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不明确严重制约了民办教育的的发展。传统观念将教育公益性等同于学校的公益性,否定民办学校的营利性是根本原因。为明确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在即有的法律框架内更好的予以规制,应该将其分为投资办学型和捐资办学型两种,前者属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特殊行业公司法人,后者属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基金会法人。  相似文献   

2.
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不明确严重制约了民办教育的发展。传统观念将教育公益性等同于学校的公益性,否定民办学校的营利性是根本原因。为明确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在既有的法律框架内更好的予以规制,应该将其分为投资办学型和捐资办学型两种,前者属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特殊行业公司法人,后者属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基金会法人。  相似文献   

3.
民办教育法律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曹淑江 《教育科学》2005,21(5):14-18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民办教育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和民办学校的治理结构等理论问题,论证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关于民办教育的公益性、民办教育投资的合理回报、民办学校的治理结构以及政府对民办学校的财政资助等问题的部分规定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上位法的要求和促进民办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必须修订2004年公布并施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该条例的修订涉及的重点问题包括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含义、民办教育的政府规制和民办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修改时应遵循立法规律,并注意对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含义及法律性质应在总则中进行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5.
准公益性民办学校企业所得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公益性民办学校是按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登记,但实际运作中又不严格遵守"非企业"的基本准则,反而具有营利企业特征的民办学校.这类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已遇到了应否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大量争论.本文从揭示这类民办学校的制度安排和基本性质出发,借助企业所得税的相关理论和法律法规.提出为了保证税负公平和公平竞争,应当对准公益性民办学校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考虑到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实际,应当在免税收入项目、税率、纳税期限等方面设计减免优惠政策.但是从长远来看,取消准公益性民办学校,把民办学校严格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将更有助于税制统一.  相似文献   

6.
劳凯声 《教育研究》2024,(2):134-146
公共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模式,也是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实际行动。民办学校的分类管理改革推动了不同类型民办学校法律身份和主体资格向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导致其所供给的教育服务出现分化。由于不同民办学校均须遵循公益性的要求,因此,营利性民办学校供给的私人服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现为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市场化公益行为。公益性对不同民办学校的公共服务供给有不同的要求,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而言,应禁止学校内部的利益分配;而对营利性民办学校而言,在允许分配利润的同时,应遏制过度逐利行为。“社会企业”反映了营利部门和非营利部门跨界的时代潮流,对理解民办学校公共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办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满足社会一般需要的同时,满足特殊需要群体对教育的自主选择要求。  相似文献   

7.
民办学校财产归属是影响民办学校发展的关键,许多专家学者对民办学校财产归属有论述。《民办教育促进法》维护民办学校财产归属的困难是难以维护民办学校的法律权利、难以界定民办学校的合理回报、难以明晰民办学校的产权关系、难以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为了促进民办学校的发展我们应该有选择性地做下列工作: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部采用"学票制"(Voucher mechanism),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经政府认可的任何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要严格区分民办与公办;逐步对民办学校的财产实行股份制改造,以利于清查办学财产,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推行民办学校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治理机制,克服资本的寻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民办学校的合理回报与财产权制度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厘清民办学校“合理回报”政策与“财产权”制度是解决当前民办教育诸多问题与矛盾的基础,而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不能割裂。出资人可以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是国家对民办学校出资人的一种鼓励、奖励措施。出资人依法取得了“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其学校性质与不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同样是属于公益性事业,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它仍然应该享受优惠政策。国家应当尽快明确出资人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政策,并重新研究考虑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民办学校的法人类型问题。本文提出,可以从三个环节来考察民办学校的财产权制度的构建:①民办学校财产的进入与所有权;②民办学校财产的管理与使用;③民办学校财产的分割与处理。  相似文献   

9.
民办学校"合理回报"的立法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开华 《教育科学》2008,24(1):21-25
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取得"合理回报"的法律规定带来了诸多新的法律问题,并面临一系列无法摆脱的困境。立法应取消这一规定,以税收优惠和财政资助取代"合理回报";同时,借鉴国外财团法人制度,完善公益性民办学校法人的治理机构及其财产、财务制度。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修改《教育法》中"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办学的规定,明确区分营利性民办学校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对之适用不同法律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必须定位在三个方面:坚守公益性是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产业性是增强民办教育竞争力的关键;增强选择性是未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向.当前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公益性式微、产业性僭越和选择性不强三个方面的问题,必须通过强化政府责任,维护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品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民办学校的办学实力;规范管理,促进民办教育有序发展等方式,推进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郑磊  王婷 《教育科学》2006,22(4):62-65
本文首先讨论了完全由政府提供教育所产生的政府失灵现象,由此证明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补充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由于教育的公益性,因此民间资本兴办教育应该采取一种“准市场”制度,而非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政府在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当中的作用,确定政府管制与准市场化运作各自的边界,讨论了政府的管制范围和管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模式转轨的时期,教育形势和体制,也相应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学校也像企业一样,面对教育市场的“无情”的竞争和筛选,怎样才能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从教育观念出发,首先论证了教育的公益和产业二重性,进而从学校的社会职责和生态2发展角度,研究了学校办学的现代思维模式,最后由本校的办学思想与实践探索,提出“现代学校应该具有教育的公益性和运营的市场性思维方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联邦宪法立教条款在政府与私立学校之间所设置的严格壁垒开始瓦解.自20世纪初,在一系列联邦最高法院判例法的主张之下,美国政府对私立学校逐步形成了资助与管理并行的责任与立场.美国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是在公、私学校对等的原则框架内展开,以学生资助为其基本的形式;政府对私立学校拥有管理权,但管理有合理的限度.联邦政府是私立学校的主要资助者,州政府的资助相对有限,但州政府是私立学校外部管理的主体.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州通过教育券和教育费用税赋宽减等政策逐步加大对私立学校的公共资助,随之而来私立学校的政府规制将会增加  相似文献   

14.
印度私立教育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对私立中小学在价格、进入和退出、投资、质量、劳工问题、补贴等方面采取严厉的管制政策,但这种管制政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印度出现大量未获认可的"非法"私立中小学;接受政府资助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出现趋同;管制过程中政府官员寻租现象严重。印度对私立中小学的管制说明,政府干预和市场的有效结合是私立教育健康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的利益观是社会利益观,社会利益是经济法产生和存在的天然基石;经济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实现个人利益,以充分体现经济法的人文关怀;经济法为社会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即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社会分配法律制度和经济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6.
拾遗补缺创办特色——我国民办学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政教合一”的传统,使公立学校严重挤压了私立学校的发展空间,直接影响了私立学校的发展基础。民办学校应在广阔的教育供求领域,“拾”公立学校之“遗”,“补”公立学校之“缺”,为社会提供不同于公立学校的“另类选择”。  相似文献   

17.
A census and survey of schools in the slums of East Delhi, India, explored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private education serving low-income families, and compared inputs to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ing. Around two-thirds of all schools were private unaided, with more unrecognised private than government schools. Teaching activity was found to be considerably higher in private unaided than government schools, although teacher absenteeism was lowest in government schools. Most inputs showed either comparable levels of provision in government and private unaided schools, or superiority in private unaided schools. Possible implications are explored, concerning targeted vouchers, increased regul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相似文献   

18.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Austral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e post World War Two era and prior to the mid 1980s Australia has been characterised by exclusive public provision, financing and regul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1980s, however, have been marked by considerable turmoil which culminated in the 1988 White Paper. Circumstances provided by the reform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booming overseas student market and unmet domestic demand have provided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private providers. This paper charts the growth of private provision, federal and state government responses and the pressures for subsidy and regul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policies of both levels of government are hast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what Geiger (1988) defines as a peripheral private sector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ustralia.  相似文献   

19.
Public debate about school choice is often polarized between those who favor and oppose total free markets in education. However, the serious intellectual work on choice focuses on more moderate alternatives that involve a mixture of public and private accountability. A regulated market model of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would mix government regulation, options for families, and entrepreneurship on the supply side. It would sustain a role for government in licensing schools, protecting children, punishing misrepresentation, and ensuring free flow of information. This article shows how a regulated market in education would work and how one could be created.  相似文献   

20.
随着山西省民办学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政府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缺乏规划、监管;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流动性大;民办幼儿团收费两极化;民办幼儿团出现"小学化"倾向.针对山西民办幼儿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文章提出强化政府职能、完善立法保障、加强制度监管、提升教育品质是民办幼儿园良性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