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郅庚 《寻根》2014,(6):25-29
<正>汉画像石中的侠士故事侠出现于春秋,盛行于战国。这一时期有许多侠士千古留名。荆轲就是著名的侠士之一。《战国策·燕策》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气氛中,一个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侠士荆轲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中,有四幅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图1的画像上,荆轲右手扬起,匕首刺在柱上;秦王张皇失措,躲在柱后;秦舞阳匍匐在地,不敢抬头;盛樊於期头的箱盖已打开,头已露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正>继短暂的秦朝灭亡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的专制帝国汉朝。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民众的富足、国力的强盛,汉代开辟了极为广袤的疆域。在400多年的发展史中,对外展现了赫赫声威,对内孕育出多样的民风民俗及异彩纷呈的文化。谣谚文化作为汉代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其繁盛不是一时的,也不是一地的,而是风靡整个时代,流行于全国的。据统  相似文献   

4.
羿神话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巨大、流变最为复杂的神话之一.在前秦典籍中,羿形象呈现截然相反的两种形态,一个是射日除害的远古英雄,一个是荒淫残暴的有穷国君.然而到了汉代人手中,对羿的英雄性格给予极度彰显,对羿的低劣品质却极力回护,这种选择与取舍所映射出来的,正是汉代人积极、浪漫、宏阔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5.
叶舒宪 《寻根》2008,(4):4-12
考察华夏文明之渊源根脉,20世纪前期最有影响力的学说是“夷夏东西”说。倡导此说的傅斯年先生认为,历史凭借地理而生,夏商周三代历史背后,存在着一东一西两种文化对立斗争和融合的线索。傅先生搜罗文献史料,描绘出以空桑(指曲阜一带)为中心的“东平原区”和以洛邑为中心的“西高地系”,阐发二者的互动对于中华早期历史展开的重要意义。傅先生的论说振聋发聩,给20世纪的古史研究带来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南京在哪里》不仅仅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小说文本,它融入了先锋叙事的经验,在总体上构成了一种寓言式或者说是隐喻式的结构。小说以一种绵密、精细、轻巧的笔触,从现实切入历史,在多个层面实现意义的延展。小说一方面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试图在强势的现实与处于弱势的历史之间构建一种叙事的平衡。小说文本也因此具备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倪宝诚 《寻根》2008,(2):74-80
“泥咕咕”——浚县古庙会的文化象征 浚县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故道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浚县古称黎阳,境内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中,却平地突起两座山,东日大伾山,西日浮丘山。两山之上保存有自北魏至明清以来的各种道观、寺庙等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8.
孙发成 《寻根》2009,(2):47-48
高淳县位于江苏省西南端,北临溧水,东界溧阳,地理位置独特,文化历史悠久。其地民俗民风纯朴,是江苏省民间民俗文化的富矿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龙灯、马灯、跳五猖、打水浒、跳花篮、荡湖船、出台角、狮子舞、赛龙舟、踩高跷、麒麟唱、太平锣鼓、送春、采菱舞、蚌精舞、放荷灯、打铜牌等30余种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9.
李鹏 《寻根》2011,(1):4-8
一、祠山大帝与祠山信仰祠山大帝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冶水神,祠山信仰是以崇拜和祭祀祠山大帝为中心的民俗信仰活动。其流传地区主要在皖东南、苏南、浙北一带。  相似文献   

10.
2008年4月2—4日在西安召开了“纪念人文初祖黄帝 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学术研讨会,本刊选登部分未公开发表的文稿精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李映发 《寻根》2009,(2):43-46
四川人的信仰习俗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藏、彝、羌、土家等兄弟民族十余个,本文主要讨论汉族的信仰习俗。清代四川是一个移民社会,各省入川移民绝大多数是汉族。清代移民“五方杂处”,长时期的“习尚相染”,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习俗。四川地域辽阔,各地习俗虽有些地域差异,但也不过是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将现实灾难按照其中的力量对抗区分为自然力和亲历者两个部分,重点对现实灾难不能作为审美对象的理论观点进行辩驳,认为如能剔除那种恶俗心态支配下的亵渎情绪,那种对现实灾难进行审美的不道德感也将不复存在。这样,我们将能够发现现实灾难中呈现的审美形态并确认灾难的亲历者的生命价值。随后分析了现实灾难中的悲剧和崇高的审美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对现实灾难叙事的基本伦理问题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3.
黄素龙 《寻根》2011,(4):27-31
凡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有许多稻荷神社,稻荷神社敬奉的是稻荷大农神——狐狸。最早在京都创祀稻荷神社者是中国秦朝到日本的秦氏后裔。先秦时期,中国曾把捕鼠的猫、捕田豕的虎当做“八蜡”之农神去祭祀。但是古代的日本并没有猫、虎之类的动物,  相似文献   

14.
黄素龙 《寻根》2011,(4):37-40
鸡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之一,从一开始就被作为食物来源。后来鸡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除了提供肉食和蛋供人类享用之外,还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民间信仰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潮汕地区,鸡更是备受人们推崇的“吉祥物”,在潮汕民俗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处处可见鸡的踪影。  相似文献   

15.
李彩萍 《寻根》2010,(1):44-52
<正>丧葬礼俗是人生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的终点。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中,人们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不死其亲",即不把死去的人当成亡人,而是把其当成灵魂和肉体仍存在的"活人"(谢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演进,中国的古代神话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虽则茅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著书论证了中国上古神话"神话历史化"这一观点,然而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质疑。事实上,不论是"神话历史化"还是"历史神话化",其理论内涵都是正确的。但在讨论神话的发生阶段时,"历史神话化"明显更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唐金培 《寻根》2012,(2):37-41
历史上入台的汉族移民绝大部分是祖籍河洛地区的闽粤籍移民后裔。无论是迫于生计前往台湾垦殖开发,还是因为政权更迭或其他原因前往避难寻求生计,他们都不是以离开家乡为目的,而是以重返家园为旨归。加上岛内居民冲突频繁,天灾人祸接连不断,  相似文献   

18.
温州民间神祇信仰众多,史上处于国家主流意识控制的边缘地带、浓厚的图腾和信仰传统、移民性的历史传统、功利性的文化传统是造成温州民间神祇信仰众多的主要原因。蕴含在神祇信仰下的民众意识有:对自然的依赖意识、慎终追远的宗法意识、报恩意识、孝悌道德伦理意识、因果意识、优良官宦需求意识、美好人格追求意识等。民间神祇信仰在市民社会生活中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又有某些消极作用。民间神祇信仰呈现出良俗将仍处于强势地位、民间神祇信仰中的文化意蕴会得到进一步彰显、部分民间神祇信仰活动迷信色彩会更加浓厚、功利性特征必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新的信仰内容和形式会不断出现的态势。要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对民间信仰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王雪 《华夏文化》2012,(4):8-10
鉴于秦朝速亡的深刻教训,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宽刑减税、发展经济的政策,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废除"挟书律",文景之时广开献书之路,注重搜求先秦古籍,致力于对先秦文化的保护,并设立博士。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推进了汉初学术的兴起和繁荣。齐、吴、淮南、河间等地方在当时一度成为学术活动的中心,"及至汉兴,禁网疏阔,未之匡改也。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皆  相似文献   

20.
叙事赋与中国小说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183;艺文志》诗赋略着録的赋分四派,第一是屈原赋等二十家,第二是陆贾赋等二十一家,第三是孙卿赋等二十五家,第四是杂赋十二家。前三派的分类标准为何,难以判断。最後一家杂赋,显然都是佚名的作品。其中“客主赋”十八篇,大概是用客主问答的叙事法。这种叙事法早在传为屈原所作的《卜居》、《渔父》里就已见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