灵活性特点;教育模式的特色性;特点鲜明的评估认证体系;先进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如何借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5点思考:创新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创新高校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学术环境和氛围;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实行开放性办学;创新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4.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笔者就学分制改革的实质、办学方向和效率、能力培养方面、生源特点等方面深入探讨高职教育推行学分制改革的意义的基础上,从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强化队伍建设、改善硬件资源及实践条件和加强教学及相关管理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并对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建立层阶式课程体系、实行弹性学制及主辅修制、解决好职业教育岗位针对性与持续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矛盾、合理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和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建构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模式等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信息系统的演进——兼论教育信息生态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信息系统"是指把信息看成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基础性要素,探讨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人、信息和信息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与活动的自组织、自适应的系统,而非狭义的物质性的"教育信息软件或产品"系统。"人"与"教育信息环境"这对主要矛盾推动着"教育信息系统"的演进先后经历了教育信息与媒介要素论、教育信息资源与技术论、教育信息环境论到教育信息生态论等四个阶段,并体现出二轴合一、螺旋融合、后续发展性和价值性等演变逻辑。在这个演进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逐渐凸现,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16.
学制作为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其改革事关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我国现代学制始创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随后经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的探索实践,至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最终确定了我国现代学制的基本框架,并延续使用百年。通过对现代学制百年演进史的梳理和审视,总结出学制改革应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弹性化、渐进性、合法性和集中性六原则。具体建议为: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确定学制改革思路;要与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相适应;要进行充分的实地调查与研究;要先试点先行,稳步推进;要完善学制的法律制度,于法有据、依法实施;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学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从成人学生的特点、学分制的优越性、社会发展三方面论证了实施学分制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选择,提出了实施学分制促进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举措: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计划;实行选课制、弹性学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推行导师制;实行学分绩点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加强教育城域网建设的意义和策略。基于网络的智慧教育体系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灵活性、更多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为教育管理提供更多的、更智能的决策分析支持,促进区域教育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教育总体投入不足、教育发展极不均衡、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由于"就近入学"的制度导致了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种种矛盾和困惑。教育凭证制度将经济领域的"用户至上"的原则引入教育界,促进学校的竞争,增加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选择权,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解决我国基础教育的体制障碍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网络教育的优势及教学平台体系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威克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6):106-107
网络教育弥补了传统教学形式的不足,学习者具有完全自主的选择权利,教学方法表现为网络化、多媒体化。教育模式更为开放,教育资源可以实现高度共享。办学层次为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使不进校门的终身教育成为现实。网络教育教学平台体系的建设包括高速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教学资源及信息交互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