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中动场中气体,粒子分布遵从玻耳兹曼分布的特例,证明了浸在气体中的物体,阿基米德原理严格成立。由于阿基米德原理是对物体浸在液体中的大量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可以一般证明,如果静止流体粒子遵从玻耳兹曼分布,浸在流体中的物体,阿基米德原理都是严格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3.
李正发  刘文军 《培训与研究》2001,18(5):14-15,22
本文采用经验法、微元法和理论力学方法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并讨论阿基米德原理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王书方 《物理教师》2006,27(11):41-42
针对目前有些师生认为阿基米德原理应当叫墨翟原理,笔者对此看法不敢苟同,今以下文对我国古代有关浮力解释和应用给予简要梳理和分析,以明辨该提法的可否.早在先秦时代《墨经》第157条曰:“荆之大,其沈浅也,说在具.”经说又解释:“荆,沈荆之具也,则沈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在有关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7.
阿基米德原理在初中教材中是通过实验、简单计算后验证得出的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它有下面两点理解 .一、教材中没有给出证明 ,但回顾这一部分教学内容 ,利用物理学模型研究问题的有两处 ,一处是利用假想液柱推出了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 p=ρgh,另一处是用假想液片导出连通器盛同种液体静止时液面相平的结论 .因此可尝试用理想模型及等效替代的方法 ,证明阿基米德原理 .如图 1所示 ,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有一物体 A (不图 1一定处于悬浮 ,可以是处于漂浮或沉底状态 ) ,它受到的浮力有多大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 A受到的浮力只与它的形状 …  相似文献   

8.
徐进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21(6):107-107,114
从疑难解析的角度,针对浮力教学的难点,通过举例分析,达到准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目的,促使学生在浮力的学习中认识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编排的教法有两处不太妥当 :(一 )用称重法来建立浮力概念。该实验是在弹簧秤下挂一重物 ,先在空气中称出物重G ,再将物体浸入水里得到弹簧秤的示数F′,引导学生通过对F′和G的比较分析得出浮力的概念。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好处的。但是 ,用它来建立浮力概念却是不太适宜的。其理由是 :一、教育心理学指出 :“表象在形成自然科学的概念中占有显著地位” ,“在教学中要通过特殊手段使表现本质特征的现象突出出来 ,以便受到好的教学效果”。该实验不能把浮力…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阿基米德到浴室去洗澡,浴缸里盛满了水。当他进入浴缸时,他注意到水从浴缸里往外溢,水被他的身体排开了,同时身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举力。他经过认真实验、分析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诞生了。  相似文献   

11.
这里所说的“归纳法”教学.是指“讲一种现象.然后再给出其理论解释”的教学方法.比如讲“闪电”,先是给出“闪电”这一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解释.与“归纳法”相反的教学方法是“演绎法”.即先学习某些电学理论.然后再用这些理论来解释闪电等诸多有关电现象.在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归纳法”在实施新课标理念方面的优势:因为是先给现象,后给解释.学生在教学中互动性强.兴趣高涨,思维活跃.所以“归纳法”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开展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12.
阿基米德原理是解决物体所受浮力问题非常重要的实验结论之一。  相似文献   

13.
测定浮力的大小,传统的方法是使用如图1所示装置.在弹簧下面挂一个金属筒,筒下面吊一个金属块,记下弹簧伸长后到达的位置.另取一个水槽.槽里的水到溢水管口.把金属块慢慢没入水槽的水中,金属块受到水的浮力,弹簧缩短,被金属块排开的水从溢水管流到小杯里.然后把小杯里的水倒进金属筒.这时弹簧又伸长到原来的位鼍.这说明.金属块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的重力.这个实验装置涉及器材较多.经过三次称量对比.过程较繁.  相似文献   

14.
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红军 《物理教师》2000,21(2):30-31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难点,已经有不少教师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总的说来,经验型的文章偏多,而理论型的文章则较少.本文拟从物理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以期对这一原理的教学有所裨益.1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产生的原国 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是教学中的难点,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究竟有多难,其难度在整个初中物理中占怎样的地位,恐怕会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清楚.从理论上认识清楚这个问题,无疑对这一课题的教学很有帮助. 北师大段金梅老师在其主编的《物…  相似文献   

15.
在讲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时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演示,实验时都是以金属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后,排开水受到的重力和金属块受到浮力进行比较而得出结论.然而学生在学习中以为只有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受浮力大小才等于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不能理解金属块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所受浮力都等于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为帮助同学们全面掌握、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笔者把此演示实验做了简单的改变,装置见图,演示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受浮力的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以及“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4)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苏青联 《物理教师》2000,(10):24-25
本文对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本“浮力、阿基米德原理”一节作如下教学讨论.  相似文献   

18.
浮力部分是历届中考的热点,而阿基米德原理又是热点中的重点.一旦能够在这方面实施突破和跨越,无疑会极大提高学生的中考物理成绩,迅速提升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如果我们能挖掘阿基米德原理本身的比例关系,我们的解题思路就会别开洞天.下面仅就阿基米德原理隐含的三种比例关系,谈它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初中物理第一册143页的两个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实验,照图12-6那样演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相等,这个实验容易获得成功,误差一般都很小。但照图12-7那样演示漂浮在水面的木块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与它排开的水所受到的重力相等时,若是先称出木块的重,再把木块轻轻放在溢水杯的水面上,然后称出被木块从溢水杯中排到小桶里的水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