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设计实验教学法应用于化工专业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通过对高职实践环节教学中安排文献设计实验的可行性、设计思路、实施流程和取得效果的探讨,证明了文献设计实验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心理学实验实践(双实)教学模式并不仅是简单地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验、实践两个教学模块,而是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针对心理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科学地构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出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其中,实验课程主要训练学生观察与分析社会心理现象能力,实践课程主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服务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根据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基础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综合设计型实验有利于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把通信工程专业实训实践环节纳入中心地位教学改革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3G等新兴通信技术大规模应用之际,为提高通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改革通信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通信工程专业实验改革要跟随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打破实验室界线,开放实验室,建立大通信网实验室思路,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实验等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5.
独立学院传统的韩语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书本理论与课堂教授,忽视了技能技术应用与课外实践。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具有基本语言能力而缺乏实际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很难占得优势。独立学院韩语专业要办出特色,就一定要做好语言、技能、素质相结合的综合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满足市场对韩国语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以高职医药卫生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为例,将科研课题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融入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生物化学研究技术和生物化学实践技能等教学过程中,发挥本课程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创新创造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等作用的综合教育模式具有必要性、可行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邱耀 《职教论坛》2012,(36):80-81,87
综合实训是针对学生学完全部专业课程和单项实训课程之后的实践环节,是将所学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旨在形成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目前,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实训主要局限于单技能、单课程的实训,综合实训也仅限于毕业设计。本文拟针对高职教育中原有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开展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发与优化,旨在探索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项目方案的设置、学生成绩的评定和学生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工程综合训练中心由印刷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印刷实践技能训练基地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基地等3个基地、15个实验室组成。中心坚持基础知识教育与文化素质培养相结合、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综合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相结合、校内基本技能训练与校外实际生产应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药品检验操作技术是高职药品质量检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而综合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综合实训,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际工作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初步具备独立完成质检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朱晓燕 《教师》2014,(17):97-98
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专业学习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对医学生来说,智力教育的培养是提高学生临床能力的重要方法,要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成为具有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提倡智力教育。  相似文献   

11.
沟通与创新:首届教育技术学博士论坛之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技术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你们的。因为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已把两者联系到了一起。没有教育技术的发展,则无教育的未来发展。——串自论坛专家寄语借助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强劲东风, 中国教育技术学(原名电化教育学)经历20多年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正在逐步摆脱长期处于教育领域的边缘化地位而获得快速成长和科学发展。自199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以来,至今已扩展到了东南西北中5所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的自身学科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教育技术学的简洁定义与研究重心的转移。首先,从日本教育工学谈起,指出学科定义变迁以及坂元昂教授对教育工学的理解。其次,参考坂元昂教育工学理论模型图,归纳教育技术学理论模型——教育技术圆柱体,并概括学科简洁定义——教育技术学是支援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再次,说明简洁定义不提及"支援学习过程"的缘故。最后,从理论模型、简洁定义的角度,审视学科研究以促成研究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研究旨趣存在着明显的汇聚和转移,教育技术研究的变迁不仅是由技术发展和教育发展所决定,市场、政府和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教育技术研究旨趣的汇聚和转移是社会多种要素与教育本身共同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从教育技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谈论学科建设方面的发展方向;针对教育技术现阶段不被认可的情形,从技术与哲学的视野,讨论教育技术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前途。  相似文献   

15.
文章简要地分析了教育技术导论课程的特点及其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习共同体作为学习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也能通过师生及同伴之间的互动,促进学习者独立思考,逐步建构自己对教育技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概念中各组成元素的定义,在技术定义分析中提出“丛林效应”的说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畴以及相对于教育技术学的相关范畴进行了区分,从而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有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教育技术学导论"作为教育技术学本科的专业课程,一直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否需要导?如何导?导到什么程度?导什么内容?等等。笔者根据10年开设该课程的实践经验、思考和研究,分析了这些问题,以期给教育技术同行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8.
教育技术学开放教育资源平台主要发布、链接国内外教育技术学专业开放课程及教学资源。为了解其应用情况,通过问卷方法进行研究,并根据调查实施情况及分析结果,从宣传、管理、资源组织、评价手段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Dokeos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建构:过程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Dokeos作为一种开源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CMS)平台,与课程整合的远程学习模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以Dokeos为平台建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框架结构,并描述了在该平台下开展网络教学的过程,最后讨论了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opinions of a broad-based sampl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and students about the future of our field. A nationwide sample of 268 university personnel (faculty members, doctoral students, and master's students) and trainers completed a Likert-type survey that contained 30 items covering six topic area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Theory,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Technology and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Advances in Tech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chools, and Employment and Job Opportunities. The overall results reveal that educational technologists have a positive outlook toward the future of our field. Opinions were most positive in the area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Theory, Employment and Job Opportunities, and Technology and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and were least positive in the area of Advances in Technology. There were numerou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opinion on individual items across the four respondent groups, with the greatest number of differences occurring between faculty members and master's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