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对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上的一条注解有所疑问,认为不妥,并谈谈一些看法。《屈原列传》上说:‘……怀王使屈原选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书本对‘夺’字的注释是:‘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依照注释,原文译作现代文则是:‘楚怀王叫屈原制订法令,上官大夫见了文稿就想强夺过去看,屈原不给他。’这样理解,于情于理,都难以接受。屈原和上官大夫是当时楚国的上层人物,是国家高级官员,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尽管他们的政治见解不一样,但不致于为了要看法令草稿,而强取强夺。果真强取强夺的话,必得将推推揉揉,一副山野村夫的形象,不有失体统吗?屈原不会这么做,上官大夫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人教版)《鸿门宴》写樊哙临危救急,拥盾人帷一节,生动地刻画了樊哙亦智亦勇的人物形象。文中写项羽赐其酒食,对樊哙形象的生成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文如下: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课文后译注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行,行为,作为。”《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教材,徐中玉、金启华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课文后译注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行,行为,作为。”《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教材,徐中玉、金启华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的重要篇目。文中有关刘邦的饮宴脱逃问题虽不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但应该有一个合乎作品实际的正确说法。长期以来,各种文学史和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中,一直对这一问题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存在着理论上的误导。这对今天的青年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可能产生误导作用。笔者近几年几次教学《鸿门宴》一文,始终觉得刘邦的饮宴脱逃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6.
《伤仲永》有“或以钱币乞之’一句。“乞”课本注释为“求”,而“币”未加注解,参考书将这一句译为“有的人还送钱给他们”,“币”也未作解释。“币”,《新华字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一册《鸿门宴》一文中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课本注释为:“[王之]就是以他为王。”按此解释则“之”指代“他”,复指“先破秦入成阳者”,单就此句看似乎能讲通,但联系上下文看就会发现问题。“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168页《塞翁失马》一文末尾一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其中“此”字的意思是什么?课本注解为“这样”。我认为这不太恰当。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此”字在文言文里用作指示代词的时候,它的意思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这”,可指代人,指代物,指代事,还可以指代处所、时间等。如: “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这个句子中,“此”就是指代事的指示代词。另一类是“这般、这样”,是指代动作行为的状态、程度、性质、方式等。如:  相似文献   

9.
收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风景谈》,其国“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一句,注为“指绘画工作者的手”,似不准确。“调朱弄粉”应是指女人搽脂抹粉的.李商隐《木兰》诗有“弄粉知伤重,调红或有余”,张采田注:“……义山自婚王氏,久为李赞皇一党……令狐因茂元之故,迁怒义山,诗所以云‘弄粉知伤重’者,即指此。”这里的“弄粉”“调红”就是指女人而言的、至于“弄粉”“调红”与“调朱弄粉”,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吧? 再从行文来看,注解是悖于文意的。这句话所在的一段,是专写知识分子在延安的生活的,是知识分子的“风景画”.作者这样勾勒画面:  相似文献   

10.
经过修订后的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在注释上有了一些改进,但也还留下了一些未尽如人意的瘕疵,下面略举数例加以说明,与编者及同行商榷,亦希望得到训诂专家们的指正。例证之一,不顾语境,造成错误。高中四册《明湖居听书》写王小玉说书的高超技艺,末节有这么两句:“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相似文献   

11.
<正>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之《孟子》选读部分,选入《孟子·梁惠王下》一段文字: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第20页上注解的原文是:“虽然有人想阻止水上的进军,封锁以千寻的横江铁链,但终于抵挡不住王浚的楼船--公元280年,晋朝大将王浚从四川乘楼船沿江而下,进攻吴国。吴国人在湖北西部秭归、西陵(在现在湖北省宜昌县)间长江要害处用铁链横江封锁,阻挡楼船。主浚的军队乘大筏用火烧断铁链顺流而东,直抵石头城(现在的南京)下,终于灭了吴国。……”  相似文献   

13.
14.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是冰心的《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文章用严谨巧妙的结构、细腻而精美的语言来描摹和赞美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让人细腻而真切地感受到印度舞“飞动的‘美'”让人爱不释手,可是,本人在备课时感觉有些词语或注解让人费解,现表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胡取禾三百廛兮”是高中语文第一册《诗经·伐檀》中的句子。课本注解:[三百廛(chan)]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纟意)”,“三百(口禾)”“(口禾)”同“(禾口木)”,都是束的意思。我看了《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对“廛”、“亿”、“(口禾)”的注解,均与教材注释暗合。对这条传统的注释,我以为值得商榷。《实用大字典》在“廛”字条目中说:“一夫之居曰廛”。该条目还援引《周礼·遂人》,“夫一廛田百么”做为例证。上海教育学院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读本》注释曰“古代一夫之田,  相似文献   

16.
教材(2002年11月第2次印刷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杜2000年出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杜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朱编)、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郭编)等书。  相似文献   

17.
水击三千里教材(2002年11月第2次印刷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杜2000年出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杜  相似文献   

18.
刘兰芝有没有“后人”?刘兰芝是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她聪明、美丽、勤劳、善良、忠于爱情,既有教养,又性格倔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媳妇,竟无端招致婆婆焦母的“不厚”。在焦母看来,“此妇无礼节,举止自专由”。焦母对刘兰芝的“怀忿”不但由来已久,而且到了一天也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一册《师说》一课中,有几条注解似嫌不妥,现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下注:“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所以,用来……的、……的凭藉”。这条注解如果去掉括号里的补充词,语句就不通。解释这句话有两点必须明确:第一,从  相似文献   

20.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之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间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察传》篇。1990年4月广西第9次印刷)。当我串讲到“告之曰”这一句时,从上下文意来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