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中国学派基于本国情况和时代需求,建立了一个与法、美学派不同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具体而言,一是在学理资源上,法、美学派启用科学主义来建立自身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满足了他们宣扬本国文化的心愿,也迎合了西方的学术风向,而中国学派则以解构主义为学理资源,建构了以求异为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弥补了法、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存在的缺憾;二是在学术使命上,法、美学派秉持民族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立场,他们所建构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服务于这一点,而中国学派则出于“求新声于异邦”的目的,建构了寻求差异、沟通差异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三是在政治诉求上,法、美学派困于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他们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为西方的文化霸权保驾护航,而中国学派则承担起了不同文明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时代使命,提出了能够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世界文明和平共处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的起源问题,自古至今,众说纷纭。笔者在前人关于中西方小说起源诸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从文化渊源和文化观念等方面探讨中西方小说起源及发展轨迹问题。从文化渊源层面进行剖析、考证,论证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战国时期,而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纸草文献小说则是西方小说的起源。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观念出发,论证中西方小说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的起源问题, 自古至今,众说纷纭.笔者在前人关于中西方小说起源诸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从文化渊源和文化观念等方面探讨中西方小说起源及发展轨迹问题.从文化渊源层面进行剖析、考证,论证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战国时期,而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纸草文献小说则是西方小说的起源.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观念出发,论证中西方小说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把“比较文学”在字面的意义上误读为“文学比较” ,这不仅存在于当下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 ,即使在国际比较文学界也是一种由来以久的现象。为了准确地定义比较文学 ,我们还可以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四种相关学科概念进行参照从而明确这一点。讨论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四个学科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这对于进一步明确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存在的理由首先在于它跨越了国别文学之间的界限,也就是它的国际性,这一特征决定了它比其它学科与封闭性和宗派性更不相容;另一方面,跨越国别文学界限的前提又恰恰在于不同国家的各族文学自有其独特性,如果各族文学大体相同,比较就不可能进行.自从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H·M·Posnett)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到1986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回顾这一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应该说比较文学的国际性大体只局限于西方文化体系内部;由于西方中心论和殖民主义的统治,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几乎泯灭亚、非、拉各民族文化特色为己任.在比较文学极为兴盛的本世纪20年代末,著名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Frederic Loliee)就曾在他那部名著《比较文学史》中公开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文化及文学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不断碰撞,为比较文学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文章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入手,逐步介绍了在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来论证比较文学的因素在中国的渊源历史。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曾有辉煌的国际和国内贸易,则必然存在调整这些社会关系的大量的行为规则和裁判规则。从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渊源的角度看,不难发现不同于现代西方民法的中国古代固有民法体系,它在规范内容、法律渊源上体现了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一 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篇 名 比较文学的性质与范畴 比较文学学科的特点——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上的讲话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比较法 略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变体与地域变体——偏远民族地区 比较文学研究的可行性讨论 论比较文学在西方的发展 文学的纵向比较——读《白之比较文学论文集》有感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与接受理论,在中国学界,已成为显学或热门。比较文学的繁荣,更极一时之盛。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与《读书》杂志编辑部于1990年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1979—1989)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可视为对中国比较文学新时期成就的一次总结。中国比较文学也由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两大分野,渐趋于集中在主题学、诗学、文化学的比较研究上,从而形成了中国比较文学学派的某些特色,产生了不少坚实之作。彭定安先生主编的《鲁迅: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坐标上》(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0.
从言意关系看文学意义的生成,它应该包括作者赋义、文本传意、读者和批评家释义三个阶段。就作者赋义而言,中国古人持"语言工具论",所以"言不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持"语言本体论",所以"意义生成于自身"。就文本传意而言,中国古人借"象"来传意,即"取象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在语言自身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中寻求意义,凸显了文本自身的意义传承功能。就读者和批评家释义而言,中国古人认为意在言外,即"义生文外";而现代西方人则认为意义产生于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总之,我们古人把这三个阶段统一成整体;而现代西方人则将它们推向了深入。  相似文献   

11.
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第二阶段是以美国学者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奥尔德里奇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从平行研究的角度比较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和新生代电影,分析其异同,探究其深层的内在原因,对深入理解现实主义电影传统在中西方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中国的比较文学之渊源滥觞于先秦的文学比较,那么汉魏六朝的中外文学比较则为其初潮。时值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并派副使至安息(今伊朗),“丝绸之路”应运而生,从而掀起中外交往关系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与之密切相关的中外文学比较之初潮也随之到来:记载这一历史创举的诸部史书中有了中外文学传统与史实的比较(一);印度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中外文学的交融,围绕佛经翻译的方法与理论,有了媒介学因素(二);记载外帮诗歌传入中国的流传学因素开始出现在当时的文论专著中(三)。下面分三方面来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分别考察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诗坛上曾经发生广泛影响的创造诗派和新月诗派的渊源关系,并对其代表诗人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诗人在诗歌观念、创作实践方面所受的西方影响作了具体揭示。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缘起西方,现代是西方社会区别于自身传统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则是现代性进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近代中国被迫卷入西方的现代性扩张进程的各个阶段。从现代性概念内涵的生长发展以及她在中国发展阶段的表现形态来看:现代性的中国化其本质还是人的现代化;新时期深圳特区现代化的发展根本上依靠深圳人精神层面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作为学科成立于19世纪70至90年代,其发展经历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阶段、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阶段,以及当下中国学者所致力的跨文明研究阶段。比较文学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对上一次危机的思考和逾越,没有危机,就没有比较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拓展了东西方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 相互交流的多元文化中,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运用辨证的观念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取长补短,从 而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汉长安城是西汉封建王朝的首都,在现在的西安市区西北约10公里。在二千多年前,它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勘察发掘了解都城的建筑布局及其内涵,对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1956年起,派遗工作队进行勘察发掘,获得一批宝  相似文献   

18.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随着西方各种文学理论(诸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对比较文学影响的日益加深,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比较文学正在趋向比较文化。  相似文献   

19.
"宏观比较文学"指的是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是各民族文学特性、各区域文学的形成及其特性、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差异性与相通性的研究,是一门描述和揭示各民族文学、世界文学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应以"宏观比较文学"对本科生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加以改革,将以学科原理及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微观比较文学",置换为以世界文学宏观比较论为主要内容的"宏观比较文学",把"微观比较文学"划归为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把"宏观比较文学"确定为本科生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解决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内容的繁琐化、比较文学与西方文论等其他课程的重叠交叉化、研究生与本科生课程的无层次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分裂化、东方文学缺失造成东西方文学的失衡化等困扰已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来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已经移至中国。中国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做了一系列新探索与新表述,提出了阐发法、原典实证法、三重证据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影响研究"与"传播研究"剥离,将"平行研究"优化为"平行贯通"研究,并在"译介学"与"翻译文学"、"世界文学学"与"宏观比较文学"、"形态学"与"变异学"等若干分支学科中做了新的建构与开拓。中国比较文学以其开阔的胸襟与宏大的视野,超越了法国学派、美国学派那样的学派局限,以东西方文化融合,文化视阈与文学研究融合,历史深度与现实关怀融合的方式,形成了"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与特色,也使世界比较文学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