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子和荀子围绕人性之界说、人性之根源、人性之善恶三个问题形成了各自的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四心、四端,人性的根源在于义理之天,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能,人性的根源在于自然之天,人性恶。  相似文献   

2.
孟子认为人性是天赋的生而固有的道德本心,其根源于义理之天,人性本善,并通过“尽心养性”和“反求诸己”的内求路向完善人性。荀子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生理本能和自然心理本能,人性的根源在于自然之天,人性本恶,须通过化性起伪来改变人性使其向善。  相似文献   

3.
孟子认为人性是天赋的生而固有的道德本心,其根源于义理之天,人性本善,并通过“尽心养性”和“反求诸己”的内求路向完善人性。荀子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生理本能和自然心理本能,人性的根源在于自然之天,人性本恶,须通过化性起伪来改变人性使其向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孟子、荀子“性”的概念界定、“性”的定性的比较,指出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孟子、荀子"性"的概念界定、"性"的定性的比较,指出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6.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学说。在中国近代史上 ,康有为率先对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并有所发展。他对孟子和荀子两种人性论思想的看法颇有见地 ,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 ,对于我们今天的品德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子人性论蕴含的是孟、荀人性论之争的思想渊源。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主要在于他们对人性概念内涵的界定不同。作为儒家思想的忠实代表,其人性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一样的,即善。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对立仅仅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实际上二者相辅相成,以一种理性的张力,共同构成儒家人性观的理论双翼。  相似文献   

10.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在中国人性认识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后世学者在评判二者观点时多有纷争,不免失之偏颇。孟子的人性论缺乏内在的逻辑统一性,且一味肯定"性善",这会导致削弱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后果;荀子的人性论内在逻辑严谨,因承认"性恶"而肯定人为的努力,给自身学说的落实提供了切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苟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造成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有其时代背景不同、二人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二者人性论的比较,又不难发现孟子、苟子二人都重视后天教育、关于人性论的总目标一致等诸多相同点。  相似文献   

12.
甘媛源 《成人教育》2011,31(12):67-69
"性善"与"性恶"这一人性理论的不同是孟子与荀子道德社会化思想差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两者的思想理论在道德社会化的目标、核心内容和实现途径方面均存在差异:孟子认为道德社会化就是社会个体通过"养气"、"寡欲"等自我教育方式成为兼具"仁义礼智"高尚道德的人;荀子则认为道德社会化是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道德教育系统,在"君子"、"圣人"的榜样作用下,在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教育社会成员成为自觉遵循礼法的人。尽管存在这些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对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心性哲学内涵极其丰富,且当代文化价值更为丰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然之心,追寻人性本质,锻造向善之人性,以理节欲;学用之心,提升心志情感,力求治气养心,终成圣君;礼乐之心,倡导礼乐治国,以善民心,以至民和而国正。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人性学说主要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为代表,他们的人性假设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分别提出了“内求说”和“外砾说”,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中积极的充满教益的东西对于今天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道德教育仍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孟子性善论认为道德的实现在于人固有的为善之心,而不是外在的社会规范强加给人的;孟子性善论彰显了人的尊严与人的道德自主性;孟子性善论意在人具有实现道德的权利,强调每个人在道德实现过程中所承担的相应责任,凸现了其在当下道德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腐败问题历来有之 ,关于腐败的研究层出不穷 ,怎样有效地遏制腐败是人们力图解决的难题。不管腐败的表现形式多么复杂 ,人们总能从人性的异化中找到其渊薮。教育人们始终保持人性的善德 ,寻找精神的归宿 ,时时用理性审判自我 ,或许能解决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告子从“生之谓性”的前提出发,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论,与此相对,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了人心修为的重要性,把人性问题诉诸个人的道德自觉,突显了道德修养的个人责任和行为主体在这种“成己”的修养中的道德自律性,实现了对告子人性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古代人性论发展的思想逻辑及其学说主要包括人性地位论,如人性神赋说、人性突现说,人性要素论,如人类双性说、人性个体说、人性善恶说,人性价值论,如人的价值真理说、人的价值德行说、人的价值自由意志说.虽然阿拉伯古代人性论的理论产生得较早,但时至今日,其理论的合理部分对于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小康社会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仁的理解,孟子不同于孔子。从天人关系的角度看,仁乃人心,由心推出性,由性乃事天,这是孟子的天人关系。孟子又以人性为出发点,谈仁政,实乃心政。由于孟子对于天人关系次序理解失当,加之所主张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与当时的现实相距太远,孟子的仁政也只能是其心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