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教版2003年)收录了美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一文,其中有这样的话语:“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董秋成《小议“公诸于众”》(《中学语文研究》2003年第12期)曾认为文中“公诸于众”一说是病句。应该改成“公之于众”、“公诸世人”或“公诸大众”。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教育界,当谈及“应试教育”之弊端时,往往把“应试教育”说成是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和体育、忽视美育和“劳育”的教育。我们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太恰当的,“应试教育”并不是重视“智育”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六一好”     
一年四季有那么多的节日,只有一个节日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一年四季有365天,只有一天是我们最快乐的———这就是“六一”。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又到了,今年的这个节日我们过得跟往常可不一样哟,我们写作兴趣班开展了一个活动,活动的名字叫“六一好”。玩法是在3个大方格内分别填上带“六”、“一”、“好”这3个字的成语,每格填4个,然后,让这些成语“上阶梯”,“下阶梯”。开始,我在课堂上绞尽脑汁,左思右想也只是想出了带“一”字的4个“上阶梯”的成语,那就是“一步登天、举一反三、万众一心、始终如一”。至于另外两个带“六”和…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教育学会与上海师大教育管理系于1993年4月29日在上海师大召开了为期一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学校管理”研讨会,上海市的教育理论界人士,中小学实际工作者2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对“教育市场”等一些新概念、新提法的认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育如何转轨、改制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了教育界人士的一个热门话题。对此,人们应用了诸如:“教育市场”、“教育产业化”、“教育商品化”、“学校企业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必须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使他们成为“主人”,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据此,在“年、月、日”的教学中,笔者做如下教学设计:师: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了解哪些?生1:一年有12个月;生2:一天24小时;生3:一个月有30天;生4:有的月是31天。师:你们知道的真不少,还有吗?生:一年有365天,也有的是366天。…  相似文献   

6.
“人类是一种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这是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赞美人类的一段名言。这段话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她实际上也奏出了西方...  相似文献   

7.
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将“态度”作为历史课程的一级目标。我国历史教育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新理念。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目标,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但上述两个“标准”都未对“态度”加以界定,其所列“人生态度”“科学态度”等也说不上是该概念的周全外延。  相似文献   

8.
2003年7月21日至23日,“‘新教育实验’2003年首届研讨会”在江苏省昆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通过两天紧张的学习、讨论与观摩教学,与会人员对“新教育实验”的理念、行动有了比较深刻而形象的认识。“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与主持者,是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2001年朱永新出版《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理想旋风”。2002年,朱永新和李镇西等人一起,开始了将理想付诸实践的行动——“新教育实验”。据介绍,“新教育实验”以“追寻理想,超越自我”为目标,核心理念是“为…  相似文献   

9.
现在独生子女吃独食已司空见惯,不少家长为此而忧虑。如何教育孩子心里有他人,成了当今教育界人士普遍研究的问题。日常生活中的锁事,都应是教育孩子的内容,细细体味蕴意还很深,但往往被人忽略。记得有一件事虽隔十几年,却仍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十几年前的一天,我拎着一些苹果看望一个病休在家的同事——张老师。我们聊了一会儿,张老师4岁的儿子小刚从里屋出来,我顺手拿起一个苹果洗干净递给孩子。孩子正要张开小嘴咬苹果,只见张老师说:“小刚,让妈妈咬一口。”我不解地说:“张老师你要吃,我给你洗,干嘛和孩子争着吃。”不由分说,张老师把小刚拉过来,照着苹果使劲地咬了一大口。我呆  相似文献   

10.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自己已初三了,回想自己的求学经历,真是感慨万千,我庆幸自己能摆脱面对了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前,老师一上课就说:“把手放好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于是他在讲台上口若悬河,而我们在下面“开小差”,溜号,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让人感到学习是多么枯燥无味。然而在2005年的一天,一位特殊的客人———黎世法教授来到了我们的学校,他给我们带来了一套全新的教育模式———异步教学。从此,“异步教学”的阳光洒进了我们实验中学,我们的“填鸭式”教育变成了过去。“异步教学”是黎世法教授历经二十余载呕心沥血探究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词,让人不得不想起自己的家,然而我的另一个家就是由71颗执着的心组成。我们每一位成员都有着无穷的力量。为这个“家”争光,简直就是我们的首要职责,团结一致的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的我们,共同走到三中,再走进这个“家”,汇集成一个友好的“大家庭”——108。  相似文献   

12.
我喜欢雷声,但不是自然界的雷声,而是我妈妈的“雷声”。从前,早上我还在梦中,妈妈一阵“炸雷”就把我惊醒:“快点儿起来。”我去洗脸,耳朵后面又是“雷声”!晚上我正在看电视“雷声”又追来了:“睡觉去,星期天再看!”我的天啊,一年365天,天天如此,真烦死人了。  相似文献   

13.
我们多么自豪作为中队的一员,自从我们中队2004年4月被命名为“李四光中队”,我是多么的自豪、多么的高兴,两年来我们开展了不少活动。举办了多次有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先来了解一些有趣的数字:一年有365天,而人体有365个穴位;一年有12个月,而人体有12条经络。这难道是巧合,还是有未被发现的内在联系呢?英国查尔斯王子曾说,"如果我们对八千年的印度和中国医术视而不见,那么,我们的确漏掉了一些东西。我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因为他们的医学理论基础是看人在宇宙中,在和谐整体中的位置。"这话讲得既现实得体,又富有哲理。巴西医生尤西夫说:"人们厌倦了西药的副作用。西医就像一个‘身体工程师’,将各部分分开治疗,只是表面的治疗,并非真正的治愈。"这话实在是点到了西方医学的"死穴"。  相似文献   

15.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主席在莫斯科宣布: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是个多么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啊,中国在沸腾,全国都成了欢乐的海洋。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到了2008年。我被选为新疆的优秀学生之一来到了首都北京,担当一名义务接待员和宣传员。为了能够胜任这项任务,我已经苦练了一年多的英语,并熟知了北京的地理环境和中国的历史。我相信自己在奥运会期间能为每一位运动员真诚、热情的服务。今天是奥运会的第一天,刚到北京,我的“奥运电子手机”响了。我一看,屏幕上出现了一位“奥运先生”“。奥运先生”说“:陈诺雅,请速到机场迎接美…  相似文献   

16.
“二”与“两”《祖国多么广大》(六年制第二册)写有“长江两岸”,《一只小羊羔》写有“第二天”。其中“二”与“两”在学生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常常混淆,有的学生误把“二”说成“两”,“两”说成“二”。那么“二”和“两”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二”指数目字。如五...  相似文献   

17.
当你翻开2004年新日历,会发现公历2月是29天,全年有366天,比2003年多一天,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目前世界通用的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回归年”为依据的。一个“回归年”是365.2422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使用方便,就将365天作为公历平年的一年。这样平年每年要剩下5小时48分46秒,累积到4年就有23小时Is分4秒,几乎接近一天的时间。如果累积到400年,就会多出  相似文献   

18.
老师分析多么生动,我们听课多么用功。只要老师问我们:“听懂没听懂?”回答就像泉水涌:“叮咚,叮咚,叮咚……”老师启发多么巧妙,我们思考多么周到。只要老师问我们:“知道不知道?”回答就像蝉儿叫:“吱了,吱了,吱了……”“泉水涌”和“蝉儿叫”@乐音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数学“年、月、日”的内容中,出现了平年和闰年的简单介绍和判断。平年是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是366天,二月为29天,闰年的二月比平年的二月多一天,那闰年多出的一天是从哪来的呢?这是教师应该了解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知道一年是地球绕太阳旋转(也称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而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实际的时间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我们把平年按365天计算,实际上就少算了5小时48分46秒,四年就相差了23小时15分4秒,也就是说每四年少算将近一天。所以每四年就规定了一个闰年,把这一天加在闰年的二月,以补上少算的时间,也称为…  相似文献   

20.
理论是灰色的。我们常以此为由拒绝理论的阅读,也拒绝理论的思考,这在有些老师那里表现得尤其突出。他们不关注(更不用说稍微深入理解)教育理论,只关心教学技术。技术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没有理论的自觉,没有理论的指引,教学技术、教学机智就会失去方向。多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满腔热情地争论一些“伪问题”,并因此制造教育科研欣欣向荣的假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理论思维,失去了理性的辨别力。这次关于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讨论,一些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和对教育教学问题表现出的迟钝、麻木,再一次说明了,我们是多么需要理论的滋养,我们是多么需要养成学习理论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多么需要理论的眷顾。在这个时刻,我们读到了李海林老师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