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针对煤层气井水力压裂压后无产量、产量低等目前等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综合应用煤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煤层水力压裂技术、煤层气井排采技术、统计分析和神经网络等,提出了基于非线性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的煤层压裂效果预测模型。本文总结了影响煤层气井压裂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非线性主成分方法对模型的输入参数进行了分析并提取了其主要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应用表明,将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BP神经网络进行煤层气井压裂效果预测,简化了网络结构,提高了运算速度,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科技人物     
《中国科技信息》2012,(2):17-20
我国首次实现低阶煤煤层气产业化开发利用继美国褐煤煤层气成功开发之后,我国首次实现了低阶煤(褐煤)煤层气勘探开发重大突破,"低阶煤、多煤层、薄煤层煤层气开采压裂组合及投球分压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成功。近日,该项目通过了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3.
现有压裂技术对煤层的适应性均较差,迫切需要改变现有的煤层气增产模式。为此,项目提出并研究间接压裂这个煤层气增产的新模式,拟在煤层的顶/底板射孔,通过水力压裂形成高速通道,使煤层气以最短的距离解吸扩散进入裂缝,再经裂缝快速流入井筒,显著提高煤层气排采的覆盖面积和效率,从而确保煤层气井高产稳产;根据高速通道形成于顶板或底板,间接压裂分为顶板通道间接压裂、底板通道间接压裂、双通道间接压裂甚至多通道间接压裂。  相似文献   

4.
全球煤层气资源量可能超过260×1012m3,我国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6.8×1012m3,与陆上常规天然气资源量38×1012m3基本相当。煤层气的开发理论取得了新认识,研究煤层气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特征,采用数值模拟研究地下煤层气扩散-渗流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试验和开发工艺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深煤层的煤层气开发技术获得突破,在井网井型的选择、压裂技术、排采技术等方面有了新进展;煤层气的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煤层气发电和化工产品的生产方面得到了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5.
煤层气处在煤岩中,主要成分是甲烷,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游离在空隙中或者溶解在水中。煤层气是一种新型能源,具有高效、洁净的特点。我国的煤层气资源丰富,开采和使用煤层气资源不仅可以减少燃煤带来的污染,还可以弥补常规能源的不足。现阶段对煤层储层改造主要技术就是水力压裂技术,本文立足于此,主要对水力压裂技术进行介绍,并对水力压裂设计过程中对裂缝的控制进行阐述,希望对煤层气水力压裂技术的实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产地,蕴藏着1.9万亿吨煤炭资源和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但由于新疆煤炭资源开发主要位于山前地带、受地壳运动的影响,煤层倾角普遍较大,这为新疆煤层气分析、研究、开发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尤其是压裂支撑剂的选择成为一大难点。本文通过对镂空陶瓷支撑剂颗粒分析研究,发现可根据其硬度高、重量轻、易悬浮的特征,提高对新疆极倾斜煤层煤层气研究开发程度,并可以运用于其它相近行业。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这些资源的勘探开发水平对资源的应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我国现有的煤层气藏地面勘探开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煤层气藏地面勘探开发水平的建议。该研究对优化煤层气藏地面勘探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罗兴  刘勇  张旺  邱来 《科技风》2023,(24):81-83
自工业革命以来,煤层气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接替能源备受关注。煤层水力化技术不断趋于成熟,其中包括传统水力压裂技术、水力吞吐技术、喷射压裂技术、水力压冲技术等。本文综述水力化技术,以期为不同矿区选择效果最优的煤层水力化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合理的井位设计是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不仅能够降低勘探开发成本、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保障煤层气开发的顺利实施,并且可以大幅度提高煤层气井产能与经济效益。本文主要是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煤层气勘探有利区评价参数和井位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供与业内人士之间的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0.
二维地震在煤层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邓国成 《内江科技》2012,(3):114+86
煤层气做为一种新型能源,越来越引起重视,沁水盆地是我国煤层气产量最大的盆地,是煤层气勘探开发最有潜力的盆地。本文通过在沁水盆地开展煤层气勘探的实例,分析总结在沁水盆地这类地表条件复杂地区开展野外数据采集的经验、数据处理、资料解释和储层估算等方法。实践表明,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合理分析研究,在该地区利用地震勘探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可以确保煤层气开采井的正确布置,从而降低煤层气开发风险  相似文献   

11.
高424块属于地层不整合稠油油藏,因储层厚度薄,经过多次蒸汽吞吐后,开发效果逐渐变差。为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开发初期油水井均压裂改造,但后期暴露出因裂缝问题影响开发效果的种种问题,为此通过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对不压裂投产的条件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对不压裂油井、水井的生产状况调查,找出制约产能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方案,通过理论研究与现场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12.
特低渗透油藏要求井网密度高、投入大,常规压裂产量下降快,开发效果差。直井长缝压裂完井技术通过压裂造长缝,增大泄油面积,提高特低渗透油藏单井产能,可实现少打井,降低投资。本文介绍了直井长缝压裂工艺优化、压裂液体系优选、综合降滤、射孔优化、控制缝高等技术。该技术在义7-6、滨660和樊142等多个区块进行了应用,现场的实践证明,与常规压裂相比,直井长缝压裂完井技术能够提高单井产能,延长油井有效期,对特低渗透油藏提高压裂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随着煤炭工业快速发展,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文章回顾了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煤层气勘探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为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煤层气资源可采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层气资源储量是煤层气开发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最关键的地质控制因素,而煤层气的可采性是实践煤层气开发的根本前提。文章首先对影响煤层气资源开采的地质因素进行了归类提纯,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矿区工作面煤层的实际测量参数建立了煤层气资源可采性的评判模型,为不同矿区煤层气资源开发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压裂工艺技术是提高低孔低渗储层开发效果的重要技术手段,对压裂工艺质量的控制是实现有效压裂的前提,因此,对压裂工艺质量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研究区低孔低渗的储层特征,从压裂用添加剂检测、压裂液检测、井口质量控制、压裂设备管汇安装质量要求和压裂井筒质量要求等方面展开了讨论,以期待进一步提高压裂工艺质量。  相似文献   

16.
在油田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原有的压裂后产能预测方法已不能满足油田开发需要。为了更科学合理地预测压裂后油井产能,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和正交设计试验相结合,综合分析压裂效果影响因素是科学合理的。阐述的"因素分析-公式推导-实例验证"方法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单井压裂产能。研究油井压裂效果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用增油模型来进行描述,能够获得较高的模拟度,得到较好的结论。随着E值的增加,压裂增油量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压裂效果逐渐变差。E值越小越有利于取得理想的压裂效果。预测压裂后产能的新方法,比较实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油田某开发区高含水后期为例,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预测压裂后产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对煤层开发不断深入,在不同的煤层中开发方面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本文主要结合我国的煤层气分布情况,运用对比分析方式对煤层气的开发模式进行阐述,并指出今后煤层气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区块,根据典型煤层气情况而提出开发的模式以及相关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18.
淮南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层气赋存总量高达5928亿m^3,地区地质构造复杂。通过分析煤层气地质特征、提出勘探开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评价勘探开发前景,提出合理建议。该区地质构造相对复杂,煤层赋存状态和煤体结构均较复杂,区域差异大,煤储层渗透性低,含气饱和度低,这些给勘探开发带来了难度。但地理位置优越,含气总量高、煤层厚,煤层多和局部地质构造优越等有利条件为该区煤层气开发带来巨大潜势。建议制定勘探开发总体规划,实施可持续开发,实施采气采煤一体化,优势区域优先开发,加强构造煤层区煤层气开发研究,实现煤层气开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刘忠华  汤婧  吕晶 《内江科技》2011,32(12):22+57-22,57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考了大量文献,总结了我国煤层气的开发现状,认为我国煤层气的开发上有较大的空间。并提出了我国煤层气开发技术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进一步为我国煤层气开发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以铁法煤田西南部的大兴井为研究对象,对井田北二采区内的压裂井煤层气储量及排放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不同压裂井出煤层的厚度以及排采量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北二采区总的特点是储层厚度大,渗透率高,排采工作制度控制较好,排采间歇次数少。由于排采率较低且渗透率较高的特点,北二采区仍能够有潜力形成高产压裂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