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秀慧 《文教资料》2013,(11):10-11
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人类语言中的词汇随之丰富和变化。作为常见的构词手段,前缀构词法是扩大词汇量的重要途径。德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及语言类型,两门语言中的前缀及其构词法有很大差异。了解和掌握这些构词法的知识,有助于扩大词汇储备,优化英语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2.
情态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判断,是长期以来逻辑学、哲学,特别是语言学一直探讨的问题之一.情态动词是众多语言表达情态的主要手段.从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的精力主要还是集中在讨论情态动词的名称,词性,划分标准及范围以及个别情态动词的语义表达问题上,目前汉外情态动词的对比研究是汉语情态动词研究的薄弱环节,汉德对比方面更是几乎不曾涉及.众所周知,汉语和德语的情态动词是两种语言中相对应而又具有相对封闭性的一个语法和语义范畴,具有跨语言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从而导致迁移性语际偏误.因此,对汉语和德语的情态动词进行对比分析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3.
德语和中文的表达式中都有很多表示否定的方法,可以通过句子语气重音,可以通过疑问代词,当然也可以通过否定词.本文,笔者主要写的是关于用否定词来实现否定,并且将眼光主要集中在最基本、最简单的一个否定词"不"上.德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尽管都有否定词"不",但用法也是千差万别.德语上,笔者从语法角度入手,列举了"不"起否定作用时候在句中的位置以及其在不同位置表示的不同语义.对于汉语,则是更多地从语义的方面,观察有哪些词类可以用"不"来否定,那些则不可以,并且是否有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4.
仿译是一种逐词逐句的翻译方法.能成为汉语语汇的仿译词除了体现翻译的基本原则--"真实、通顺和传神"外,文化造成的词汇空缺,汉语构词习惯,相对应的语素的联想意义,人们对译出语历史文化的熟悉度、认知度都可能影响外来语中的词汇能否以仿译词进入到汉语语汇中.同时,汉语仿译词对人们了解他国文化、语言,吸收新概念,填补词汇空缺,丰富、发展汉语语汇有着一定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程文强 《考试周刊》2013,(55):17-18
仿译词作为外来词构成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丰富了词汇,还为各种语言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俄语和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在外来词的仿译中存在一些差异,仿译词的内涵、类型不同,主要受到语言本身及民族思维文化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俄汉语中仿译词的异同,探讨了仿译外来词的产生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俄汉谚俗语的对译看民族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众所周知,谚语和俗语都是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比喻准确,引申及训诚意义较强的妙语,是劳动人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智慧结晶。世界各国语言都有谚俗。有的是各民族共同的,有的则是由于所处社会条件不同、自然环境不同而各有不同,反映了民族之间的观念、性格、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张静怡 《考试周刊》2023,(11):73-76
目前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耗时多,学生进步慢,学习效果差。针对这种现状,容理诚老师提出了“文白对译教学法”,而珠海市金湾区教科培的乐晓华主任在容老师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言文对译教学法”,并就此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的重点是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将有较多相似元素的句义类似的陌生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创新教法。文章试图从理论上论述“文言文对译教学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俞洁伟  王慧 《考试周刊》2012,(11):18-19
汉语流行语正在渐渐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流行语的日译研究受到重视。作者通过对流行语产生背景和原因,以及日译方法的研究.探讨了如何将现代汉语流行语日译得更加自然。  相似文献   

9.
10.
汉语成语言简意赅,音律协调,文化底蕴浓厚,等效翻译方能诠释原文用意。亦为俄译中的难点。汉译俄中成语的译法主要有对应法、借用法、直译法、直译加注释法、意译法五种,翻译中应灵活运用,以等效表达原文语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平台”(1992—2015年)以及“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2016—2019年)为语料来源,主要以德语母语者的汉语学习偏误语料为例,对外国人习得汉语作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语料分析结果显示,外国人习得汉语偏误主要有语汇偏误和语法偏误两种类型,其中语汇层面主要存在词语误用、多词、缺词等偏误,语法层面主要存在成分多余、成分残缺、句型错误和语序错误等偏误,且以语汇层面的词语误用和语法层面的语序错误最为典型.基于语际偏误和语内偏误视角分析,外国人习得汉语教学应加强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强化对外汉语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吴海燕  李俏 《现代语文》2015,(4):135-139
本文分析了"and、with"与"和、跟、同、与"分别作为连词、介词时的英汉对译情况及留学生学习偏误。只有在"and"表并列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与"和、跟、同、与"进行一一对译,"with"表示协同关系时常与介词"跟"对译。从内部对比分析了"和、跟、同、与"4个词分别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习惯上的异同,旨在为外国留学生学习"和、跟、同、与"以及汉语教材中英语翻译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汉语“是”字义多用广,译者必须根据它所在的句子及上下文,搞清其词义和功能,才能选定恰当的英译法。本文拟通过实例,对此做一番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兰翠 《文教资料》2014,(17):26-27
本文结合关于颜色词在汉语成语中的英译问题,主要分析了含“白”、“红”、“黄”、“青”字的成语及其翻译方法,希望为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新词的产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本文主要分析和归纳了汉语新词的构造方式、特点及其维译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由于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其可译性若用传统译论的标准来评价则非常之低。但若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则其可译性大大提高。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其翻译标准是“充分”。根据该标准,只要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文在译语语境中能充分达到翻译目的的要求,从而充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不管译者采取何种翻译手段,管它是直译,意译,还是二者之中和,都可以认为该译文很“充分”,该源语文化负载词具有“充分”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7.
邢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种类多样。本文在对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希望政府部门引导参与、当地高校重视培养翻译人才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语资源共享平台等建议,其目的在于呼吁邢台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英国图书馆藏"蕃汉语词对译"(编号Or.12380/3948)是斯坦因(A.Stein)所获中亚出土文献之一。这件文书刊载于《英国国家图书馆藏黑水城文献》第5卷,以往被认为是黑水城出土蒙元时代波斯语汉语对译文书。不过,该文书实际上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麻扎塔格(Mazar-Tagh)遗址,应该属于公元8世纪的唐朝羁縻统治时期。该"蕃语"不是波斯语,而是古突厥语。该文书具备作为最古老突厥语史料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情景交际德语教学法”是非德语专业德语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其特点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中克服传统的外语教学法的弊端,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情景交际德语教学法”的核心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因而主张通过情景的演练,以具体的交际功能来安排教学内容。德语教学主要不是讲解语法和机械的练习,而是在真实的情景中恰当的使用真实的语言,培养用德语思维。教师转变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发起者,教师发起各种与现实生活情景相关的活动,学生是此项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20.
提出“对译借词”新概念。对译借词是以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近或相关的现有汉语词直接对译外语词创造出来的一种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独特借词。对译借词分单音节对译借词和双音节对译借词两种。对译借词不受一般超音段对应规律的约束,它的声调依汉语词的原声调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