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志摩生前曾亲自编过三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志摩的诗》是志摩自己编订的第一本。诗集,也是志摩诗集中最早与读者见面的诗集。这本诗集的初版本,与其后来多次出版的新月本,无论在版本形式上,或是诗的数量上,都有很大差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徐志摩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更是一名骨子里的“浪漫理想主义者”.大家都熟知他在剑桥大学时所写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他在美国的留学岁月却鲜为人知.笔者利用在美国访学的机会,实地查阅了徐志摩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档案馆的学籍档案、日记和书信,部分了解了徐志摩在美国的留学经历.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生前,诗人的桂冠就璀璨在顶,但他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编辑——这可能是少有人研究辨析过的一个重要领域.徐志摩的编辑生涯正式开始于1925年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在中华书局自费出版,同年10月1日应陈博生之邀接编北京《晨报副刊》.1926年3月,徐志摩重返北京,与闻一多、朱湘等人于4月1日共同创办《晨报副刊·诗镌》.1928年3月10日,新月书店的代表性刊物《新月》月刊创刊,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主编,创刊号上发表了徐志摩执笔的《新月的态度》,批判了当时文坛上的13种派别,引发文坛大讨论.1931年1月20日,《诗刊》正式出版,徐志摩主编.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书信的最新编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洋洋四十余万言的书信集《志摩的信》(上海学林出版社版)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是虞坤林同志近年继《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和《徐志摩墨迹》(与吴德健合编)之后的又一本新著。著名作家、《徐志摩传》作者韩石山先生特地为此书撰写了序言,认为“这部书信集,可以看作是一部徐志摩自传的片断”,“等于又体味了一次徐志摩的感情历程”,“对于了解那个时候,对于订正一些史实的错讹,不无裨补之功”。因此,无论是对文学爱好者,或是徐志摩研究者、地方文史工作者来说,它都是一本有用的好书。手此一编,可以不必再在尘封的旧书老报刊中苦苦翻寻,而让我们直接从这一  相似文献   

5.
《诗经》这一中国文化的元典,积淀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涵,具有不朽的诗史意义。阅读《诗经》也就成为今人深入了解华夏古老文明的一条必经之路。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知诗意而入诗境,这是我的读《诗》三昧。得此,读《诗》评《诗》能切中肯綮。  相似文献   

6.
通人自有通论。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遇难后,许多生前好友著文悼念,有同学之谊的郁达夫先后写了两篇文章,第一篇名为《志摩在回忆里》,历数了与徐的交往后,于文末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7.
浪漫诗人和多情才子的形象之外,言论史上的徐志摩同样可圈可点. 今天,提到徐志摩,很多人马上联想到的,是《再别康桥》里的浪漫诗人形象,是纠缠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多情才子形象,抑或是那个随处鸡汤的哲理散文家形象.徐志摩的人生如昙花一现,去世时不过34岁,却留下诸多传奇.其实,这些所谓的“主流形象”,并不是完整的徐志摩.  相似文献   

8.
长篇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前两年在内地热播之后,又在祖国宝岛台湾引起轰动,这一切并非偶然,诚如剧中主角之一的原型徐志摩在《希望的埋葬》一诗中所说:“美是人间不死的光芒。”“不死的光芒”,不仅仅是花轻似梦、细雨如丝的雨中丁香、春土连理,而且有夏涛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1897-1931),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硖石人.原名章垿,1918年赴美留学后改名为志摩,曾用的笔名有:海谷、谷、云中鹤、鹤、南湖、删我、心手、黄狗等.徐志摩4岁人私塾,12岁时进入学堂.他聪慧过人,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使得徐志摩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徐志摩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及北京大学,于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之后又到英国剑桥等大学学习,这是他短暂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归国后曾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任教,还相继创办了新月书店和<新月>、<诗刊>等刊物,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任宴琳 《出版参考》2009,(10):40-40
1930年年底,徐志摩在上海筹办《诗刊》,在其一再催促下,时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的闻一多创作了那首闻名现代诗坛的爱情长诗《奇迹》。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却一直让徐志摩捉摸不透:“我要的本不是火齐的红,或是半夜里桃花潭水的黑,也不是琵琶的幽怨,蔷薇的香……我要的本不是这些,而是这些的结晶,这比一切都更神奇得万倍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1.
我生不嗜酒,又不喜“侃”,无事只爱清茶一杯,诗书一本,细品慢嚼,自认为是一大乐事。古人的作品读得多了,也换些现代的来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虽看过几本,但却偏爱诗和散文,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李吉华的两本散文诗集,一本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散文诗作家丛书续集《心的流向》,一本是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跨世纪诗丛《孤独的微  相似文献   

12.
《出版工作》编辑组: 贵刊1983年第七期所载任之樗同志《满纸荒唐之一例》一文,对我社出版的徐志摩早期作品《落叶》后附《徐志摩年表》中的差错提出了批评,使我们深受教益,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读了任之樗同志的批评文章,我们当即责成负责该书的编校人员核实情况,检查发生差错的原因,并要求全体编辑人员引以为戒,在今后工作中加强责任感,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我社出版物的质量。《落叶》一书中《徐志摩年表》的  相似文献   

13.
台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于今年3月推出《林徽音文集》,全书除了林徽音的文学创作、诗、散文、建筑研究,还特别收录了从未公诸于世的珍贵信札。从这些她与徐志摩、胡适、沈从文的往来信件中,可以了解到林徽音与徐志摩之间扑朔迷离的感情一些较清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这个80年前的日本童谣女诗人,每一首诗都暗藏一个小小宇宙的秘密。一个人孤单的时候读什么?金子美铃的童谣,这是我的答案。一直想为这位日本诗人写点什么,总是写不出完整的一篇。虽然她的童谣集《向着明亮那方》我读了一遍又一  相似文献   

15.
每晚21:20,当诗一般的语言配以悠扬的小提琴曲缓缓流淌出时,连云港人民广播电台的《东方女孩》也准时来到听众身边。“Hello,各位晚上好,是我,小琴。很高兴又和你相逢在《东方女孩》的浪漫夜空中……”一句简洁明了、亲切自然的问候,把听众带进了少男少女五彩斑斓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6.
《声屏世界》2014,(1):102-103
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浸润了中国人的灵魂,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自从1916年胡适写下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两只蝴蝶》,中国新诗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海峡两岸的诗人,共同谱写了中国新诗100年的瑰丽篇章。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艾青、穆旦、北岛、舒婷、海子、顾城……洛夫、余光中、席慕蓉、痖弦、周梦蝶、杨牧……这些百年新诗的标志性诗人,已经载入中国诗歌史,也深入我们的心灵。"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  相似文献   

17.
去世六十七年,声名至今不衰,除了偶或发现一通两通书信外,徐志摩的遗文遗诗,可说已被搜罗殆尽了。此事早已了然于胸,无奈人心有其贪鄙的一面,只要翻阅二三十年代的文献资料,我总格外小心,希冀能得到意外的惊喜。或许是昊天念其愚顽吧,终于在寒冬的一个午夜,恢恢的天网撩开了戋戋的一角。我正在看台湾远流版的《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十册。忽地在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条下,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读  相似文献   

18.
最近因为写《陆小曼传》,查阅了不少资料,在上海图书馆看旧报时,发现徐志摩、陆小曼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徐志摩在1929年9月29日《罗宾汉》上发表的《严正声明》,另外一篇是陆小曼在1932年3月24日《晶报》上的《陆小曼的一封信》,疑是佚文.为此,我立刻查阅了《徐志摩全集》和《陆小曼诗文》,里面没有收入这两篇文字.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史料》2004,(2):27-29
景端同志:我翻译的《堂吉诃德》里,没有翻译开卷十一首塞万提斯自撰的赞美诗。我不翻,是经过再三斟酌的。翻译这组诗的一位英语译者说:绝大多数译者不译这十一首开卷诗;这一组诗,虽然说不上有什么好,却和全书宗旨是协调的,而且《前言》里已提到了,不该略去。我亦深以为然。我细细读了塞万提斯的《前言》(Prologo),  相似文献   

20.
守文同志: 9月1日夜间,我拿起你的《能不忆<牛虻>?》,一口气把它读完。好文章。《牛虻》有重大的社会影响。这篇关于《牛虻》中译本的故事那么曲折有趣。故事中的情节那么引人深思。难怪叫人爱不释手。 1953年,我读《牛虻》之后写了一首自由体的诗,长达46行。现另纸附上。那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