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灞陵送别     
说到曹操,我们眼前总会浮现出京剧中那个满脸涂白的奸邪形象。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曹操是个奸雄——一个用奸诈手段取得权力、高位的人。但五年级学生李佳訸同学却在《灞陵送别》一文中认为,曹操是一个“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英雄气概”的人。  相似文献   

2.
《特区教育》2013,(11):1-1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一曲《说唱脸谱》道出了我们国家京剧文化的丰富多彩。当某个小达人匠心独运,让京剧人物与可爱的方块人进行碰撞,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相似文献   

3.
古城会     
巩孺萍  金典  王微 《红蜻蜓》2024,(13):34-39
<正>《古城会》取自《三国演义》。关羽保护嫂嫂来到古城外,与刘备、张飞相会。张飞怀疑关羽投降了曹操,这时蔡阳又带兵追来,关羽为证清白,力斩蔡阳,张飞终于疑虑全消。《古城会》是著名的京剧红生戏,红生角色以关羽为代表,所以“红生戏”又称“关公戏”。  相似文献   

4.
京剧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曲《说唱脸谱》,相信不少人都能或多或少地哼上两句,而它表现的就是咱们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京剧。京剧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但它的源  相似文献   

5.
<正>一、以《××的自白》为题写一段说明文字京剧脸谱的自白◎王晓雪|安徽省六安市第九中学八(11)班嘿,大家听过《说唱脸谱》吗?"……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说的就是我——京剧脸谱,即便是不熟悉京剧的人,也会从这首歌中窥得中国戏曲脸谱之一斑,性情忠奸一看便知。我看起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实各有一套章法,也就是说"各角有各角的谱"。  相似文献   

6.
曹操是建安文学代表性的诗人,刘勰对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文心雕龙》中对于曹操文学创作的直接评价只见于《乐府》一章中,另外在《明诗》中对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看出刘勰对于曹操的文学创作的评价是略带贬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刘勰的生平环境以及其学术思想有关,也与曹操"古直"的创作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7.
曹操诗歌以四言诗最为出色,其四言诗对《诗经》既有借鉴又有突破创新。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一是对《诗经》的借鉴,曹操四言诗在诗歌的形式、语句、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受到《诗经》的影响;二是曹操四言诗对以《诗经》为代表的传统四言体的突破与创新,曹操创造性运用口语化的语汇、散句化的诗行结构,形成了自己四言诗独特的艺术蕴涵和魅力;三是曹操四言诗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三国中的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人生信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以"奸绝"著称。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普及,这种认识"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认识《短歌行》中真正的曹操造成了障碍。光凭借注释,很难矫正人们根深蒂固的认识,所以需要补充《三国志》、《资治通鉴》中曹操的相关材料。还原曹操,是理解《短歌行》的前提。(一)《三国志》、《资治通鉴》中的曹操。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在《诏策》《章表》《章句》等九个篇目中十次论及曹操,对于有关曹操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家世、人品、文论思想、与文学之关系、诗文的表现等都有涉及。其中借评价陈琳檄文对曹操家世、人品的描述,平理若衡,值得肯定。另外,因《文心雕龙》之性质,并未对曹操作品作艺术上之品鉴,而无论《诏策》当指事而语、《章表》勿得浮华,或论赋嫌于积韵、弗好兮字入句,或对创作主体之强调才、学相辅,并无负面指责贬抑之语,虽未成体系,但所言大抵中肯,保存了中古时期关于曹操的不少珍贵资料,为今人提供了值得信赖的史料。  相似文献   

10.
陈其钢先生是一位世界知名的中国作曲家。其作品的创作形式涉足了几乎所有的器乐领域,如:为单簧管而作的作品《晨歌》;为长笛与竖琴而作的作品《回忆》;为钢琴而作的作品《京剧瞬间》、《二黄》;为室内乐六重奏而作的作品《水调歌头》;为大提琴与交响乐而作的作品《逝去的时光》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其中,《京剧瞬间》是陈其钢为数不多的出色钢琴作品之一。本文对陈其钢《京剧瞬间》创作特点研究分为三个部分来分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作者以及《京剧瞬间》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是从《京剧瞬间》的音乐文本出发,结合"京剧"、"行弦"和"五声性"元素来分析这首作品的音乐特点及其艺术表现;第三部分主要是介绍《京剧瞬间》的演奏要点。  相似文献   

11.
成书于金代的《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面如紫玉";元杂剧三国戏中的关羽开始有"赤面"或"丹脸"的直接描述,如"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等。蒙古族审美文化认为"赤面"或"红脸"象征着武勇,是好汉或英雄的体征之一;而《三国志演义》中关羽的"面如重枣"(疑原为"面如挣枣")之赤面的描写来自元杂剧三国戏而不是《三国志平话》,从而可推知《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就是《录鬼簿续编》所记载的戏曲家罗贯中。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中“义”具有双重性质:一是为天下的“大义”;二是为个人的“小义”。前一性质促使刘备集团走向兴盛,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而后一性质却又促使其走向败落,最终归晋。  相似文献   

13.
《三国地戏书》是安顺地区屯堡民众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而来的地戏说唱本.作为民间文学文本,其叙事特色主要有三点:1、叙事节奏张弛有度;2、叙事结构简明、剧情主线突出;3、以典型场景和套语编织故事.这三个叙事特点使该说唱本很好地契合了当地口头文化传统和当地民众的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14.
《史记》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选取和人物塑造方面,主要表现是《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其具体内容有三方面:一是《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史记》的互见法;二是《三国演义》写作过程中,作者的褒贬和爱憎意向并不通过发议论、作判断来表达,而是把这种主观倾向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即寓论断于叙事;三是《三国演义》写作也像《史记》一样,准拟“成一家之言”的崇高目标,并在素材取舍方面做到了“笔则笔、削则削”。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文学史第一部典范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和特殊性,还有集体累积的成书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广传播,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国演义》的成书历时长、途径多、样式杂,有史书记载亦有文学演义,《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到《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国元曲杂剧、《三国志通俗演义》,最后到《三国演义》。在这漫长演变过程中,丰富而多元的文学创作语境对《三国演义》的成书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七擒孟获地新考:湖南靖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七擒孟获”在云南,这与《三国志》及《三国志注》有矛盾。《三国志注》所注“泸水”当在今广西境内。以靖州县为中心的湘黔桂边境区域发现大量诸葛南征遗迹;《三国演义》所述诸葛南征地理风物与靖州实况惊人吻合。湖南靖州最有可能是孟获故里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发生地。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文本中的关索故事,显然不是来自三国正史,基本上是民间传说的产物。而且,在不同《三国》小说文本中叙述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关索故事的生成及其与三国故事的关系作出种种猜测。而这一故事的民间传播更见出正史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把一般人不愿看也看不懂的史书《三国志》通俗化为易懂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让人认识了人性。这里通过几位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性恶、人性善以及善恶的交战,总结论证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解罗贯中及《三国志传》底本原貌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现存资料,罗贯中创作的小说,原来都叫“传”,并无“演义”之名。所以,罗贯中写作的《三国》小说,应是《三国志传》的底本,而非《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的生卒年以定在1320-1390左右比较符合实际。《三国志传》接近于罗贯中的底本。从总体上说,罗贯中的《三国》底本,比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要粗糙些,但某些段落却比嘉靖本写得好。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不管是成书于元代说还是明代说,各家所使用的论据多是有限的罗贯中生平资料、《三国演义》的小字注以及《三国演义》中的个别名词等。而杜贵晨先生别出心裁,根据明初瞿佑"布骂曰:此大耳儿叵奈不记辕门射戟时也"之语,以及元后期张宪《缚虎行》中"戟尖不掉丈二尾"和《南飞乌》中"白门东楼追赤兔"两句诗,推测《三国演义》成书于元代中期是误读了材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