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一般说,人的行为在主观上具有体现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利他(社会或他人)意向性或目的性,客观上具有利他的效应性或社会价值,就是高尚利他行为。无疑,具有高尚利他的主观意向性和客观社会价值,是高尚利他行为的本质规定性。但人的高尚利他行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是否也具有一定意义的自为性呢?如果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自为性,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自为性呢?这种自为性与利他性又构成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深入研究高尚利他行为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对于利他行为,人们总是站在“经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源于一元动机驱策两种行为的分析,将各种因利他动机而产生的利他行为也解释为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站在二元动机驱策两种行为的基础上,在理性、利他和追求团体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下,文章运用“道德人”假说来解释利他行为,并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对各种利他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改革开放的火红势头,使社会上的“经济热”、“市场热”、“下海热”、“致富热”逐由时尚变为潮流。此股社会潮流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行为倾向乃至行为方式,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社会和自我究竟应该怎样价值实现?这种价值实现的目的该如何界定?是否具有人生价值及意义?能否体现崇高价值追求及理想呢?在当今的社会潮流和价值思潮面前,我们是不能不思考和探究的。那么,由何人、曾有何人为之思考和探究呢?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网络利他行为的内在机制来看,利他行为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过程。从网络有助于利他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来看,一方面,网络环境的一些特征比现实社会更有利于利他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对利他行为的激励机制。因而,网络利他行为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利他行为来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教师不同于其他从业人员,教师管理有其特殊性,探讨教师管理的伦理准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伦理的管理本质伦理,指人类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则,或人类社会生活的秩序、规则及合理正当的行为。自从有了人,便有了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制约。理解伦理的管理本质,从理解伦理价值指向的内在含义开始。什么是价值呢?当我们说“人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时,包含着终极价值和派生价值的区别;当我们说“这个锄头有价值”或“那个花瓶无价值”时,则隐含着“目的”与“工具”的界限。无论是终极还是派生,目的还是工具,都蕴含着事物存在的意义。因此…  相似文献   

6.
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无法有效解释经济人的利他行为,在将行为人的行为目的统一为获取个人价值的基础上,构建群体意识选择模型解释并分析经济人利他行为选择,得出降低经济人个人欲望、降低社会利他行为成本、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是年青人喜欢探索的一个哲学问题。近几年来,我国青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其中“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在许多青年中很有影响,有的人甚至把它捧为“社会主义现阶段最合理的人生观”。这种观点有些什么根据?这些根据是否能够成立?很有必要讨论清楚。 提出“主观为自已,客观为别人”的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例外”,“人在实现自私目的的行动中,客观上也为别人服务着”。这就是说,只要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就一定可以为别人;为自己的主观动机与为别人的客观效果之间有着必然的、完全一致的关系。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动机和效果辩证关系的观点,也不符合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在科学实践中,以其个体的创造性活动,自觉地实现着自身的主体价值,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但是是否所有科学家的创造活动都能给社会带来正面的效益呢?当然不是.里奇拉克曾这样说过:“科学本身受到一些人的指责.这些人认为在科学研究中似乎也出现了一个‘老大哥’或‘疯狂的科学家’以麻醉剂或宣传鼓动来对思想加以控制.”实际上,科学本身并不仅是一种纯学术的问题,科学家的创造活动也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活动.既然科学活动有着深远的价值意义,那么科学家必须建立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把社会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这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应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人类利他行为究竟是理性的产物还是经验的产物呢?社会生物学以现代生物进化论为基础,从基因的角度探讨人类利他行为的形成,强调亲缘选择对绝对利他行为的决定作用,同时通过进化博弈说明人类的文明源于相对利他行为的出现.这些观点再次为道德的起源做出了经验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欲求水准理论既是一种关于人的动机与需求的理论,也是一项研究人的动机的技术.本文论述了欲求水准理论的产生、演进及其意义,试图从欲求水准与个人和团体(社会)发生的紧密关系上来阐明欲求水准理论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1“主题”之前先有学生。主题设计要重视那些来自学生的课题,要以学生为“主题”展开学习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2"考虑“主题”对学生的价值。以“问题”的方式思考主题的价值“:主题”是否基于学生已具有的知识及能力(或旧有的经验)?是否能帮助学生更加了解他们所居住的世界?是否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是否能让学生了解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实践活动的价值?是否能提供学生表现想法的机会?是否能鼓励学生积极在校外寻找资源?是否能促进学生与家长间的沟通?3“#主题”从学生角度考虑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注意学生生…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语言学?语言学家干些什么?对这些以及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一般人可能都会给予一般人的回答。但是,对于语言学是否对一般人(尤指学生)有价值或学习的必要,恐怕不少人会持怀疑或不表态的态度。“我为什么要学语言学?我又不想成为语言学家。再说,掌握那么多的语言又有何用?”这些疑问或糊涂认识源于传统语法教学的影响,传统的语言学和语法学的研究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人们对现代语言学的本质的范畴的不了解。本文论述了语言学的广泛用途,说明了它作为课程具有开设和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询问学生,本节课是否“懂了”或“会了”。学生有时回答“懂了”,有时回答“会了”;而这简短的回答,反映了什么呢?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14.
成就动机不仅在宏观上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在微观上与个体的学习也有紧密的联系.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是重要的成就动机理论,他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包括两个部分,一种是追求或希望成功的意向,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另一种是避免或害怕失败的意向,即想方设法逃避成就活动或情景,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如果一个学生获得成就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喜欢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反之,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本文根据期望×价值理论从教师和父母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措施,相信在教育实践中贯彻这些措施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也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的吴佩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后辈中颇具影响的人物,一度为时人所瞩目。五四时期,他曾以进步、开明的姿态出现,数次通电,力主拒签和约;申斥卖国的亲日派——皖系安福系;提出安内攘外,力促南北议和;公开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对此,应当怎样看待和评价?能否将他这一时期的言行,简单地归结为“利用时机”,“欺骗人民”?他又是否“视英美帝国主义的意向而活动”,“勾结帝国主义而比较不露出显著痕迹”?笔者以为,这些问题都应以史实为依据,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不是标签或口号,而是有着具体、鲜活的时代性,具有对旧观念革新的意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它是对在前的“工具性”、当下“的人文性”的消解,意味着语文教育返回“到人”,对人“的言语生命”的认识与彰显,是对个体言语生命的敬畏和珍爱,对人的生命潜能的顺应和尊重,对人生的精神抚慰和终极关怀。言语活动,是人类生命的本体属性;言语动机,源于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和欲求;言语生命意识,是人的言语活动最本质的动力源。言语动机最深厚、最有活力的渊源,是人的生命性,言语天性、个性,是人的言语生命潜能和自由能动性的释扬。言语学习与表现,要“以应人“”应性”动机为基本推动力,以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为终极目的。这就是我们所理解并倡言“的人”本位语文教育动力指向。以应人、应性(...  相似文献   

17.
《祝福》是一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问题是:叙述者为什么要叙述这样一个与“我”并不相干的人——祥林嫂——的故事?这里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叙述者的叙述动机;二是作者鲁迅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叙述者。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即叙述者的叙述动机。  “我”在年底来到鲁镇,但由于感到鲁镇无聊、压抑的气氛,马上想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叙述者在开始他的叙述时特别强调:“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为什么呢?因为祥林嫂问“我”: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否见面?这些问题“我…  相似文献   

18.
王敏 《山东教育》2002,(30):29-29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如为了期待外部的奖赏,为了获得社会的赞许,或为了减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例如,因看到一个需要帮助者而感到内疚或悲伤)等。亲社会行为也包括利他行为,即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利他行为,因其具有的积极性而越来越为心理学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出,应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  相似文献   

19.
“控制感在个人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获得与维持控制感是人的一种主要动机,也是人类基本需要的表达。当一个人相信他有控制自己与选择环境的能力时就会更加进行积极的选择。”那么,在应试过程中,应试者是否拥有对自我的控制感呢?是否迷失在应试的指挥棒下,淹没在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和抱怨中呢?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应试,应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科学劳动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呢?通过对科学劳动进行分析和阐述,回答了科学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伴随着价值总量增加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