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人名誉权的认定存在很大争议,在认定时应更加严格,考虑其侵害程度、后果,是否影响了法人的正常经营活动,对于不影响法人正常经营活动的,不应认定侵犯法人名誉权。  相似文献   

2.
与一般人的名誉权相比,公众人物由于其具有公共利益性和公众兴趣性等特点.其名誉权应受必要的限制。它是人类社会自然属性的根本要求;是基于宪法价值的判断;既是权利、义务对等观念的具体体现,更是“权利”对“权力”的制衡:是维护民众知情权的基本要求;是现代社会表达自由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民众“话语权”之需要。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限制必须坚持人格权保护优先、维护公共利益、容忍正当舆论监督和差别对待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真实性在新闻和法律中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们对真实性的理解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着明显差异。在目前大量的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法官普遍采用的是过错推定原则,从而把举证责任放置于媒体和记一方,这样就使媒体和记在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案件中处于不利地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遵循我国《民法通则》中“谁主张,谁举证”的责任原则,由受害人来证明加害人的加害行为对自己名誉权的损害。而这种转变,又必须基于对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的本质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4.
民事主体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行为人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坏池民事主体的名誉,并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则构成对民事主体名誉权的侵害,行为人对此应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5.
与越来越多的媒体诬害名誉权行为不相称的是,我国对于媒体侵害名誉权行为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本文从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现行媒体侵害名誉权构成要件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含义、特征及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旨在寻求如何避免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发生的方法,这对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析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了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关系,首先从二者关系问题的产生和提出开始入手,分析其相互冲突的原因,再通过介绍有关域外对于二者关系的一些理论,落脚于我国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  相似文献   

8.
对于死者名誉之侵犯属于对其名誉权侵犯抑或对其名誉利益之侵犯,虽存争议,但立足权益保护角度,应该承认死者之名誉权并允许特定主体对侵犯死者名誉权者提起侵权之诉,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以全面保护死者之名誉权,但同时要铪予必要的限制,以求与其他权益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9.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事屡屡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我们认为以事实为基础,从法理的角度探讨避免新闻侵害名誉权是必要的,这对于加快新闻立法,消除认识误区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日益深入到我们生活之中,网络名誉侵权现象开始出现。与传统名誉侵权相比,它具有很多新的特点,本文在结合传统名誉侵权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认定网络名誉侵权的民事责任,以及这种民事责任的适用方式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的出生,不仅是事实问题,也是法律问题;因为身分不同,地位和权利也不一样。李开周在《北京青年报》2020年11月4日发表的《如果王弗还在,苏东坡会再娶吗?》一文中,提出苏辙是苏洵两个小妾中的一个所生,但没有提供任何证据和阐明理由,甚至连线索也没有提供。此观点经媒体传播后,产生了负面影响,引起苏学研究者和苏氏后人的强烈不满。苏辙为程夫人所生有不少史料证实,可谓早有定论,即使有疑问,也可以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进行严肃的探讨。苏辙为苏洵小妾所生的看法缺乏证据。妾与妻的身分是清楚的,法律地位不同,权利和保障也不同。对于李开周的谬论,侵害历史文化名人名誉权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以维护三苏历史文化名人的名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关于侵害死者名誉(权)、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认定、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责任承担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依法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是社会利益和公民自身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13.
学生名誉作为学生品行、思想、道德、生活、作用、才干等方面所获得的社会评价,高校在管理中要予以重视与保护。通过司法案例的解读,探究高校管理中学生名誉权的概念以及名誉侵权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特征和成因。在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时代背景下,管理法治化要求高校从管理理念上坚持"民主法治、以人为本",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的法律意识,同时建立正当程序规则以及完善相关实体机制等来实现教学教育秩序和学生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根据民法的一般原理,结合在新闻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及构成要件进行了分析,重点对防止发生新闻侵害名誉权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名誉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社会生活中依法所享有的社会评价,属于精神范畴。但法律、法规对精神抚慰金的性质,确立的原则,数额标准的如何掌握并未作更具体、更明确的规定,这就给审理侵害名誉权案带来了不少困难。因此,正确确立精神抚慰金的标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名誉权法律保护存在着死者名誉利益保护与商业化利用的冲突。在死者名誉权保护方面,立法应将死者名誉权规定为名誉权的特殊类型,以明确死者名誉权的权利主体,同时完善关于死者名誉权保护的诉讼主体、期限的设定是完善我国死者名誉权的保护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7.
名誉权和荣誉权都是受法律保护的公民个人或法人的专有权。对侵害名誉权、荣誉权行为的认定 ,必须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严格区分传述真实情况与损人名誉的侵权行为。凡侵害公民和法人名誉权、荣誉权的违法行为 ,必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闻业的发展和人民法制意识的提高,舆论监督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矛盾也日益突显出来,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该文以陈亦明案为切入点阐释了公众人物的概念以及公众人物名誉权的特殊性,阐述了公众人物名誉权与舆论监督的冲突以及解决这一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小辉读小学五年级,性格开朗。为人热情,经常主动帮助同学做好事,获得了学校“进步之星”的荣誉称号。一天下午,他去老师办公室补交作业。老师办公室门没锁,里面没有人。小辉等了一会儿,不见老师回来。就把作业本放在桌上走出了办公室。不料想,班主任老师回来后发现自己放在抽屉里的手机不见了。老师怀疑是小辉拿走了手机,就在课堂上公开质问小辉,并要求小辉承认错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关起诉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或其他公民和法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了解和熟悉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对于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增强法律意识、避免新闻官司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