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暴力与主体休戚相关,对暴力的真正解读乃是还原其心理的创伤维度。暴力,是在压抑中回归的本我快感,撕裂庸常的中产阶级生活;是超越认同的自我欲望,树立起固执的主体姿态;是对秩序与法的超我补充,呼唤当代集体的出场。各种暴力影像彼此错位、互指、交涉,形成一座庞大的镜城,身陷其中的破碎个体借此获得一种身份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代电影对暴力的美学化处理,暴力经历了一个日常化过程.三类典型的暴力叙事一一对应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的主体姿态.但是现实反抗、彼岸救赎与游戏解构仍然无法完整定位暴力的真实和身陷其中的主体真相.赋予暴力以叙事的形式,那么它将失去真实.而如果我们真的捕捉到某种暴力真实,又势必无法将自身再嵌入跨人际的现实.正是在此视阁下,当代电影种种暴力与主体的悖论叙事获得了揭示性的症候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暴力是基于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象征性的暴力。网络暴力的主体是人,涉入网络之中的主体之间充斥着关于自由与平等的矛盾冲突,这些不同群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共同构成网络暴力的整体。本文试从网络暴力的伦理困境入手,分析网络暴力的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白女性诗、咏侠诗对两性形象大量、广泛的展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性别研究的个案.女性诗中的各类女性存在暴露出一种性别规范的暴力.而咏侠诗中对侠客形象的暴力操演则构筑了普遍性的男性主体.性别与暴力的逻辑转换,有效说明了两者深层的同构.因此颠覆男/女二元逻辑的前提在于,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性别身份仅仅是一种建构性、开放性的集合.  相似文献   

5.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命题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受到了应有的保护与尊重,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正在形成,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也日益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3年7月,韩国政府颁布了《"以学校现场为中心"校园暴力应对政策》并于2014年3月发布了一系列后续措施,旨在建构以学校为主体、学生、家长及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型校园暴力防治机制,构建一个"零暴力"的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开展校园暴力预防活动;推行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加强对被害学生的保护及对加害学生的引导;强化学校对隐瞒及虚报校园暴力实况的管理及监督;完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7.
司法实践中对于准抢劫罪的“当场使用暴力”中的暴力性质和强度等的界定存在不同看法。对暴力性质的界定,争议之处在于准抢劫罪的暴力是否等同于抢劫罪的暴力;对于暴力的强度。争议之处在于准抢劫罪的暴力是否与普通抢劫罪的暴力的强度相同。笔者按照刑法第269条属于目的犯的精神.对“暴力”的性质、强度、时间、主体以及对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界定暴力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母亲喊我去吃午饭,我还在望着5月18日&;lt;中国青年报&;gt;上的两篇文章发呆.&;lt;小混混抢钱竟杀死一学生&;gt;和&;lt;校园暴力令人堪忧&;gt;所传出的信息让我忧心忡忡.媒体经常批露教师对学生施暴的新闻,没想到学生中的暴力群体竟如些迅速地“崛起“.……  相似文献   

9.
在提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将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问题、探索、反思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探索.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创造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善、理性和美德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彰显出霍布斯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特征。霍布斯认为人本性追求绝对的自由和主观的善,结果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暴力致死的恐惧使人们发现自我保存是最根本的善也即客观的善。为达到自我保存这一目的,人们的正确理性发现了自然法,并立约建立国家主权来提供道德和法律保障机制。霍布斯的伦理思想以人性论为基础,突出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兼具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