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信天游是产生并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较为原始的民歌形式。它曲调高亢悠扬,形式自山多变;表情达意率直,热烈却又不失含蓄和细腻之感。文章援引具体民歌实例,对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既率直又含蓄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陕北信天游是我国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山歌,是陕北劳动人民最为热爱的一种民歌表现形式,在陕北也被称为"山曲"或"酸曲"。陕北信天游来源于黄土高原,属于民歌的山歌体,在陕北劳动人民狂放不羁的歌声下,让聆听者似乎体会到黄河的奔流声,长城的嘶吼声,体会到陕北人民淳朴热烈的感情生活和对这片土地的乡土之情。本文就陕北信天游的独特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并浅析其中演唱处理方法,以冀能让人了解陕北黄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正>一、陕北民歌翻译研究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向全世界的传播和推广,是翻译工作者无可推卸的责任。陕北民歌既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抹亮色。通过译者的创造性和艺术化的努力,使陕北民歌走出中国,唱响世界,令更多的地区和民族了解它、接受它、喜欢它,具有促进国际交流和沟通的重大意义。因此,翻译好陕北民歌,无疑会对中国传  相似文献   

4.
于蕾 《林区教学》2009,(10):115-117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数量也甚多。任何地区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歌,反映着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历史、风俗以及地理环境形成的个性和风貌。陕北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深沉、质朴、苍凉,最具代表性的是信天游,深受人民的喜爱。对陕北信天游的背景、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从中获得对陕北信天游艺术特点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信天游,汉族民歌的一种形式,也称"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等广大西北地区。正如其名,信天游的演唱是在空旷寂寥露天的黄土高原上。它的形成往往与其独特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从信天游形成的特殊环境出发,着重探讨信天游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陕北信天游是世世代代陕北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表达了陕北人民对人生的真实感悟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陕北信天游旋律风格异彩纷呈、曲式结构灵活多变、修辞手法质朴形象、歌词韵律妙趣横生、歌曲题材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鲜明的地方特色,凸显了陕北人民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其诗工于比兴,意境曲折,寓意深远,韵味隽永。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以及统治者对他不公正的待遇,使他在自愿和无奈中选择了比兴,并把这一手法广泛地运用于诗歌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8.
作为陕北民歌信天游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双四度"框架音普遍存在于信天游歌曲中,本文以信天游的代表性歌曲《脚夫调》为例,将视角关注于它的风格内容、"双四度"音程的音乐本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艾青曾选择桂林作为将近一年避难的驿站。同时,这一年也成为艾青诗歌创作生涯的一个黄金点:不少诗歌作品既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又能顺利保存至今。仔细分析艾青诗歌得以传承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中之一得益于他在诗歌意象具体化方面所下的功夫,而比兴手法的使用令其增色不少。作为艾青诗歌意象系统组成部分之一的"比兴"意象,主要可以分作三种类型进行更进一步地探究:象征型意象、比喻型意象和综合型意象。  相似文献   

10.
刘卫华 《时代教育》2015,(3):142-143
比兴手法出现后对古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是诗歌的创作手法,起到增强表现力的作用,同时由于比兴刺过讥失的社会功能,奠定了中国诗人关注现实民生的创作态度,讽喻美刺成了中国诗歌遵循的原则。其次,在发展过程中,比兴的运用逐渐使诗歌形成含蓄蕴籍,意在象外的艺术审美特征。再次,由于比兴将主观感情物象化,形成中国诗歌重意境的传统。最后,由于比兴经常托付外物来抒情言志,由此诗歌的意象出现定型化的趋势,从而形成几种比体诗。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其中的比、兴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谓“赋”,就是直接铺叙陈述事物,即直陈其事,直抒其情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即用某一事物给另一事物打比方。所谓“兴”,就是“感物起兴”,或曰“触景生情”,借助他物引起所要咏唱的事物。清朝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谈道:“事难显陈,理难言罄,  相似文献   

12.
根据都梁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血色浪漫》,充分展现出了陕北信天游这种体裁音乐的特征。该剧没有华丽场景,没有时尚装扮,而打动人心的是剧中那一首首凸显陕北人情风貌的信天游。尤其是剧中秦岭的独唱曲目,如《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圪梁梁》以及《走西口》等,不仅体现了秦岭对跃民的一往情深,更展现了信天游独特的陕北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3.
流传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内容丰富,大多以反映爱情、婚姻生活为主。在这些信天游中折射出陕北女性的“女奴”与“女神”的矛盾观念:一方面她们从自然、社会到精神上都受到男性的压迫控制,形成了男性为生活的中心、命运的主人、自然存在的主宰;另一方面又追求自由恋爱,婚姻不如意时敢于抗争,追求真正的爱情等。这种矛盾观念主要是由于陕北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以及历史原因等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强调的只是如何死记硬背来记住单词,这样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没有真正锻炼学生们在生活中交际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发展早已经和世界接轨,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面对这种时代性的改变,我们在学习其它国家语言的过程中,就应该换种方式,主动去了解其它国家语言文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文化,改变以前死记硬背的  相似文献   

15.
16.
17.
《文心雕龙·比兴》中关于比兴问题,不少人没有把它与其它篇章联系起来,只是把它作为一单独的篇章来认识,忽视了它在全书理论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和评价《比兴》篇的理论贡献,是当前《文心雕龙》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大家知道,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手法,在《诗经》和《离骚》等诗作中,这种手法早就被应用。早期的文学批评家,对这一重要的文学方法曾作过多种解释。郑众在给《周礼·大师》作注时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比是打比方,兴是借一件事物  相似文献   

18.
陕北民歌《赶牲灵》歌曲旋律舒展优美,语言朴实大胆。内容上不仅突出了黄土地文化,更是反映了强烈真实感的陕北生活。本文从文学方面、旋律方面、情感方面以及演唱方式上对陕北民歌《赶牲灵》的艺术特色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唐代大儒孔颖达奉诏主撰的《毛诗正义》,对唐诗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率先提出“三体三用”说,在“比、兴”释义上虽承旧说,却又有一己之新见,即“:美、刺俱有比、兴”。其“比、兴”相融的萌芽思想,促使了唐代“比兴”融合理论的成熟。在“比兴”融合理论的影响下,在唐代诗人浓郁的自然生态意识的影响下,在政治事件迫害士人的情况下,唐代诗人以其广纳博采、兼容并包的学术心胸,全面继承并积极发展了《诗经》、《楚辞》所创立的比兴手法与“香草美人”的象征艺术,将诗歌的比兴艺术境界推进到空前的高度,由此呈现出唐诗比兴生态空前兴盛的气象。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扬琴新创作曲目《陕北风情——情歌》为例,从选材内容、旋法音调、节奏节拍、曲式结构等方面分析该乐曲的创作特色.乐曲以陕北信天游的特点为依托,采用陕西音乐素材、融入现代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表达了真挚的情感,抒发了创作者对于爱情以及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