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如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悠久。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巩固、中国文化的扩散与发展、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多元一体格局的奠定,都与人口迁移密不可分。在我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过程中,"闯关东"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在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浅要分析了"闯关东"移民潮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人口迁移。魏晋南北朝和两宋则是我国历史上两个较大的人口迁移时期。据史料记载,这两个时期“人口之大流徒历时之长,人数之多与地域范围之广,为历史上所仅见。” 导致人口迁移的原因相当复杂,历史上往往侧重于分析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因而仅把自然原因作为诱因。本文想运用文化地理的原理,着重就人口的迁移与气候的相关关系,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3.
【常考考点】●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人口迁移【知识梳理】人口素质和人口迁移人口素质内容: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国际人口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旧大陆到新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中国人口迁移历史上:由黄河中下游到长江流域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东部到西部、北部改革开放后:农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精讲精练】【例题】(2003·全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回族是我国最大的外来民族,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人口迁移对回族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以回族先民来到中国及回族形成、发展、壮大这一历史过程为序,集中梳理了回族历史上的五次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5.
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东亚各国面临的共同历史问题等因素,使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存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必要性。又由于东亚各国间经济市场化和工业化程度的相近,各国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产生的经济互补性,使我们看到经济一体化的可能,也看到“亚元”诞生的可能。东亚经济一体化对于我国和东亚各国都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口迁移是环境、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人类行为。[1] 人口迁移产生了政治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2 ] 在这些效应中包含人口素质的变化 ,即本文提出的“人口素质效应”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人口迁移及其素质效应的必然性 ,总结了人口素质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 ,提出应充分认识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人口素质效应 ,以便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7.
农村流动人口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自然进程,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口的流动过程中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政府要正确引导农村流动人口,为农村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创造条件,为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市民创造条件,从而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湘西地区的发展,与湘西人口迁移的历史紧密相关。人口迁移改变了湘西地区的人口结构,强化了湘西地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上的相互依存,少数民族的文物、石碑、族谱及各类古籍文献不同程度地映射了各民族在不同时期社会生产生活的历史轨迹,也展现了各民族交往融合的客观事实,是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物证。人口迁移促进了湘西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加快了湘西地区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一、课标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要达成的知识目标,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在具体的人口迁移过程中,常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寻找其“主要原因”;“举例”是“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的行为条件,人口迁移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要列举生活实例进行分析;行为动词“说明”,  相似文献   

10.
一、知识构建 鲁教版“人口迁移”一节编写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一课标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二是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是能够联系实例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当地人口迁移的特点。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历史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及创造性思维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学科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既能改变传统的历史教育模式,对历史课程教学和历史知识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一、研究性学习在历史学科中的作用研究性学习能拓展历史学科知识面,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历史学科本身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研究性学习对某一特定历史对象和历史内容的探究,需要涉猎到多方面的知识。例如,要探究宋朝产生苏轼这一历史上的文化名人的原因,就需要查阅很多资料,必须要对苏轼的家庭背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土人情,以及文学状况等…  相似文献   

12.
2003年高考文综卷第41题是史地政三科的综合题 :第(1)题为历史 ,第(2)题为地理 ,第(3)(4)题为政治 ,共赋分39分 ,是综合性最强、分值最高的试题。本文拟通过对该题的粗浅分析 ,探讨综合题的若干特点。一、从主干材料看 ,综合题具有明确的主题 ,并且围绕主题设计问题[主干材料]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该题主干材料言简意赅 ,明确地点明了题目的主题———人口迁移。围绕这个主题 ,试题涉及美国人口迁移的作用、后果 ,我国人口流动的流向、原因、结果 ,我国人口流动的结果之一———城市化的意义 ,我国三峡建设移民…  相似文献   

13.
陕南汉江流域地区系指现今行政区划上的陕西汉中和安康两地区,不含今商洛地区。这一地区在历史时期是一个地缘关系(尤其是政治地缘关系)十分复杂的区域。这一特点决定了本地区人口的机械运动(人口迁移,合迁入和迁出)是十分频繁和复杂的。同时人口的迁移类型也呈现多样化并在地域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14.
人口迁移与适龄人口教育问题的宏观背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迁移与适龄人口教育问题的宏观背景研究□汪明当前,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我国的人口迁移按照户籍状况变更与否可分为两类:一是暂时性人口迁移,即未改变户口所在地的迁移。暂时性迁移人口通称为“流动人口”。二是永久性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15.
张洪杰 《地理教育》2014,(Z1):19-21
正一、知识构建鲁教版"人口迁移"一节编写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一课标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二是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是能够联系实例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当地人口迁移的特点。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从本节标题看,教材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人口的  相似文献   

16.
周智 《政治课教学》2003,(10):40-41
2003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41题是一道紧扣社会热点,涉及政、史、地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二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上美国和现阶段我国关于人口流动和迁移的一些问题;二是城市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这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说它是一道好题,是因为:1.试题涉及的时空跨度大。从19世纪中期美国的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例如:有欧亚移民、奴隶贸易、国内移民),到我国近年来的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例如:改革开放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城市化下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中的移民),相距…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人口迁移》评述陈守寒贵州大方二中地理教师喻沾富的一节《我国的人口迁移》课,经过周密思考,采用归类渗透方法,选择恰当的电教媒体,精心设计,课堂效果很好。他根据课文内容和要求,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式、路线、原因及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选择,与不同阶段的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也体现出不同的选择道路。对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的追溯,可以为今天的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二战前后,世界上出现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典型的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多种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20.
岳红香 《地理教育》2014,(Z1):33-35
正一、课标分析本节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要达成的知识目标,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在具体的人口迁移过程中,常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寻找其"主要原因";"举例"是"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的行为条件,人口迁移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要列举生活实例进行分析;行为动词"说明",就是要做到"分析证明"或"详细解释"。本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运用所给资料,在梳理地理事实基础上,分析人口迁移主要原因,探究"人地关系",建立正确、科学的人口观和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