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多重的审美阐释空间。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文本的分析与解读,来勾勒张爱玲创作心态的大致面貌。可以说,苍凉的背景,世俗的生活和悲悯的情怀构成了张爱玲创作心态的主要面目,并融合为一种冷静超然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2.
从文学观念出发来考察中国古代作家艺术人格的主要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温柔敦厚型,作为一种艺术人格的模式,它居于主导地位,这类作家进入创作时普遍具有一种对社会人生作褒贬的欲求,进入创作时普遍重视对文本社会意义的构想。一种是不平则鸣型,这类作家敢于坚持"发愤著书"和"不平则鸣"的精神,有着相对稳定的创作意向,在造境、构象时追求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一种是适己任性型,这类作家注重的是个人的自由,他们不求奉献,极少考虑到文学的社会功能,其心理状态基本上是追求心与性一、心与物一和心与手一。  相似文献   

3.
同是写女性,张爱玲擅长描绘沪港"洋场社会"的各色女子,而武汉作家姜燕鸣则更倾心于刻画老汉口的中下层女性。本文将以张爱玲的《传奇》与姜燕鸣的《汉口的风花雪月》为研究对象,从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出发,进一步解析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作家女性观,并希望通过对小说艺术手法的比较,为作家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不但是文学与文化界研究的重点对象,也是大众传媒、影视界热炒的作家。人们对张爱玲其人和作品的评价不同.看法各异,但把张爱玲看成是一个追求时尚、倾慕现代生活的作家,甚至给她贴上流行时尚标签的做法非常普遍。本文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小说文本进行了分析,说对现代文明和金钱社会采取了彻底的否定态度,她的作品反映了她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内核,其创作主题不是在倾慕现代,而是在呼唤传统。  相似文献   

5.
王新梅 《文教资料》2007,(25):65-67
冰心、丁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她们的女性立场与关照视角各有特点,流动于其文本创作和个人生活中,表现出了复杂的性别意识。本文对三个作家的女性书写进行分析,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女性文学的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令人炫目,其小说意蕴丰富驳杂,同样的题材到她的笔下自然与众不同,成为经典。张氏艺术历来为众多学者不厌其烦地解说着,然而或多或少地留有缺憾。作家的洞世眼光和生命直觉往往被遮蔽了,导致对其小说的艺术分析总是顾左右而言其他,不及要领,朦胧不清。张爱玲在多重否定之中平视生命的态度是品读张氏艺术的关键。张爱玲表现的是人性的真实和平凡人生命的真实。她演绎出了另一种“向死而生”。  相似文献   

7.
作为女人天性重要的一部分,"妻性"常被作为分析女子形象的关键词,然妻性概念本身却未能得到充分探讨。通过解读苏青、张爱玲等作家的小说文本,可以分析得出"妻性"的两层内涵,即作为与夫性相对应的女性角色,对丈夫情感上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和排他本能的占有性;作为女儿性的延伸,具有人身和精神上的平等与独立。由于经济权的不平等,为人妻者往往无法逃脱对人身与人格平等要求之间的内在悖论。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笫一次把张爱玲请进了文学史,并予以了高度评价:"张爱玲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张爱玲以其文学、绘画、音乐、历史等多方面的才华,进行了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如果从文本的思想内涵、整体艺术或接受关学等视角考察,我们很容易认同“张爱玲热”是文坛的奇迹或是张爱玲生逢其时的幸运。但当我们把张爱玲现象置于传播学视野下。对作家及其作品加以整体观照时,我们发现,张爱玲及其作品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离不开三次热潮所处的传播环境,以及其独特的写作技巧、自身的魅力、媒介的推波助澜和受众的选择与满足等。正是这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共同作用,才打造出这一华丽的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10.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解析这个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的题旨及人物的心理和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期的乡土小说家队伍里,迟子建以其独特的身形为人瞩目,好以自己对生活朴素的,审美的理解,悲悯而不阴霾的情怀,执地表达着对黑土地的深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好笔下的乡土是诗意的乡土,生灵是诗性的生灵,而“幻想”则是好对艺术的理解和言说方式,这使好的乡土小说总有一种凌架于作品中人,物,事件之上的形而上性质。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创作和传播与媒体发展紧密相连。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人类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时代,艺术的创作方式和存在形式也因此改变,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正在消失,艺术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新媒体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媒体创意"等专业院校大量涌现,伴随着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艺术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新媒体艺术的特点,从课程设计、创新教育、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萧红小说的创作曾长期在她熟悉的乡土生活与她不甚熟悉的政治生活之间摆动着,游弋在社会关怀与内心需求两种创作动力的冲突之间。在她的创作中,往往是疏离社会关怀而源自内心需求的作品更能体现她的艺术才华和天分。但作家在艺术个性充分实现的过程中长期彷徨不定,浪费了很多才华和精力,留下了诸多遗憾。  相似文献   

14.
莱维托夫是美国20世纪有影响的诗人之一,50年代她提出了"有机形式"的诗歌创作理念并终生为之努力.她的"有机形式"思想主要包括:1、诗人驰骋在艺术王国里追寻着一种无上的精神和理想;2、艺术家要善于择取平凡事物入诗,以超凡的眼力平衡理想与现实,探索艺术的灵魂;3、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诗人须投身社会生活,以提升诗歌的品质.简言之,她的"有机形式"创作思想是建立在对生命艺术整体认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16.
审美人格是人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人格或趋于理想的现实人格。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日渐迫切,各行各业都需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人格。演艺工作者作为美的宣传者、文化艺术传播者的主流群体之一,他们担负着引领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激发民族创造精神的重任,因此,构建正确、高尚、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人格,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对他们进行审美人格的研究,不仅能发现演艺工作者在创作、表演、发掘作品内涵时的审美人格倾向,还能够发现演艺群体自身审美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使演艺工作者树立健全、完善、高尚的审美人格;才能够按"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引领社会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激发民族的创造精神,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民族艺术的乡土情结及当代际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本民族生命体验与心中祈愿的表达的各少数民族艺术,无不自然而然深深切切地从本原意义上相系着自己的“乡土”,以至形成独具内涵的“乡土情结”。对于表现当代生活的民族艺术而言,其“乡土情结”则有新的内涵,新的美学机缘。这意味着,从人们的精神期待看,当代城市化的挑战,不但不会远离民族艺术的乡土情结、乡土内涵,反而会使之更加彰显。  相似文献   

18.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呼啸山庄》具有极度阴郁情绪基调的原因是由艾米莉·勃朗特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她腼腆、冷漠、孤僻 ,内心狂虐等等个性决定的。她是一名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 ,属于内倾型作家 ,其作品独立于时代的主流文学之外 ,在思想艺术手法方面显示出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主体所养之“气”包括生理之气,心理之气,道德品质、精神人格之气,还包括艺术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艺术主体所养之“气”的不同,转化为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气”就是人对自我本能、自我生命的体察,从而以自我生命去体合宇宙生气流行的大生命节奏。从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角度看,艺术家“养气”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他在力求把握和艺术地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