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先秦特别是战国时期以来,巴文化和楚文化在长期共存过程中不断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半巴半楚或亦巴亦楚的新文化样式,即巴楚文化.巴楚文化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具有神秘而浪漫和悲剧精神等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2.
三峡地区是巴文化、楚文化交汇之地,歌舞兴盛。巴楚文化与三峡歌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巴楚文化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巴楚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由巴楚文化逐渐交流、融合形成的,巴楚文化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巴、楚之间长期以来的人群往来和族群迁徙。  相似文献   

3.
简述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特征 ,分析郭沫若对巴楚文化个性的感悟、认同及对现实文化思想的扬弃和升华 ,揭示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和审美取向对巴楚文化的隐性传承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峡地区在古代,处于“巴楚交错地段”,巴楚两种文化于此交融、混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似巴似楚,亦巴亦楚”的“第三种文化”,文化界称之为“巴楚文化”。同时,这一地区又位于长江这条经济开发带和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五岭这条“文化沉积带”的十字路口,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三峡地区特有的文化特点。从分析三峡地区的民俗入手,阐释了文化本身的多元复合性,总结了三峡文化的本质特点,以利于更好地开发和建设新巴东,建设大三峡。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享有三峡明珠的美誉,巴楚文化的人文菁华浸润了西陵教育的蓬勃发展之基。西陵教育致力于办好  相似文献   

6.
渝东南与鄂西北民歌有许多相似处,这与其山川地理及人文有紧密的关联。巴楚之南与巴楚之北各处四省交界处,其间千山万水阻隔,距离遥远,但民歌中相同或相近的句式、方位、神秘葬俗所包含的巫术与宗教意蕴相同或相近,风水龙脉观念与人们头脑中的吉凶祸福观念紧密相关。二地同受巴楚文化浸润和渗透,民众思想、感情、思维、生活、风俗习惯等相融,有许多因子在其中遗传和更新,陕豫川鄂、湘鄂渝黔或陕豫川湘鄂渝黔七省联合开发、保护自然和人文资源,避免人为的、地区割裂所带来的文化缺失、旅游和经济等方面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吴思增 《天中学刊》2005,20(4):77-79
刘禹锡是中唐富有创作成就的一位诗人。他身历贬谪,寄情巴楚,写下许多佳篇,《竹枝词》即作于此间。其诗反映了当地的山川形貌和风土人情,同时巴楚独特的民风又影响着诗人的心绪情感,诗中寄寓着作者的漂泊之感和凄凉幽思,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8.
投稿须知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为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系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从2005年开始,改为双月刊。主要发表现代远程教育、文史、经济、法学、荆楚及巴楚文化研究前沿方面的论文。欢迎电大系统内外专家学者投稿。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通过生态翻译学视角,总结宜昌市博物馆展品英译策略及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批评修改建议,以期达到语言形式、社会文化、互动交际等复杂翻译生态环境中的最优方案。本研究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宜昌旅游文化类文本的翻译质量,促进宜昌入境旅游业的高水平快速发展;完善巴楚民俗文化对外形象构建,丰富宜昌旅游外宣话语体系,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文化翻译策略、方法、评价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数据和新解读。  相似文献   

10.
2002年9月18日到19日,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的同仁在湖北巴东宾馆就“巴楚文化”、“寇公文化”、“历史文献”等问题进行了为时两天的讨论。讨论中让我们最感兴趣的则是对当下对“文化”一词泛用问题的针砭。关于“文化”泛化之由,湖北省博物馆王纪潮研究员对此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文化”一词源于考古上的术语,它为了便于分辨一地与另一地的区别,于是引进“文化”一词,如:“龙山文化”,西安“半坡亭文化”,“仰韶文化”等等,但是,由于媒体的介入,“文化”一词的外延被无穷地扩大,于是,便出现了“文化”泛化的现象。环顾四周,随手拈…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在地域分布上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北方黄河流域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文化两大板块 ,而汉水、淮河流域是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而且是南北与东西文化的融汇、改造、消化之地。正是汉水、淮河流域这个南北文化大熔炉 ,冶铸出了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楚文化和道家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2.
南阳汉画是汉代流行在南阳地区贵族、地主、商人阶层间的一种墓葬装饰艺术,是南阳本地传统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楚、巴蜀、中原文化等长期融合的结晶。汉画"牛虎戏"图像充分体现了这种交融:牛作为辟邪神兽映射出南阳地方文化因素,白虎作为辟邪图案映射出巴文化因素,熊作为辟邪图案映射出楚文化因素。文化交融是南阳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南阳的地理位置、人口的流动性以及发达的商贸经济和特殊的政治地位是这种文化交融的基础,正是这种交融促成了南阳文化的个性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湘楚文化是湖南人民精神财富的宝库。它具有深邃修远的历史渊源,丰 赡厚实的精神内涵和广阔恒久的流播影响等特点。我们应当大力提倡“湘楚文化”,不应当因为楚文化的发祥地不在湖南,或仅仅囿于湖南的地称谓而一味地提倡“湖湘文化”。  相似文献   

14.
位于洞庭湖平原北部边缘的鄂南桃花山地区,素有"荆楚桃花源"、"荆楚第一竹乡"和"鄂南茶乡"之称。其历史悠久而异彩纷呈的"桃文化"、"竹文化"和"茶文化",构筑了当地特有的人文风情。笔者从乡土文化视角,对此类地域文化现象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离骚》有楚文化的外部特征和中原文化的内在实质。楚地的山川风物、民俗民风,楚人原始神话思维及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是其产生的沃土;中原文化的现实关怀和理性精神是其产生的催化剂。《离骚》抒情主人公是浪漫的神性和现实的人性的统一。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浪漫的神与理性的人相统一,才成就了《离骚》这篇千古奇文。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是由多民族、多区域文化汇聚而成的一体多元的大文化。黄河流域的周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是构成华夏文化的两大源头。楚文化曾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其精神内核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湘楚文化是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曾经深刻影响20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要培育和构建新时代民族精神.就必须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倡符合民情、富有特色的人文精神.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的精神成果,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楚地和楚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永贞革新”被贬楚地的刘禹锡在他贬谪诗的创作中受楚地敬巫祝、日火崇拜等风俗影响,其诗显现出新的光芒色彩;对楚地的古迹风物这类人文意象的描写,使其诗有了深刻的内涵;对楚地风雨四季这类自然意象的描绘,使其诗有了更多的灵动气息。不幸的遭际却让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有了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巴是一个明古国,早在商代已见称于世。从商至西周,巴立国于汉水上游,春秋时一度东出汉东,与楚国缔结政治军事联盟,发生种种和战关系。同时,在川东鄂西称为巴的广袤地域上,活跃着若干族群,它们与汉上巴国有着不尽一致的关系。所谓巴化,在战国以前其实包含着巴国化和巴地化两大组成部分或层次,两不论在地域还是面貌上均有明显相异,战国时由于巴国南移长江流域,巴化才从地域和形态上充分整合起来。所谓巴楚化,主要是指在原为巴地后为楚地的地域范围内,巴化与楚化的共生与互融,表现为一种半巴半楚或亦巴亦楚的民族和地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